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抚慰孤独 13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抚慰孤独 13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显示,中国60—64岁的城市低龄老人丧偶率为16%,农村为20%;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丧偶率城市为63%,农村为76%。随着老龄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丧偶老人的数量亦呈现上升趋势。孤独的老人身边鲜有子女照顾,老伴的亡故,使得他们的晚年成了最寂寞的时光。

难以承受的身心俱惫

老年人在遭遇丧偶后一段时期,突患疾病或疾病加重的概率及死亡率远远高于一般老人,这一时期被称为丧偶老人的危险期。医学专家曾对2500名老年丧偶者进行研究,发现丧偶半年内是老人的高死亡危险期,在此期间,丧偶老人的免疫功能只有其他时间的十分之一。美国北部30所医院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追踪调研了1200名有冠心病及高血压病症的老人。结果显示,在相同时间内,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并单独生活的老人中,第二次发病的人占到了16%;而与同伴共同生活的老人,只有9%的人第二次发病。这是因为人进入老年后,各种生理器官的功能已全面衰退,如果遭遇配偶突然离去。会使得本来就较为脆弱的各项身体器官难以发挥正常功能,从而使身体状况走向恶化。

对于丧偶老人来说,更为重要的是,陪伴一生的人的离去,使得常年形成的互相关爱、互相支持的平衡状态突然被打破,失去关爱和照顾的一方会突然感到生活无望、乏味,容易在心理上形成巨大创伤。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丧偶老人的孤独感和心理问题发生率均高于有配偶的老人。

老人在丧偶初期常常自责:为什么过去老是对他(她)发脾气?为什么没有坚持让他(她)去医院检查?甚至认为对方的死自己负有主要责任,于是出现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精神恍惚等情况。家住成都的王大爷,今年70岁了,半年前的一天,他和老伴张大妈正在家里看电视,张大妈突然倒地、神志不清,还出现了喷射性呕吐。王大爷见此状况,顿时慌了手脚,他急匆匆地把老伴抱起来放到床上,帮她洗脸、擦身,忙了好长时间才想起打“120”急救。尽管经过多方努力,老伴还是在一天后去世了。医生说,张大妈是突发脑溢血,送来抢救的时间太晚了。从此,王大爷整天悔痛、焦虑,而且极为自责,“我错了,我错了,我怎么就不知道赶快送她去医院抢救呢?我太笨了,我太笨了……”

怀念是丧偶老人最常见的情绪之一。老伴逝世后,生者在剧烈的情感波动稍稍平息之后,就会进入一个深沉的回忆和思念阶段。头脑中,老伴的身影常常出现,总感觉散步时老伴还跟在身边,吃饭时也总是不自觉地为老伴摆上一副碗筷。重庆的梁老太在老伴去世后,每日把自己关在她和老伴生活过的房间里,身边摆满了老伴的东西。这可急坏了儿女们。儿女们商量后认为,唯有让母亲离开这个熟悉的环境,才会慢慢恢复常态。最终,儿女们想出种种招数,背着梁老太把房子重新装修了一遍,父亲的东西一样没落地被清理了出去。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当母亲站在装修得既阔气又新潮的房间里时,不仅没有一丝喜悦,而且人更蔫了。从那以后,梁老太天天都到老伴的墓前去,风雨无阻。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个人”,是对丧偶独居老人生活状态最恰当的描述。

“夕阳西下归鸦,巢舍寂寞无声。人去楼空孤灯,孤燕哀鸣牵挂。想念亲人啊,走天涯。”这是郑州市陈留广老先生在老伴走后写下的《空巢》诗,道出了丧偶老人的孤独心情。“到了我这个年龄,最怕的就是心里寂寞。”陈老爷子有些颤抖地说。陈老爷子89岁了,和他携手走过69年人生的老伴去年离世了,陈老爷子感觉心里一下子被抽空了。几个子女最远的在新疆,小儿子在同城,因为种种原因,来看望陈老爷子的次数也屈指可数。一年来,老爷子倍感寂寞。

