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强度钢冷却组织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强度钢冷却组织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高输气管线压力的主要推动力是经济。在大口径管线工程中,25%~40%的工程成本与材料有关。降低材料成本对工程成本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就需要不断提高管线钢的性能[1-3],开发X100/X120等级的管线钢成为一种必然。通过不断增加Mn、Cu、Ni、Cr、Mo的含量来提高管线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势必造成管线钢韧性和延展性的下降,降低钢的焊接性能,也使材料的制造成本增加。在钢中加入B可以提高钢的强度,并相应地降低部分合金元素的添加,从而降低材料的制造成本[4]。本文设计了Mo-Nb-Ti和Mo-Nb-Ti-B两种成分的高级别管线钢,利用热膨胀仪测定了不同成分体系试验钢的CCT曲线,利用光学显微镜研究了两种成分钢在不同冷速下的显微组织形貌,分析了B元素对高级别管线钢相变规律的影响,从而为高级别管线钢X100/X120的工业试制与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试验材料和方法试验钢的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本试验用钢采用50kg真空感应炉冶炼,真空浇注成铸锭,然后锻成80mm×100mm的矩形断面钢坯。在钢坯上取样加工成4mm×10mm的热膨胀试样,在DIL805A热膨胀仪上进行模拟试验。热膨胀试样以10℃/s的升温速度升至1000℃,保温5min,使其完全奥氏体化,然后分别以0.5、1、3、5、10、15、20、25、30、40、50℃/s的冷速冷却至室温。根据试验数据,结合金相分析法绘制试验钢的静态CCT曲线。将试样磨制和抛光,用4%硝酸酒精侵蚀,在ZeissAxiovert40MAT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金相组织。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Mo-Nb-Ti系试验钢连续冷却相变组织根据试验数据,结合金相分析方法确定不同冷速下不同组织的相变温度,将所测定的不同冷却速率下的相变温度标注在温度和时间坐标系中,分别将转变开始点和转变终了点连接起来,即获得不同成分试验钢的连续冷却转变图(CCT曲线)。图1为不含B试验钢1经模拟后得到钢的静态连续冷却相变曲线。如图1所示,该钢种的Ac3=867℃,Ac1=749℃,相变区间在700~350℃之间。图2为试验钢1以不同冷速后冷却后的金相组织。在0.5~40℃/s的冷却范围内,试验钢经过相变存在多边形铁素体、针状铁素体、粒状贝氏体、板条贝氏体和多相共存区域,钢的连续转变得到的最终组织是多相共存的,只不过在不同条件下,各相在组织的比例有所不同。这是管线钢热连轧过程的基本特征。如图2(a)所示,当冷速为0.5℃/s时,组织为多边形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的混合组织。由于转变温度高,冷却速度慢,碳原子长程扩散,多边形铁素体在原奥氏体晶界优先形核。粒状贝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为不规则的块状,其上的M-A岛呈粒状或点状[5]。随冷速增加,相变开始点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相变驱动力变大,相变产物变细。当冷速为3℃/s时,试样组织明显细化,组织中粒状贝氏体量逐渐增多(图2(b));当冷速为10℃/s时,组织以粒状贝氏体为主(图2(c));冷速达到20℃/s时,钢中开始出现部分贝氏体铁素体(图2(d));当冷速为30℃/s时,试样组织中贝氏体铁素体数量明显增多(图2(e));当冷速为40℃/s时,相变终止下降,温度范围约为350~400℃,部分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最终试样的组织为贝氏体和马氏体的复合组织(图2(f))。随冷速进一步增加,马氏体量增加,贝氏体铁素体的量减少。

