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籼粳杂交稻浙优18秧龄对比试验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籼粳杂交稻浙优18秧龄对比试验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为探索浙优18在衢州地区栽培的适宜秧龄,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进行秧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秧龄增大时,全生育期变化不显著,大田营养生长期减小,抽穗后籽粒灌浆期减小。秧龄25 d理论产量最高,秧龄20、30 d较高,秧龄15、35、40 d产量较低,秧龄20、25、30 d 3个处理的秧苗质量较好,穗大粒多,经济产量较高。综合分析认为,浙优18在衢州地区5月中旬播种时,秧龄在20~30 d较适宜。

关键词 秧龄;生育期;经济产量;浙优18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017-01

浙优18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用浙04A×浙恢818杂组育成的籼粳杂交稻新品种,2012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浙审稻2012020)。浙优18在浙江其他地区种植表现出产量潜力高、茎秆粗壮、耐肥抗倒、抗逆性强等优点[1]。为探索浙优18在衢州地区不同秧龄对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生育期等的影响和探索该品种的适宜秧龄[2-3],为浙优18在该市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2013年进行了浙优18不同秧龄对比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衢州市高家镇段家村进行,试验田灌溉方便,光照充足,肥力中等,前作为绿肥紫云英。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籼粳杂交稻浙优18,由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秧龄处理:分别为秧龄15、20、25、30、35、40 d。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共18个小区,小区面积13.5 m2,栽插密度30 cm×20 cm,小区四周设置保护行。

1.4 试验过程和田间管理

2013年5月15日播种,常规旱育秧方式育苗,分别于6月4、9、14、19、24日插秧,采用双本手工移栽,栽插密度30 cm×20 cm,秧龄分别为15、20、25、30、35、40 d。移栽后7 d开始定点考查每个小区的水稻分蘖数、秧龄等苗情,以后每7 d调查1次苗情并做好生育期记载。成熟期取代表性3丛测定株高、穗长、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取样后每个小区单收单晒,测定实产。18个试验小区实行统一肥水管理,基肥施48%(16-16-16)复合肥525 kg/hm2,追肥施尿素300 kg/hm2、氯化钾225 kg/hm2;始穗期施尿素37.5 kg/hm2、氯化钾37.5 kg/hm2。6月8日施用25%丁・苄可湿性粉剂1 050 g/hm2,实施田间化学除草。田间水分管理和病虫防治与大田基本相同。

1.5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方差分析显著性检验采用0.05水平。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秧龄对植株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1可见,秧龄20、25、30、35、40 d分别比秧龄15 d移栽期推迟了5、10、15、20、25 d,始穗期分别延迟了1、2、3、4、6 d,可见秧龄显著增加时抽穗期、播始历期有延迟趋势,但延迟不显著。在全生育期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秧龄增大时移栽后大田营养生长期天数减少,抽穗后籽粒灌浆结实期减少。可见,秧龄增大时,全生育期变化不显著,大田营养生长期减少,抽穗后籽粒灌浆结实期减少。

2.2 不同秧龄对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2可见,秧龄25 d处理的理论产量最高,产量为12 585.05 kg/hm2,其次是秧龄20、30 d处理,秧龄15、35、40 d 3个处理的理论产量较低,秧龄40 d的理论产量最低。秧龄25 d的理论产量显著高于秧龄15、35、40 d的理论产量,秧龄20 d的实际产量显著高于秧龄40 d的实际产量。就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秧龄25 d的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显著高于秧龄15 d的,其他秧龄处理间穗粒数差异不显著。秧龄20 d的结实率显著高于秧龄40 d的,其他处理间结实率差异不显著。各处理间的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均没有显著差异。秧龄15 d、40 d较小的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是这2个处理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较低的重要原因,说明过小秧龄和过大秧龄均不利于浙优18大穗的形成;而20~30 d秧龄时,秧苗生长健壮,有利于移栽后增加有效分蘖数、提高穗粒数,从而提高产量。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浙优18在衢州地区5月中旬播种,秧龄由15 d增大到40 d时,全生育期变化不显著,大田营养生长期减少,抽穗后籽粒灌浆期减少。秧龄20~30 d的处理植株性状较好,有利于获得高产,在生产上推荐手工移栽的秧龄不要超过35 d或低于20 d。20~30 d秧龄时,秧苗生长健壮,有利于移栽后有效分蘖的形成和获得大穗,从而提高产量,试验结果反映出“秧好半熟稻”[4]。秧龄过长的秧苗根系活力下降,在地上部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地下功能逐渐减弱,导致秧苗素质下降[4-5],水稻生长移栽后积累的生物量减少和经济产量降低,主要表现在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降低[6],这可能是该试验高秧龄处理产量不高的重要原因。该试验秧龄处理不足之处是间隔(5 d)偏长,难以获得更加精确的适宜秧龄区间,今后将进一步试验完善。

分蘖力中等偏弱的浙优18在衢州地区大面积种植时,在30 cm×20 cm的稀植情况下采用双本栽插方式可以增加基本苗数,秧龄35 d以内的5个处理在成熟期有效穗数达到210万穗/hm2,为产量超过10 500 kg/hm2的高产水平奠定基础,也为争取单产12 000 kg/hm2提供可能。

4 参考文献

[1] 杨伟祥,徐越坚,莫无忌.杂交稻浙优18在诸暨市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3(8):930-931.

[2] 王冉,周桂香,李勇,等.不同秧龄对杂交稻新两优香4号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438-9439.

[3] 吴一梅,张洪程.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稻米,2009(1):36-38,48.

[4] 钱兴苗,马寅超,焦小波,等.“甬优6号”不同秧龄对比实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08(5):51.

[5] 张祖建,王军,郎有忠.机插稻超秧龄秧苗的生长特点研究[J].作物学报,2008,34(2):297-304.

[6] 潘圣刚,黄胜奇,江洋,等.秧龄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1,26(3):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