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引领学生为习作寻找“下锅之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引领学生为习作寻找“下锅之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通过《我的课余生活》习作教学案例,从整体规划,精心预设;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借助阅读,积累语言;充分交流,分享快乐四方面进行了反思,为更好地引领学生习作寻找下锅之米。

关键词 引领 习作 语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主题阐述】

《我的课余生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上第一单元的习作,也是学生进入中年级的第一次习作训练,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从整个单元编排来看,该组的四篇课文,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都向我们展示了学生一幅幅七彩的生活图画。本次习作训练是他们之后的一个延续,也是学生从低年段写话训练过渡到写成篇的习作。因此,要求不可提得过高,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个较为完整的意思就可以了。基于此,我们要“关注实际生活,分享习作快乐”,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写什么?怎么写?去寻找“下锅之米”。

【目标定位】

根据三年级习作教学目标以及我们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联系学生生活,能把一项活动,一件事情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意思。(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初步学会记录活动过程和感受。(3)通过课余生活的交流,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初步学会修改习作,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案例描述】

这是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又是给年轻教师(徒弟)上的一堂示范性的习作指导课,所以我特别重视,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我的课余生活》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具体如下:

一、想想――回忆(以谈话激情,提示习作内容,讲明习作意义,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1)在口语交际中,我们交流了各自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在你的课余生活中也一定有值得回忆的事,我们把这些美好的记忆写下来,好吗?(2)板书课题:我的课余生活。

二、说说――交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说自己感兴趣的,自己愿意写的内容,让学生感到习作并不难,分享快乐。说中寻素材之米。)

1.明确要求。(1)读一读习作要求。(2)我们的课余生活有哪些?如:骑自行车、踢毽子、跳绳、绘画、看书 ……

2.自主思考。你准备写什么,怎么写?先自己想想,试着说说:自己参加过什么活动,到过什么地方,见到什么,具体又是如何的,你有什么收获与感受,心情是怎样的。

3.小组讨论。四人一组进行组内交流,说说自己觉得最有趣、最喜爱的一次课余活动。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与引导。

三、写写――运用 (习作从模仿开始,采语言之米,可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在说的基础上动笔,降低学生初学习作的难度。)

(1)联系课文,采集语言。(2)提供范文,打开思路。朗读两篇优秀学生习作,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写什么,具体经过怎样?(3)自拟题目,动笔下文。

四、读读――分享(初步学会修改,在相互交流中,分享快乐,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1)自己读读,自行修改。(2)同桌读读,相互修改。(3)回家作业:读给家长听,分享习作快乐,再次修改。

原以为这样的习作指导课后,学生一定能把活动的过程写清楚,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可是,下课后,我仔细地翻阅了学生的习作,发现我们学生写出来的习作结构上基本没有问题,能开头,结尾有收获。可是,学生写活动过程问题很多,不能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进行了总结回顾与反思。

【教学反思】

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重在习作兴趣的培养,强调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对习作形式与内容没有限定,更不强调技能,只要求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并特别强调了习作乐趣的共享。我也这样做了。但是光有这些,还是不够。因为我们的学生不会观察,不会表达。那怎么办呢?

叶圣陶曾经打了个比方:“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惜。”看来惟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密切观察生活,积极思考生活,才能找到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才能找到学生习作的“下锅之米”。

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如何让学生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 整体策划,精心预设

为了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教师“整体策划,精心预设”是必要的。因为这次习作是本组四篇课文、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的延续,所以应该整体考虑,整体策划,精心预设。

在以上习作案例中,想、说、写课余生活几个环节有所体现,但还做得不到位,应该在这次习作前,教师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和提示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学生观察记录。除了记录时间、内容、收获和感受外,还增加一项记录活动的过程。记下一个个活动的镜头,或者拍下照片,请家长协助拍下录像等,在交流课余生活环节中,教师还要从游戏活动、体育活动、兴趣爱好、家务劳动四个类别中各选择一个典型活动进行展示,出示一张张活动的照片或播放活动的录像,找回学生遗忘的记忆,教师按不同类别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说得更清楚,为正式习作做好素材积累与情感铺垫。

2 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2.1 引入游戏活动,开展寻米之旅

游戏是我们三年级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学生来自各地,所以把不同地域的游戏引入习作教学,是习作回归生命的一种极好的路径。而在这次习作中我疏忽了,应该在习作之前,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进行西溪传统游戏《老鹰捉小鸡》的活动,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游戏的过程,布置观察作业,指导学生进行记录,并用相机拍下精彩的场面。课堂上,回顾当时游戏的情境,用拍下的照片进行情境再现,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再次修改,从而教会学生如何把游戏过程记得非常清楚。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可靠的素材。

2.2 整合家庭活动,开展寻米之旅

家庭活动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如:家人生日、购物、做客人、大扫除……这些都是学生很好的习作素材。如何应用好这些素材,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密切配合。为了捕捉到更多的课余生活,事先我可以布置学生进行以下家庭观察任务:西溪的风俗习惯,一次户外活动,身边的一只小动物,一次家务活的过程,一次购物经验,一次助人为乐的事,你的意外发现,记一次煮饭过程,种花,一次好人好事……要求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任务进行尝试,做出相应的观察记录,并请家长参与,协助指导。我想在习作交流课上,学生对自己的观察、发现和记录的事交流得会比较完整,从而达到培养同学们有“下锅之米”的目的。这样做,不仅能滋生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还能细细品味到我们平常难以察觉到的情感体验。

3 借助阅读,积累语言

3.1 依托文本阅读,采集语言之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选择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条理清晰的叙述方式、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在这个习作教学案例中,我引导学生从学过的《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三篇课文中去感受快乐的课余生活。通过用心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记一记感受快乐地玩耍、爬山和削槐米的语句,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式的整齐和谐,修辞的恰当优美,并教会学生如何有序表达、如何生动描写等,采集到语言之米。

3.2 拓宽阅读视野,采集语言之米

人的语言,是从一个语言环境中渐渐学到的。习作中的书面语言,同样需要到一个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吸收。这个语言环境到哪里去找?在习作案例中,我提供两篇优秀学生习作让学生欣赏、模仿,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可是效果还是不佳,原因是我们的学生课外阅读太少了。这就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阅读课外书。于是课后,我推荐了《落满霞光的竹林》以及《小学语文读本》5两本书,让学生阅读,读一读,抄一抄,记一记。我还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反映童真童趣的故事,让他们去体会。并印发6篇不同题材的习作给每一个学生看看,组织学生和家长收集等。学生的第二次习作在语句上明显有好转,病句也渐渐地少了,干瘪的语言也渐渐地丰满起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三年级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让学生在大脑里储存文情并茂的好文章。有了“下锅的语言之米”,就不愁无话可写了。

4 充分交流,分享快乐

在三年级习作的起步阶段,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由自在地交流与表达,从而学会分享习作的乐趣,有效提高习作教学水平。在以上习作教学案例中,说课余生活比较充分,可是在读课余生活环节就显得时间仓促了。因此,教师要保证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写完后让学生自己读读,同桌读读,相互评价,相互改改。回家读给家长听听,家长评价,自己改改,共同分享习作的收获,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这些都是很好的途径。

总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话一点都不假,生活和书海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那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感悟,在书海中多摘抄、多积累,为学生的习作寻找更多的“下锅之米”,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

参考文献

[1] 王笑梅.嬉乐作文让儿童乐并成长着[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0.

[2] 陈友中.小学生态写作教与学[M].语文出版社,2011.11.

[3] 国家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