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万金难求的紫砂古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万金难求的紫砂古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这次展览是我国政府第一次举办全面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大规模展览。整个展览图文并茂、动静呼应,共展出唐宋古琴、高山族木雕、贝叶经等多件珍贵文物,同时精选参展图片2000多幅,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展示,把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地展示给观众。展览上,代表“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三把紫砂古壶也由此名闻遐迩,成为永载史册的“紫砂名片”。

清乾隆绿釉万字纹汉方壶

年代:清乾隆时期

作者:不详

外形:高19.2厘米,宽18.7厘米,底钤:“澹然斋印”圆章。

此壶以紫泥为胎,采用打泥片、镶接身简的手法制作,器型古朴端庄,线条挺拔周正,比例适当,做工精良,堪称紫砂方器的代表作。壶身两面和壶盖上绘万字纹,并满身施釉,画工精致,色彩翠绿,釉面明亮,是紫砂施釉的精品。选它作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代表,既可体现紫砂方器的工艺水平,又能显示紫砂加釉的装饰技巧。

紫砂壶上落的“澹然斋”款究竟是哪朝哪代哪位名人的字号,如今已无从考证。资料显示,紫砂在明末清初日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如今传世的紫砂传器中有康熙、乾隆“御制”的紫砂茗壶,乾隆皇帝更是备有专门的紫砂茶具,外出必须随行携带。受此影响,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纷纷效仿,定制紫砂茗壶,于是出现了许多以斋、堂、轩等为印款的紫砂茗壶,“澹然斋”应为其中之一。

百果壶

年代:清末民初

作者:许立成

外形:高12.1厘米,宽16厘米,壶底印:许(圆章),立成(方章),盖印:“立成”。

紫砂,又称“五色土”,虽然色彩丰富,变化无穷,但由于不同泥料在烧成时对窑温的要求不同,紫砂作品多以单色泥制作。而这把百果壶为了形象逼真地表现百果的色彩,用紫泥做壶身、缎泥做壶嘴、红泥做壶盖,在一把壶上采用多种泥料合成,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此外此壶在造型上也颇具创意,菱为把,藕作流,香菇当壶盖,莲蓬、红枣、荸荠、杏仁、松果等做底足,壶身还有花生、赤豆、板栗、南瓜籽、葵花籽做装饰,一把壶上汇集了十七种果物,象征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这么多的果物都必须单独制作,再与壶身组合,工艺复杂,难度较大,需要紫砂艺人具备很高的制作水平。它向人们展示了紫砂材质极强的可塑性。

缎泥东坡提梁壶

年代:民国时期

作者:不详

外形:高14厘米,宽12.3厘米,盖印:全记,壶身刻有铭文:“真达其旨绝言离语纵使拈花一笑而矣上真下达上人雅属外寮行者”,另有“湖上骑驴客”(方印)

据考,真达上人为近代高僧。十九岁出家于普陀山三圣堂,1914年至上海,创太平寺。真达和尚一心淡定精进,行持不懈,同时施衣给药,济孤恤贫,普利众生,为世所崇。1928年,真达和尚兼任苏州报国寺住持。这把提梁壶是他人定制赠送给真达和尚的礼品壶,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此壶以缎泥制成,泥质纯净,泥色温润。造型采用三叉提梁,三叉提梁又叫东坡提梁,它是清末民初时期,紫砂艺人根据坡“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意境,创制的新器型。提梁活而不僵,柔而有力,非高手不能办也。

缎泥东坡提梁壶展示了传统的紫砂拍身筒成型技艺和独创的三叉提粱壶造型艺术,表现了诗文、金石、书法、篆刻艺术与紫砂制作技艺的完美结合,与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相吻合,反映出紫砂技艺富有实用和艺术鉴赏的双重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