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问题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度形式化。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载体和形式,过于追求载体和形式,则导致了形式过度。其表现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文体活动。”认为只有轰轰烈烈的文体活动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结果使学生疲于奔波,专业技能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却因频繁的活动得不到有效保证;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里堆砌着名人雕像和前卫设计物,让人很难感觉校园应有的学习氛围;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书面文化制度建设”,书面上都有明确的目标,详细的规划、严格的制度和“丰硕的成果”等,但师生中的认同度不高。

问题二:高职校园文化的过度职业化(企业化)。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适当地引进企业文化,营造职场氛围,有助于实现培养目标。但对企业文化和职场文化过于推崇,会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的障碍。其表现在:有的学院在物质环境布置上,花费大量投入,进行硬件改造,却并不一定适合教学的需要,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有的学院不问企业文化能否在校园中生根发芽便拿来为己所用,如此等等。

问题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简单化。由于高职院校建立的时间不长,很多院校又是易地而建,校园文化的累积较为薄弱,创新的空间较为开阔。有的学院,简单地把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甚至和学校教育毫无联系的文化,不加任何改造,移植到校园当中;有的学院简单地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文化,不论是否符合现代社会需要,是否有过争论和惨痛的教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有的学院认为只要做几次讲座,搞几次活动,就是校园文化创新的标志,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和推进,缺乏后续发展的动力支持。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选择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一是校园文化建设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离开了学生的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二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畅通渠道聆听学生的利益表达。有的高职院校,为某一文化活动,让上千学生停课排练,视学生利益于不顾,严重地践踏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足取;三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生的发展成效作为检验的标准。校园文化建设是否成功,其最终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学生。学生毕业后,校园文化有没有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高职生活有没有成为学生不可忘却的回忆,有没有在岗位上实践了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理念,才是校园文化的检验标准。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如果校园文化是崇尚道德和技能,而教师对此毫无意识,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要想真正建设这样的校园文化还是困难的。二是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设想,校园文化深入个体心灵,实现校园文化的创新和升华。三是校园文化受益者不仅是学生,还应该是教师,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为广大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也只有这样的校园文化,才能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并付诸实践。

教学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不仅是理念,更需要有具体的内容和实践支持。教学是高职学院的中心工作,也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教学内容上,如果把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必然要求在课程设计上有相关的内容支撑。在教学方式上,把学生的品德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目标,而品德教育中,教师的表率、教学及管理等,会对学生品德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如学院可组织学生竞赛,采用发现法教学等方式,进行创新示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水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丢弃了教学的阵地,等于失去了基石。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完善制度建设。一是注意学校制度的文化特性。高职院校的当前的一些制度,几乎很少考虑过校园文化建设的德性规范。一些高职院校采用品德加分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并不是真正为学生和教师发展,而是以方便管理为目的,体现出来的是“管理”的校园文化,而不是“育人”的校园文化;二是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刚性规范作用。没有制度支持的校园文化建设,很难发挥长久的影响力。如诚信教育,只通过诚信课堂、诚信讲座、诚信签名等活动,而对考试作弊的学生没有刚性的处罚和处理,这样建立的校园诚信文化,将是无法想象的。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作为教育机构的独立性。高职院校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学组织,应当由其独特的价值,承担起高职教育独特的文化使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立性表现在:一是适当地将行业、企业和职业等要素融入高职校园文化,从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进行选择、创新、补充和传承;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对“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进行抵制,成为不良文化的批判者和优秀文化的倡导者;三是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高瞻远瞩,扬长避短,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被一时的热点所左右,承担好育人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