2.2Mo-Nb-Ti-B系试验钢连续冷却相变组织图3是含B试验钢2的静态连续冷却相变曲线,可以看出,含B钢与不含B钢经过热模拟后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具有非常相似的转变特性。CCT曲线总体呈扁平状,且整体以贝氏体相变为主。随着冷速的增加,相变开始点呈缓慢下降趋势,过冷度增加,相变驱动力增加,从而有利于相变后组织的细化。图4为试验钢2以不同冷速冷却后的金相组织。由于试验钢含有Mo、Ni、B、Mn和较高含量Nb,以上元素均对贝氏体相变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钢中的Mn、Mo、Nb具有抑制多边形铁素体作用,微量B的添加具有明显提高淬透性的作用,因此,在以上元素的共同作用下,钢的奥氏体稳定性及淬透性得到提高,贝氏体相变得到促进,在较大冷速范围内都可获得贝氏体组织。从图4(a)可知,当冷速为0.5℃/s时,试样组织主要为粒状贝氏体。当冷速为1℃/s时,相变产物中出现贝氏体铁素体(图4(b))。随着冷速的进一步增加,贝氏体铁素体的量增加,粒状贝氏体的量减少,见图4(c)和(d)。当冷速为15℃/s时,组织几乎全部为贝氏体铁素体(图4(e)),在基体中,可以清晰看到原奥氏体晶界。贝氏体铁素体由原奥氏体晶界以相互平行的板条向晶内生长,不同位向的BF束将原奥氏体晶粒分割成不同的区域,从而细化晶粒,提高材料的强韧性。在图4(f)中,当冷速到30℃/s时,组织主要是贝氏体铁素体和马氏体。

2.3B对组织工艺的影响在钢中加入B的主要作用是提高钢的淬透性。B作为表面活性元素,吸附在奥氏体的晶界上,延缓γα转变的作用,其在奥氏体晶界的偏聚阻碍铁素体的形核而有利于贝氏体的形成。加入B后,同冷速下,相变开始点大大降低[6]。未加入B的钢,其相变开始温度在600℃以上,而加入B后,其相变温度开始点在500℃左右,多边形铁素体析出受到抑制,在较低的冷速(0.5℃/s)下就能获得粒状贝氏体,贝氏体铁素体的冷速从20℃/s降低到1℃/s。对于两种成分的试验钢,随冷速增加,相变开始温度下降,相变驱动力变大,贝氏体形核量增多,扩散受到抑制,只能短程扩散,长大速度慢,组织细小,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强韧性。B提高了钢的淬透性,使钢在获得相同组织的冷速降低,这样就能比较容易获得所需要的组织,使冷却工艺大大简化。国内外研究表明,X100管线钢的显微组织是由针状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和贝氏体铁素体构成的复相组织,一些学者认为针状铁素体其实质是粒状贝氏体、贝氏体铁素体或者是粒状贝氏体与贝氏体组成的复相组织[7-8],故X100管线钢的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和贝氏体铁素体组成的复相组织,二者的比例决定着X100管线钢的力学性能。加入B后,要获得上述复相组织,冷速控制在5~15℃/s,而无B钢获得上述复相组织,冷速应控制在20~30℃/s,比含B钢的冷速要高。因此,在钢中加入B可降低获得相同组织的冷却速度,简化冷却工艺,同时还可以节约部分贵重合金元素的加入,在保证性能前提下,追求成分和工艺设计的经济性。对于更高强度级别的管线钢X120来说,其组织类型是板条马氏体、板条贝氏体及少量针状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和M/A的复合组织,并且要求板条贝氏体和板条马氏体组织必须占到60%以上,B元素的加入有利于上述组织的实现。因此B元素的加入有利于提高管线钢的力学性能,实现高级别管线钢的工业生产。

3结论

1)与含B钢相比,无B钢相变开始温度较高,在冷速低于10℃/s时,组织由多边形铁素体和部分粒状贝氏体组成。而含B钢在冷速为0.5℃/s时即可获得粒状贝氏体组织。2)B的作用主要是提高钢的淬透性,其在奥氏体晶界的偏聚有利于贝氏体的形成,在较大冷速范围内都可获得贝氏体组织。3)X100管线钢的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和贝氏体组成的复相组织,要获得该类型组织,无B钢冷速需控制在20~30℃/s,而含B钢的冷速控制在5~15℃/s即可,比无B钢的冷速要低,从而简化了高级别管线钢的冷却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