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对混合运算的分析及教学处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对混合运算的分析及教学处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混合运算教学要尊重教材,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中一要处理好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关系,二要处理好人为规定与科学道理的关系,三要处理好自主探究与数学结论的关系这三种关系。

[关键词]混合运算 知识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处理

一、对混合运算的知识分析

混合运算就是把加、减、乘、除这几步运算混合成一道几步计算的算式,这样的算式不是凭空想到的,而是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几步计算才能解决,一般情况下是列一个一步计算的算式算出得数,再列一个算式算出得数……直到把问题解决。为了简便需要把几个分步算式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这样的算式就是一道含有几步的算式的综合算式,混合运算就此产生。由于混合运算是种含有几步不同的运算,到底先算什么运算、再算什么运算?这就牵涉到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的问题。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有规定的,这个规定既有科学道理,又有人为因素,举两个例子说明:

问题1:一枝钢笔8元,一本笔记本5元,张老师买15本笔记本和一枝钢笔,一共需要多少元?解决这个问题要线算15本笔记本多少元,5×15=75元,再算一共多少元,8+75=83元,列综合算式是8+5×15,根据解决这个问题的计算步骤:要先算15本笔记本多少元,是用5×15计算的,所以计算8+5×15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有除法和减法的道理一样,因此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是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问题2:四(1)班有23个男生和25个女生,体育课上要把全班同学平均分成4个小组进行活动,平均每组多少人?解决这个问题要先算全部多少人,23+25=48人,再算平均每组多少人,48÷4=12人,解决这个问题时改变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怎么办?那就用括号帮忙,列成综合算式是(23+25)÷4,所以人们就规定:在有括号的算式中,要先算括号里的后算括号外的。

由上可以得到小学里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这样的:一是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二是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三是在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中括号里的算式,再算小括号里的算式,最后算括号外面的算式。

二、对混合运算的教材分析

过去教材的计算一般都是教材直接出示计算题,这种教材的最大弊端是:隔离了计算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是为学习计算而教学计算。事实是怎样的呢?世界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计算,计算都是伴随着解决问题进行的,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要计算,因此计算就自然产生了。所以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编写方式,在计算教学之前都安排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应解决问题的需要引出计算,混合运算也不例外。如:四年级上册30页的混合运算,先编排了一个文具店的生活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先分步计算解决: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5×3=15元,再算一共用去多少元,15+20=35元(或20+15=35元),合并成一道算式是5×3+20或20+5×3,怎么计算5×3+20或20+5×3呢?再对照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得出:不管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三、对混合运算的教学处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材计算的编排特点是:创设情境-寻找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列式计算-研究算理(运算顺序)-问题解决-归纳计算方法(运算顺序)。因此混合运算教学既要尊重教材,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处理好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关系

数学知识是严谨规范的,生活是复杂多变的。然而小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对解决生活问题所使用的方法归纳、总结和升华。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总结,而生活是帮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抓手,所以在教学混合运算时,要牢牢扣住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人为规定的道理,进而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理好人为规定与科学道理的关系

人们对数学知识的每种规定不是随意的,都有它的道理的,这样的规定一般都要尊重人的生活习惯,顺应人们的思维,便于认识、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顺序的人为规定也是如此。教学时既要关注运算顺序的认为规定,又要关注人们这样规定的道理,要用科学的道理解释运算顺序的人为规定,使学生不但运算顺序其然,而且还要让学生知混合运算顺序之所以然。

3.处理好自主探究与数学结论的关系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虽然人为规定比重偏大,但是人为规定却遵循的人们生活习惯,有其自身的科学道理,所以教学时不能直接告知学生运算顺序,而应当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体验和感悟运算的顺序。如:教学四年级下册39页的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时,可以这样处理:

(1)出示39页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收集图的数学信息。

(2)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定格在“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先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分几步计算?第一步求什么问题?怎么列式计算?8+6=14人;第二步求什么问题?怎么列式计算?14×2=28人;第三步求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84÷28=3。

(3)研究怎样列综合算式,学生可能会列出:84÷(8+6)×2,84÷[(8+6)×2]……

如果出现:84÷(8+6)×2,出现以下情况教师应这样引导:

①没有学生反对,则问:按照这样的列式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与刚才的解决问题的计算顺序一样吗?怎么办?

②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让学生说理由,归结到要加中括号上来。

如果出现84÷[(8+6)×2],就问:“[]”是什么符号?它表示什么意思?不加中括号可以吗?为什么?

这样教学就无需单独教学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了,把运算顺序前置到综合算式之前,不是原来的先有混合运算后有运算顺序,而是先确定运算顺序,再让学生想办法创造出这样的综合算式。由于综合算是是学生按照运算顺序“创造”出来的,因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自然深深地刻画到了学生的心田,无需进行重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