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智慧系统的超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智慧系统的超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智慧系统,作为IBM系统与科技部的未来三至五年整体的发展规划,在众多系列新品推出之后,水到渠成地浮出水面。智慧系统,作为支撑智慧地球的硬件引擎,也作为未来可能颠覆硬件系统性能的新方向,被IBM抛了出来。虽然业界在其今年的众多新品的特色中已经看出端倪,但这次智慧系统的还是表明了一个重要信息:IBM将在未来24个月内投入60亿美元研发经费。看来,超越对硬件速度的简单追求,以商业应用的重要属性来定义系统性能的时代到了。

那么,智慧系统到底超越了什么?应该从哪些角度去理解它的颠覆?未来硬件系统的发展将向何处去?

60亿美元的投资

刘保华:6月初我参加了IBM上海举行的“智慧城市”全球论坛。针对智慧地球的理念,IBM推出了若干理念支撑,比如智慧时代、智慧城市等。现在IBM系统与科技部又推出智慧系统策略,那么它与之前提出的动态架构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与智慧地球是什么关系?

何国伟:IBM全球从2008年推出智慧地球理念以来,一直没有改变,它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侧重点会有所区别,但我们的战略是具有一致性的。IBM系统与科技部推出动态架构技术策略是在智慧地球提出之前,我认为它有点儿像以前IBM提出的随需应变的理念,但定位仅在于系统基础架构而非应用层。

智慧地球需要多种技术、业务和应用的支撑,比如在系统基础架构层面,事务处理和数据库工作负载要求系统具有扩展性,能够处理大量事务以及提供灵活、安全和高质量的服务。分析和高性能计算工作负载的计算密集性更高,因此需要高I/O 带宽和更大的内存。诸如ERP、CRM 和SCM 解决方案的业务应用程序需要快速响应的系统、大量的内存空间以及高水平的服务;而其他工作负载,例如Web 2.0工具、协作与基础架构工作负载,需要的则是具有大量的多线程和吞吐量的系统。因此IBM系统与科技部从系统基础架构层面提出了智慧系统,来应对智慧地球带来的新挑战,这是智慧系统的核心出发点。它有三大要素:工作负载优化、云计算、绿色计算。它覆盖的内容要比动态架构更为广泛,但又与动态架构的重要内容非常一致,因此,确切地说,智慧系统是动态架构的继续和发展,特别针对智慧地球这样的一个大的长期战略方向。

刘保华:工作负载优化是智慧系统的核心。可以说智慧系统超越了对硬件速度的简单追求,服务器、存储这些传统硬件将自身架构与软件应用因紧密结合而开始变得智慧起来,这将为用户带来多大改变呢?

何国伟:提供给企业的所有IT 服务都是由工作负载的某种组合构成的,例如计费和数据库查询。未来诸如此类的工作负载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在很多情况下,要求提供实时功能。不同的工作负载类型具有其独特性,当配置使用正确的计算资源时,其运行才具有更高的目的性。

要知道,在一个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工作负载优化法可以决定成功与失败、赢利与亏损。针对未来的基础架构,IBM向企业推荐工作负载优化法,它可以根据业务需要调整技术,从而高效地处理数据和信息,实现更高的性能、扩展性和效率。为此,IBM还将工作负载优化细分为三个层面:适合不同工作负载的系统、为适合特殊行业应用预先集成的方案、针对混合负载集成的系统。有了能够更好地支持业务的技术,客户才能更好地管理业务流程,而不仅仅是IT 资源。

IBM为此将大部分的长期系统投资都用在了确保提供大量的选择性,以便帮助客户优化其全部的工作负载。我们认识到,对于“适当的系统”,不同的用户和应用有着不同的诠释。因此,未来24个月,我们还将投资60亿美元开发大量的技术、软件和服务,用来优化关键工作负载的性能,并确保在所有的技术领域都提供领先的产品服务。

智慧系统的层次

刘保华:业界其他厂商在谈基础架构的策略时也会谈到不少要素,比如架构简化、管理智能化、系统自动化,他们的实现目标都非常相近。那么,IBM的智慧系统中的三大要素和简化、智能化以及自动化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两者之间强调的要素有所区别?

