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尹晓东:社会需求倒逼儿童艺术创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尹晓东:社会需求倒逼儿童艺术创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经典剧目《十二生肖》剧照

>> 尹晓东:社会需求倒逼儿童艺术创作 尹卫东:从社会需求出发,进行全价值链创新 郭晓东 艺术并不孤独 苦难孕育的艺术家中国当代孔雀画家尹晓彦 尹卫东:决战病毒 帅哥郑晓东 经济转型倒逼普京“东顾” 尹晓伟:期待准确研判股市 缪晓春:艺术创作是一种本能 李晓东:圆心中一个梦,给社会一个养生城 孙晓东:转战PSA 徐晓东:本色CFO 感受孟晓东先生 孟晓东:智慧行走 黄晓亮:东窗 尹卫东:给技术创业者的忠告 孟晓东:仁医世上殊 付晓东 “海选”的悖论 王晓东:存货不存钱 汤晓东:琢玉成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尹晓东:社会需求倒逼儿童艺术创作 尹晓东:社会需求倒逼儿童艺术创作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陈莉莉")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经典剧目《十二生肖》剧照

北京市东安门大街64号,繁华的王府井商圈,能容纳700多观众的中国儿童剧场矗立其中。“逛王府井、看儿童剧”正成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以下简称“中国儿艺”)的新口号。

这个中国唯一一个以观众服务对象命名的国家剧院,即将迎来60周年院庆。对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东来说,这是一个内外机遇兼具的时点。

一方面是儿童艺术市场迅速崛起――它既包括演出,也有艺术培训。同时,作为一家国有院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也承担着公共文化服务和对外文化传播这样的现实任务。

尹晓东2014年1月起调任中国儿艺院长,之前曾在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和演出处工作,也曾任国家京剧院副院长。

现在,他经常带领中国儿艺的演员去幼儿园、小学,在演员们用蔬菜、抹布等日常道具变出小鸭子、鸵鸟等小动物的欢乐氛围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儿童戏剧的魅力。

在尹晓东看来,自己所领导的这个剧院,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寓教于乐的场所。

剧场是一个陶冶心灵的场所

《t望东方周刊》:你如何评价当前中国儿童艺术创作演出的现状? 观众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观看儿童剧《小卡车・变变变》

尹晓东:与前两年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是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整个舞台艺术的演出数据统计看,2014年儿童舞台艺术作品的演出场次和收入均排在前列,演出场次达1.85万场,比2013年上升50.41%,票房收入达7.4亿元,比2013年上升80%以上。

同时,从事这方面创作和演出的机构越来越多。过去主要是我们20多家国有院团,但现在民营剧团大量增长,不是专业的儿童院团也排儿童剧。由于儿童艺术市场的门槛相对较低,必然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结果,导致剧目原创不足,存在同质化、粗制作的行业困境。

另一个变化是,孩子、家长、学校以及社会机构越来越重视儿童艺术教育和培训,以前的艺术教育主要是学习声乐、器乐、舞蹈,现在更多人愿意到剧场看演出。

总体来说,目前儿童艺术市场正呈现蓬勃之势,这主要表现在儿童剧演出、儿童艺术培训方面,所以现在出现了许多新兴的演出和培训机构。这一趋势还将延续。

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就要求服务这一群体的从业者拿出更多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不是唯利是图。

《t望东方周刊》:你如何看剧场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尹晓东:为什么要去剧场?太多人有这样的问题和疑惑。剧场不是游乐场,它是传递美的场所。孩子们只有在艺术的陶冶中才能去发现美、鉴赏美,进而创造美。孩子们有了对美的感知,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苏联刚解体时,只有两个地方排队,那就是面包店和剧场。所以他们出现了那么多世界级的艺术家。

我一直认为对一个人艺术素质的培养一定是从小开始的。

谢幕时总能获得长时间的掌声,这能看到西方人对于艺术的尊重。看现场演出已经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社会生活,很少有人中途退场。

但是在中国不一样,还需要做更多的艺术普及。

有一次我们去广东一个地方做公益演出,那里的孩子之前几乎没有机会看舞台演出。孩子们不知道演出什么时候是结束,都退场了,其实还有一个结尾。等演员们出来谢幕时,就剩前面一排六七个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场面特别尴尬。他们对我说抱歉,我说不是你们抱歉,是我们来得太少了。孩子们都没看过戏,是我们应该抱歉。这个事情给我刺激太大了。

这两年我们大量增加了外出公益演出,去二、三线城市,甚至区县。这个工作已经坚持了7年,在中国儿艺占很大的比重。地方也应该有这方面的鼓励和扶持,为孩子们看艺术演出创造更多的机会。

儿童剧也应更多“走出去”

《t望东方周刊》:你们现在的主要工作还有什么?