此外,退缩、恐惧、紧张、失眠、忧愁、空虚、失望、心理失衡等消极心理,也是丧偶老人不可避免的。

过度情绪致不良后果

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沟沟坎坎和磕磕绊绊后,正是老年夫妻心手相携、安度幸福晚年的时候。倘若这个时候有一方“先走一步”,必定会给另一方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创伤,这是可以理解的,这是由老年人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然而,如果不及时宣泄疏通这些消极情绪,丧偶老人则会出现精神恍惚、心理不平衡等表现,在言行上还会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甚至会随逝者离去。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研究人员用了15年时间随访了大约5.8万对夫妻。调查结果显示。40%的男性和26%的女性在配偶去世后3年内辞世。研究人员总结,这种被称为“鳏寡效应”的情绪可以持续10年。

“丧偶老人在家中点燃衣物差点引起火灾”这则几年前的新闻还历历在目。2007年12月4日晚,青岛市四方区嘉善路一居民家里冒出滚滚浓烟,市民发现后迅速报警,消防官兵赶到后,冲进居民家中一看,原来是一名高龄老人在家中点燃了一大堆衣物。邻居们说,今年86岁的刘大爷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闹悬”了:放煤气、在家中点火……一年多来,老人的怪异行为使得整栋楼的居民都陷入担忧和惶恐之中。和刘大爷比较熟的邻居孙老太道出了原因,“老人以前挺和气的,可自从老伴去世后就像变了个人。”

西安齐大娘的老伴因患癌症去世已经8年了。以前老伴还活着的时候,老两口老是为了一些小事争争吵吵,可也算是到白头了。但自从老伴去世后,齐大娘对老伴的那份感情却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程度。在老伴去世的第三年,她在电视上得知了一名外地专家可以治疗老伴那种癌症,于是特意坐车到那位专家所在的医院去咨询。她常说,老头跟我生活了40年,不容易,受了不少罪。事实上,齐大娘的这种自我反思过于深切,如果持续时间过久,把整个生活都卷入其中,则变成了一种有害的反思,是抑郁症的一种征兆。

像刘大爷、齐大娘这样行为举止跟平常不太一样的丧偶老人,亲戚儿女、邻居朋友等还可以提防注意,但像下面这位老人的悲剧,就防不胜防了。石家庄市棉五小区一位86岁的老太太从四楼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据老人的家人称,她可能是过度思念刚刚过世的老伴导致轻生。原来,老太太的老伴在两个月前刚刚去世,儿子为了照顾她,特意把她接到自己家里一起住。有邻居透露了一个细节,“我曾见过她从家里跑出来两次,说要回家去找老头儿,儿子儿媳妇劝了半天才劝回去。”出事前,老太太的儿子出门买菜了,儿媳妇出去办事,只有老太太一人在家,没想到就出事了。

走出悲伤靠自身家人

如何走出精神重创,安享健康晚年,对丧偶老人来说非常重要。不少丧偶老人能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克服因丧偶产生的心理危机,专心投入事业或是照顾好家庭,依然生活得充实愉快。

丧偶老人首先要充分接受丧偶的现实,透彻领悟“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人死不能复生”等道理,发自内心地认为对老伴最好的怀念就是保重自己的身体,好好生活下去。这样才能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让儿女放心,也让逝者安息。

老年人还必须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会转移情感。例如培养散步打拳、种花养鸟等爱好,增加社交活动,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不仅能摆脱痛苦、恢复情绪,还能拓展生活圈,交到新朋友,尽快走出丧偶后的心理阴影。

