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轩岐精言(21)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轩岐精言(21)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烹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热极伤络。

东汉医圣张仲景指出:雾露之邪,性轻清上扬,其伤害多在人体上部;湿邪重浊下沉,其伤害多在人体下部;风邪散漫,多伤人肌表;寒邪紧束,多伤于里;饮食之邪,从口而人,多损伤脾胃,而为宿食。上述五类邪气伤人,以类相从,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风为阳邪,多在上午伤人;寒为阴邪,多于日暮伤人;湿性重浊,多伤于人体下部;寒邪伤人,则使脉紧急;雾露之邪易伤皮肤肌腠,湿浊邪气易于流注关节;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所以饮食不节,容易损伤脾胃。经脉在里属阴,络脉在外属阳,寒邪归阴,所以“极寒伤经”;热邪归阳,所以“热极伤络”。

食薄滋味养脾气。

清代医家黄凯钧在所著《友渔斋医话・一览延龄》中指出:食薄滋味养脾气。又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然若膏粱厚味,饮食无节,必然会损伤脾气,影响脾的健运之动能而导致各种消化道疾患。唐代医家孙思邈寿过百岁,是他坚持饮食清淡,戒食肥腻的结果。肾藏精,肾脏的精气,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之本。如无度,势必耗伤肾气,损及本元,不仅会引起性疾患和早衰现象,还可因抵抗力衰弱而百病滋生。

少言语养肺气。

中医认为:宜少言语养肺气。因为多言伤气,人所共知。气,包括中气、元气,而肺主一身之气。因此寡言语可以保养肺气,特别是高亢、急促和长时间的讲话,很容易损伤肺气。肺病患者,常常因说话过多而使病情加剧,故尤须加以注意。这些话是中医养生学中平凡的真谛,它揭示人们的活动要重视节制,如果“动而中节”,则可以寿过耄耋而动作不衰。

莫嗔怒养肝气。

清代医家黄凯钧在所著《友渔斋医话・一览延龄》中指出:莫嗔怒养肝气。中医认为,肝主怒,小小一些薄怒,可以疏泄肝气,以畅条达之机。如果怒至于嗔,便成大怒、暴怒。必致肝气逆乱,甚至气火冲激,肝阳上亢,可导致多种疾病。

湿气伤人。在上则头重目黄,鼻塞声重,在中则痞闷不舒,在下则足胫跗肿。

清代医家李用粹论说:湿气即湿邪,为六种外感病邪之一。感受雾露,涉水淋雨,久居湿地。均可使湿邪侵袭人体,而引起湿病。可出现全身症状。湿阻清阳,体内轻清升发之气,走向上窍的阳气主要指吸人之气,发于肌表的卫气等均属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湿郁化热熏蒸于上,则目黄;阻遏肺气,则鼻塞声重。此属于在上之湿。湿阻中焦,运化失畅,以至于痞闷不舒;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故下见胫跗肿(足背)。此虽以上、中、下分言湿气伤人之症状,但临床每多相杂,其中尤以痞闷不舒、头重如裹、足胫跗肿最为常见。湿病有外湿、内湿之分。湿气伤人属外湿为病。若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湿停聚,出现食欲不振,泄泻、腹胀,甚则面目四肢浮肿等症,属于内湿为病。外湿与内湿的病因虽有不同,但其发病过程常相互影响。如伤于外湿,可致脾为湿邪困阻,健运失职,以致湿浊内生;而脾胃阳气不足,水湿运化不畅,亦易感受外湿的侵袭。

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金代名医李果认为:脾胃为元气生化之源,若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等因素交互影响。则会造成脾胃虚损。脾胃内伤则脾胃之气不足,是无形质之元气受病;而外感六淫,风寒之邪客于筋骨形体,此属形质受病。李杲据此阐发内伤热中(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复损伤脾胃所致的气虚火旺)之证,指出其所表现的发热、头痛、恶风、烦渴之证,虽与外感风寒所致的发热、头痛、恶风、烦渴之证相似,但实质迥然不同。内伤热中证系脾胃内伤,元气虚而阴火(阴亏而导致虚火亢盛的病理现象)上冲所致,外感风寒因六淫侵袭人体而为病。内伤以元气亏虚为本,属不足之症。脾胃气虚,内伤发热,当用“甘温除大热”一法,可补中益气等方治疗。外感以外邪客于形体为主,属有余之证,当以祛风散寒为主。

光明者,神气之著;润泽者,精血之充。

此言载于清代医家汪宏所著的《望诊遵经》。是说中医望诊首重色的神气和润泽,精气内含,则容光外发,表现为面色光明润泽。气血充盈,阴阳不争,自然光体俱备。面色润泽。否则,精血不充,阴阳失调,脏腑衰败,则色无神气,枯槁不泽。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清代医家王士雄认为:阳明以胃为主,太阴以脾为主。病邪侵袭人体,其病症的性质,与邪气固然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与肌体状态也关系密切。胃属阳,为水谷之海,为多气多血之经,病邪传人阳明,正气旺盛,起而抗邪,邪盛而正不虚,故表现为实证;脾属阴,升发精气至五脏六腑,是人体抵御外邪的基础,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邪即入太阴,必是正气先虚,也就是太阴之气先虚,如此则无力抗邪,从而形成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