尹晓东:2014年中国儿艺去了6个国家。过去58年我们“走出去”的国家是8个,2015年则出访了10个国家和地区,以后出访的国家会越来越多。

《t望东方周刊》:“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尹晓东:儿童剧“走出去”最大的障碍是语言。后来我们在节目编排上考虑特殊性,尽量减少台词,更多采用肢体语言。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节目都适合“走出去”。

此外国外的儿童剧绝大多数都是小剧场,中国儿童剧以大剧场见长。这就逼我们要多做一些小剧场剧目。我们要把大剧场的演出改编为小剧场,这中间的难度也挺大的。

我有一个理想,就是希望中国儿艺的剧目也能走进林肯艺术中心,走进英国、法国等更多国际知名舞台,这样才能完整呈现我们的水准。

说实话,儿童剧走出去有一定的困难,不像京剧、交响乐、芭蕾、歌剧,它们要么是中国国粹,要么本身就是外来艺术形式。

《t望东方周刊》:为什么特别重视“走出去”?

尹晓东:儿童艺术“走出去”比其他艺术更有意义。一是播撒友谊的种子,儿童是世界的未来,一个外国孩子如果从小看过一场来自中国的精彩演出,就会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他就会对这个国家抱有美好的感情。

2014年,我带演员去法国演《小吉普,变变变》,在巴黎小学校园,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演完后,我们上车要走的时候,发现两个演员不在车上,只好回头去找。结果是孩子们把演员抱住了,不让她们离开。

二是传递中华优秀文化,由于儿童剧不是艺术形式的界定,因此一切艺术形式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如果在儿童剧中融入一些中国戏曲的元素,就可以增加民族识别度,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艺术传达中国故事、中国形象和中国精神。

一个西班牙农场里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记得,小的时候看过一场中国的好戏,里面那些中国元素也会浮现出来。

我们以后还会加快步伐。这样的交流倒逼我们要多创作些适合“走出去”的剧目。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们会有所侧重。

在文化交流层面,不能老是逆向交流,我们也要把好东西送出去。

直面现实生活的好戏还不多

《t望东方周刊》:面对国内外不同的演出任务,如何进行改革和创新?

尹晓东:我们确实进行了很多改革。剧目投入创作前,采取论证制度,用匿名的方式来论证这部戏能不能上演。针对创作人员,剧院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集体观摩。

这两年,我们几乎把全部在北京演出的国际、国内的好戏都看了。这种学习观摩对创作者来说确实有收获,会把这些收获转化到自己的创作中去。我们自己的新剧目上演后,都会组织专家和观众一起开研讨会,孩子、家长和老师都会参与。我们也开通了微博、微信平台,这些网络平台经常能收到各种观后感,孩子们的语言又特别质朴。

我们曾经收到《宝船》的一篇观后感,它是老舍唯一一部儿童剧作品。观后感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优秀的儿童剧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呢?是美,是感动,是善恶的分辨等等,很长的一篇。这样的回馈让我们感到特别满足,感觉所有付出都值得。

从演出方面,我们实施优秀剧目轮换上演制,不希望像狗熊掰棒子,排一部戏,过不久就扔掉。现在有30多部可以随时都能拿出来上演的剧目。

在创作方面,坚持中国经典、外国经典、现实题材三者并举。但现实题材的创作还是弱项,直面现实生活的好戏还不多,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科幻题材更少。

现在我们的票房收入主要还是靠经典剧目。每当演出淡季时,上座率有点低,我们就拿出这些戏,上座率马上就变得很好。

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压力,经典是必需的,但也不能缺乏现实题材。但儿童现实题材的戏,创作难度很大。看戏的是儿童,但是写戏的是成年人。你认为是贴近了孩子的生活,但他们会觉得你很“幼稚”。

《t望东方周刊》: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实践看,国有院团进行市场运作的劣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有哪些?

尹晓东:艺术品是特殊商品,儿童艺术品更为特殊。我不赞成儿童剧过度市场化。中国儿艺的演出一直保持低价位,而且每年要举办不少于50场纯公益性演出。因为儿童剧首先要承担的是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

社会责任体现在要通过作品传递真善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责任表现在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达到艺术普及的目的。但是,这一切都要通过演出来实现,因而运用多种手段,不断地扩大宣传和演出营销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