其次,在帮助老人尽快走出丧偶阴影的过程中,家人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有调查显示,在老人丧偶后至少三个月的时间里,家人应多陪老人说说话,一些巧妙的话语能帮助老人尽快走出伤痛,例如“父亲肯定希望我们快快乐乐地生活”“母亲希望您能保重身体”等,将死者的遗愿作为鼓励老人好好生活下去的动力,并多观察老人的反应。同时,子女的照顾、安慰以及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无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老人因丧偶带来的孤独和寂寞,照顾儿孙的责任感则可以使他们的生活重新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儿女还应支持老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觅佳偶。人类社会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婚姻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的格局。丧偶再婚,是丧偶老人继续生活的需要。大量事实也表明,老年人再择佳偶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防治疾病、长寿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儿女对老父母再婚应给予理解、支持与尊重。去年10月1日实施的全国首部县级老年人保障条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还将“老年人丧偶再婚,子女不能干预”写进《条例》。但丧偶老人再婚也要考虑到子女的感受和各种陈旧观念的阻碍,因此要注意择偶条件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社会力量应积极干预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穆光宗在谈到老年丧偶时说:“空巢化、高龄化再加上丧偶,会使老年人的生活雪上加霜,更加孤独无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丧偶老人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让丧偶老人走出阴影、排解孤寂,除了需要政府的宏观引导,还需要非营利组织、社区和广大志愿者共同参与。

近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建设还不够完善。因此,政府在更多情况下应发挥其主导地位和作用,例如在政策出台上起到统领作用,对这些组织起到监督、管理、评估的作用等。

要重视运用社工这个新兴专业人才群体。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经验,社工是一门能提供很好社会服务的专业和职业。社工介入丧偶老人的心理危机干预,可以专业化、个性化地帮助丧偶老人恢复受损的能力;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支持,给老年人提供持续的社会支持;通过社会工作的方法,帮助老年人再度社会化,开始新生活。林瑞俊是广东省惠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虽然他去年才毕业,但已有两年的社工经验了。去年,市区桥西街道紫西岭社区一位居民上门求助,说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心情一直抑郁,经常对着母亲的遗像发呆,也不愿外出活动。林瑞俊接到这个个案后,两次主动上门和老人聊天,帮助老人宣泄心中的郁结和孤独感,然后慢慢引导老人开展社交生活,他还带老人到市区几个公园和桥西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散心。在林瑞俊的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老人走出了孤独和丧妻之痛。

整合社区力量资源,主动为丧偶老人提供服务。社区逐渐承担起诸多社会服务功能,在丧偶老人的精神抚慰方面,社区也应该发挥其邻里互助的传统功能。浙江宁波市海曙区敬老协会会长、老龄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精神养老服务专委会负责人崔德海对此提出了“精神养老办法”,即根据老年人的不同特点,将社区空巢及丧偶老人编入不同的小团队,“让老人们高兴地走出家门,在与别人聊天、交流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充实和美好”,由此达到“让老年人不再孤独和寂寞”的目的。南京市吉庆社区开展的“丧偶老人社会支持服务项目——夕阳更灿烂”活动,以互动交流的形式让丧偶老人通过游戏的方式轻松地互相认识、结交朋友。社区的徐阿婆说:“我真的要感谢社区投入精力开展这样的项目,老伴去世后我就不太爱出门,生活里再也没有社交了。这个活动不仅让我知道有这么多人在关心我,更是给了我结交同龄朋友的机会,真是非常好。”

志愿者可以和丧偶老人搭建一对一的帮扶平台,通过定期探访、电话询问等方式,解决丧偶老人在生活中的需求和困难,填补丧偶老人的情感空缺。几年前,谢立黎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四学生,他说,“外婆变得比以前沉默了,很少说话,而且记忆力也开始下降。”谢立黎知道这是因为外公去世给外婆带来的内在伤痛。谢立黎说,汶川特大地震后,跟外婆一样的丧偶老人在地震灾区有很多。从那时起,他便决定要走进丧偶老人的内心世界。2008年暑假,谢立黎和另一位同学来到四川都江堰的一个灾民安置点——勤俭之家,那里聚集着很多丧偶老人。谢立黎和同学在那里帮助老人们成立了健康支持小组,开展了六次小组活动,教老人们跳健康操、做各种智力游戏,告诉老人们一些健康常识,让他们学会测量血压等。通过谢立黎和同学的努力,老人们互相成为了朋友,平抚了丧偶之痛。

做好丧偶老人的情绪纾解工作,对社会、对家庭、对老年人自身均是有益的。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要从丧偶老人的感情需求、文化娱乐需求、求知需求、交往需求、价值实现需求出发,创新模式,才能让他们从真正意义上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文/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