何国伟:IBM 提出“简化”已经有很多年了。当时我们一直在广大用户中倡导IT架构演变的三步曲:第一步就是精简化,通过合并与整合众多系统,简化系统架构;第二步是共享,共享的意义在于提升资源利用率;第三步就是云架构,我们认为虚拟化、自动化和标准化是基础设施云的三大特征,因而云架构中虚拟化技术的优劣、成熟度,以及自动化和标准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客户是否能够获取更灵活的资源使用服务、不中断业务的设备更新,以及更快速的服务交付。现在云架构作为智慧系统的要素之一,成为智慧系统的重要交付模式。

因此,简化只是迈向云架构的第一步,自动化是实现云架构的一种手段。此外硬件的交付方式近年来已经发生了改变,很多系统软件都和硬件一同整合,以达到管理智能化的目的。未来,软件功能会越来越多地被整合在硬件平台中。但IBM最看重的是如何通过简化、自动化、管理智能化等手段应用云架构实现用户IT运营方式的转型,并产生新的业务。这也是用户关注的核心。

总而言之,简化、自动化和管理智能化等都在IT基础架构的技术层面,而IBM智慧系统关注的是能否通过系统优化来服务业务。我们今天更关注从客户业务的需求角度来看待整个IT基础架构,比如客户如何能拥有一个工作负载优化的系统来支撑业务,如何用创新的云模式交付服务,如何获得绿色收益。

刘保华:智慧系统的三大要素是工作负载优化、云架构和绿色,它们分属于不同层面,那么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推出智慧系统时这三个方面是互有侧重还是三方面平等强调?

何国伟:随着数据信息以指数级的增长方式走向感知化、物联化和智能化,业务应用同基础架构之间的各类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大规模数据处理、实时计算分析、Web协同应用等对现有系统平台提出了新的挑战。智慧系统就是以解决这些不同类型的工作负载问题为核心,致力于使客户以绿色的方式获得最大化的IT价值,并通过灵活高效的云架构为客户创造新的业务发展空间。工作负载优化与云架构的结合,将使云计算真正进入实用阶段,帮助客户在绿色节能的前提下获得最佳商业性能,驱动商业模式转型。

这三个层面和客户的环境息息相关。比如有些客户更为看重交付,可能对云架构比较侧重;有的客户集中在一个楼中办公,数据中心也仅为内部应用,那么绿色节能在他们看来可能比云架构更为重要。从IBM角度来讲,这几种能力都是我们侧重发展的方向,因为我们看到市场上有这些需求,但是一个客户究竟是三个都要做到很好,还是其中一两个更加关心,要根据客户具体的业务和工作负载情况。

刘保华:在IBM对于工作负载优化的系统性定义和细分中,“为适合特殊行业应用预先集成的方案”如何理解?我们看到包括POWER7等硬件系统的都已经越来越多地体现了软件和服务的价值,针对“为适合特殊行业应用预先集成的方案”,IBM有哪些的方向和内容?

何国伟:一些行业中,客户的工作负载有时具有很强的特殊性,那些为这种特殊负载进行特殊设计的系统此时往往成为这类客户的选择。IBM解决方案运用了增强的系统技术,例如系统优化器,它们优化了平台的性能,更适合于特定工作负载的使用。此外IBM还提供预先集成的解决方案,这些预先集成的系统进行了软硬件打包、预配置和工厂调优,例如:IBM的智能分析系统、SONAS(Scale Out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存储等。换句话说,IBM深入地调整了整个系统,与传统的拼凑型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性能、效率和扩展性。

智慧体系颠覆了什么

刘保华:在3月POWER7推出的时候,Power Systems的总经理Ross Maurl兴奋地谈到了POWER7的潜在意义是促使未来服务器的区隔发生变革,不再以Unix服务器、PC服务器来区分,而是以工作负载来区分,这个观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您认为随着IBM智慧系统策略的推出,业界将会出现哪些技术方向?

