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TfU教学模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TfU教学模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tfu即为“为理解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用以指导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思考、规划及实践,以实现学生增强学科理解的目的。本文主要从TfU教学模式视域下的“理解”, TfU教学模式的四个组成部分,TfU教学模式指导教学规划的过程,TfU教学模式在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 键 词】 TfU;教学;模式;中学;地理

【作者简介】 胡欣,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第一中学,硕士,中学二级地理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07-0078-04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常会遭遇此类现象:学生学习程度浅,死记硬背知识点,遗忘速度快;看似课堂上掌握了知识,却不能在新场景中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更不能够联系实际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实际上,这些现象所反映的正是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认为“非理解”教学的弊端。为了改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理解,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于1989~1999年研发了“为理解的教学”模式(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简称TfU)。该模式用以指导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思考、规划及实践,以实现学生增强学科理解的目的。

一、TfU教学模式视域下的“理解”

TfU教学模式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理解”。 TfU教学模式的研究团队从“表现的角度”定义了理解,认为理解就是能够围绕某个主题展开诸如解释、寻找实例和证据、综合运用、类推、以及用自己的方式复述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即理解就是获取新知识并能够在陌生的场景中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理解”是凌驾于“知道”之上;“理解”强调“为什么”而不只是停留在“是什么”。

二、TfU教学模式的四个组成部分

TfU教学模式有四个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对应回答了教师在教学规划及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关注的、最基本的教学问题(如表1),引导教师把各项教学决定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的理解上。TfU教学模式提供了各个组成部分的实施标准(也称作“反思指南”),用以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实现对学科重要概念、内容和论题的理解与应用(如表2)。

其中,理解目标又包括四个层面:目的、知识、方法和形式;对应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四个问题(如表3)。

有四个层面达到均衡,才能确保学生学得又好又快。理解活动主要有三种类型(如表4),从单元的开始到结束,按照以下的顺序有序进行:“引导型”“定向讨论型”“终极型”。

三、TfU教学模式指导教学规划的过程

四 、TfU教学模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

1. 启发性论题的设计

启发性论题是指深度恰当,意义重大、视角多维且与学生联系密切的概念、主题、观点和问题等。学生通过启发性论题展现出他们与论题相关的生活体验或储备知识,学生间的理解差距、学生已达到的理解程度以及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才能被教师知晓。其设计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思考用什么论题引入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利于学生对课题的深入理解?头脑风暴提出有关营造地表形态的各种论题。

第二步,深入分析头脑风暴产生的若干个论题,初步选择“科幻电影《日本沉没》是否可能变为现实”作为本课的启发性论题。

第三步,利用“反思指南”(如表2)对初步确定的论题进行反思。发现其具备学科中心性、对学生和教师有吸引力、相关资源容易获得、与学科内外联系丰富,最终将其确定为启发性论题:播放《日本沉没》电影中日本地震、火山喷发、大地下沉、海啸的镜头。影片中地质学家推测日本列岛不久将沉没海底,你认为这部科幻片中地质学家的推测可能变为现实吗?请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撑观点的相应论据。

2. 理解目标的设计

理解目标是指学生在一个单元或一门课程中最应该理解的内容。它要求以陈述句或问句的形式公开、清晰地表述出来。其设计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准确分析课标要求。第二步,明确理解目标不同于教学目标。第三步,设计具备完整四个理解层面的理解目标。

理解目标1:目的层面

问句: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陈述句:通过联系实例感受内、外力作用塑造不同地貌景观,学生将理解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原因和意义。

理解目标2:知识层面

问句:你知道有哪些力量营造地表形态吗?它们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陈述句:说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三种主要表现,例举与内力作用有关的地理现象;说出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四种主要方式,例举与外力作用有关的地理现象。

理解目标3:知识、方法层面

问句:你能读懂地理图表,运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知识解释案例甚至生活中不同类型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吗?

陈述句:学会分析地理图表,运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知识解释案例甚至生活中不同类型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理解目标4:知识、方法、形式层面

问句:你能够正确区分三大类岩石吗?你能够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并向其他同学口述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吗?

陈述句:正确区分三大类岩石,正确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运用模式图清晰讲述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理解目标5:方法、形式层面

问句:你成功体验了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共同分享学习成果的乐趣了吗?