何国伟:IBM将在7月公布下一代主机系统,届时不同的系统架构都会混合放在同一个平台之中,这样同一个系统平台就可以适应不同的工作负载,比如适合运行Unix、Linux、Windows各种工作负载,这也代表了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

坦白讲, IT业界里大部分应用是比较通用的应用,基于通用的中间件来运行。针对高端应用,就需要将任务细分,比如混合系统就是针对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这个时候,应用其实已经不会依赖于传统的中间件,而是要把一个任务切分成很多小任务,分别送到不同的引擎上运行,然后再整合到一起,这是需要特定开发的。比如,IBM混合架构比较著名的案例是目前排名TOP3的“走鹃”超级计算机,它采用了CELL和AMD芯片,是专门给美国能源部下属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开发的。基本上混合系统更大程度是一种客户化的定制系统,它能够更好地实现工作负载优化。在绝大部分的商业应用中还是使用较为通用的平台和中间件,不过即使这样,IBM仍然希望系统能够针对不同工作负载进行优化,从而使系统性能得到最大发挥。

刘保华:混合架构还是针对高端特定应用的,大部分商业客户环境中的,Unix服务器和PC服务器,未来在整个智慧系统的架构里都处在什么位置上,往哪里发展?

何国伟:Unix服务器和PC服务器的发展还是和他们各自的历史有关,今天来看,他们在性能、功能方面都有交叉的部分,但是Unix服务器在安全性、可靠性方面仍旧是PC服务器难以比拟的。IBM会根据不同工作负载的特性,来选择不同的平台和交付方式。而且中国的很多采购商在系统采购的时候,不是按照采购多少计算能力,而是将基础架构和应用分开采购的。

刘保华:在腾讯、Google等企业中,核心是上万台x86架构的PC服务器,通过巨大的服务器数量来实现计算能力。

何国伟:它们的核心的确是基于PC服务器,但是企业内部的商业运作却是基于Unix平台。所以客户在购买系统时也是根据不同的工作负载来选择的,比如阿里巴巴用大量的PC服务器进行对外业务支撑,这样网络游戏、社区服务用大量的PC服务器降低成本,并通过增加服务器节点来保证性能的可用性,但是在核心数据支撑等方面会有另外的选择。

刘保华:据称,Google使用的都是白牌机,一旦发现故障就随时换掉,即插即用,以弥补PC服务器的可靠性。如果真是具有这样的高管理性,那么PC服务器的可靠性问题似乎就迎刃而解了。

何国伟:这要留意一个关键点,这种即插即用随时更换的服务器,它的工作负载是Google自己开发的应用,它自己知道硬件做成什么参数最适合这样的应用,哪些工作负载可以做到即插即用的应用效果。如果一个银行也要用PC服务器做到这点,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没有开发这些应用。

刘保华:我们看到很多系统在测试时都有理论峰值,但理论峰值就是计算能力吗?越高越有意义吗?我不这样认为。智慧系统带给客户的性能体验颠覆了原有系统性能的定义,但是系统性能有CPU速率、TPC、Linpack等众多测试支撑,智慧系统如何让客户接受智慧系统带来的结合业务性能的新价值呢?

何国伟:Unix系统确实有TPC测试做支持,但这些指标不一定就代表客户能实现所需的功能。而智慧系统更为全面,为了实现针对不同工作负载的优化,IBM会从芯片、架构、硬件系统、软件等多方面进行整合与调优,这样这个系统会针对不同的工作负载提供不同的性能,让整体的性能达到最好。

因此我们从不同视角去看智慧系统。举个例子,有些系统的投入能够为客户带来很高的回报,可能这个时候智慧的体现就在于系统能够产生多高的投入产出比,多快可以收回成本。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也许需要一年开发和整合,回报周期就会很长,所以工作负载优化是智慧系统的核心之一。

刘保华:在2009年“蓝旋风”渠道大会上,您提出,IBM2/3的力量在北上广,而2/3的业务在三地之外,因此以渠道为主体的区域发展将是主体。此次智慧系统策略,IBM今年在渠道与合作伙伴上的策略有否侧重,IBM今年的渠道策略重点是什么?

何国伟:今年IBM系统与科技部在渠道策略上特别重视渠道的技能培养,因为我们相信要提高渠道的能力,就必须重视提供给他们技术力量和技能。我们从今年年初开始就对渠道进行技能的培训,全中国分为不同的级别,有5家核心,30~50家较大的SP、SI、ISV公司,超过500家CFT。IBM系统与科技部是硬件部门,但是在未来你会发现我们很多整合软件功能的硬件产品。今天我们谈的不管是云架构还是工作负载的优化,很多功能是通过软件来实现的。因此这些渠道培训和认证,大部分围绕系统软件层面。我们希望尽快在中国培养出更多有软件服务能力的合作伙伴,我们相信这种能力对于我们推广整个智慧系统是非常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