陈述句:以同桌讨论、小组讨论、集体协作等群体学习方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并将小组探究结果以多样的形式与全班同学分享。

3. 理解活动的设计。

理解活动是学生在运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采用新方式或置于新场景来培养和展示对理解目标的理解程度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在积极参与理解活动的过程中暴露理解与不理解的知识、发现并纠正原本错误的想法、逐渐达成对启发性论题和理解目标的理解。

第一步,在理解目标基础上,回顾过去教学经验中有效的活动,头脑风暴列举可行的理解活动。

第二步,对照理解活动的具体标准(如表2)检查初步设想的理解活动是否实现了前期设定的各项理解目标。

第三步,针对不足之处改进理解活动,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设计理解活动如下:

(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完成两项自查任务:①用自己的话简单讲解什么是内、外力作用以及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②举例说出现实生活或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报道中有哪些地理现象与内、外力作用有关?

(2)阅读教材案例1: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观看喜马拉雅山形成的Flas;完成问题:①喜马拉雅山形成的能量来源是什么?②地壳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③喜马拉雅山隆起速度与基拉韦厄火山爆发比较,是缓慢还是快速?

(3)观察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边耸立大理石柱子的图片,完成教材中那不勒斯海湾活动。

(4)演示实验:在大托盘一侧堆放颗粒不均匀的沙子,将沙子堆放成山的形状,接水管以水流冲刷沙子,注意控制水流的大小,由小到大变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①演示实验体现了哪些外力作用的方式?②水流大小对沙堆的侵蚀作用有何影响?③被水流冲刷下的沙粒在托盘中是否均匀分布,归纳总结沙粒颗粒大小与沉积位置有何规律?④分析流水的搬运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⑤在理解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基础上,类比风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5)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任务:①阅读教材第三小节内容,找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起点,模仿已学的“水循环”模式图将教材中描述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文字转换为模式图。②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体现展示他们共同完成的“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并讲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6)课后作业:①我国山脉纵横交错,呈网格状分布,请利用本节课知识解释我国山脉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②就科幻电影《日本沉没》是否可能变为现实,谈一谈你的观点形成一份报告,要求论据充分、科学。③请选择一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态,简要描述其形成的过程。

4. 持续性评价的设计

持续性评价是评价者通过理解活动收集学生显示理解的证据,用以判断学生的理解情况和理解程度,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信息的过程,以改进下一活动的表现。评价内容是学生用来表现其理解水平的语言、行为或作品。评价标准是可以表明学生达到了某个或多个理解目标的特征,具体体现在评价者期望学生说什么、做什么,或者学生作品中具备哪些特征。评价标准应该在进行理解活动前就制定好,设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题的持续性评价标准如下:

理解活动1

①能够简单讲解内、外力的概念、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②能够举例说出现实生活或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报道中与内、外力作用有关的地理现象。

③通过例举发现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非正式评价:观察、讨论

实现理解目标:1、2

理解活动2、3

①案例分析得出正确答案,明确地壳运动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非正式评价:观察、讨论

实现理解目标:2、3、5

理解活动4

①能够从演示实验中找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②能够从演示实验中发现水流大小与侵蚀作用强弱的关系,归纳出水流越大、流速越快侵蚀作用越强,反之亦然。

③发现被冲刷下的沙粒在托盘中分布不均匀,归纳出搬运能力与流速成正比;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

④类比出风力的侵蚀、搬运、堆积与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有相似规律。

非正式评价:观察、交流、讨论

实现理解目标:3、5

理解活动5

①能够正确绘制模式图。

②能够清晰陈述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非正式评价:观察、交流、讨论、作品展示

实现理解目标:4、5

理解活动6

①能够用内力作用的知识解释中国山脉分布格局的原因。

②利用内力作用的知识支撑地质学家预测的观点。

③能够发现生活中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并简单描述其形成过程。

正式评价:报告、正式反思

实现理解目标:1、2、3、4、5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 WIDE World. China Key Terms Glossary for TfU Courses[M].2006

[3] Blythe T.&Associates.The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 guid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8:9~88

[4] Perkins, D. Smart schools: from training memories to educating minds[M].New York:Free Press,1992

[5] 王寰.TfU教学模式应用于国内基础教育的个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