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画中的“艺”与“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画中的“艺”与“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往往把文人画称为高雅艺术,而把一些民间绘画称为技术或工匠之作。于是,这便引起了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绘画作品带有技术性是否就降低其文化品位?带有技术因素的艺术作品是否就缺乏高雅性?

当下,一些人对绘画中的技术性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这无疑会影响到对绘画的正确理解和客观评判。当代画家尉晓榕曾说:“时下,技术的磨炼被疏离,人们一提中国画,言必气格为先,道为上而技为下,全不顾及其中同体异相共生共灭的关系。‘道’,不过是‘技’的高级显现;而所谓气格的超迈,在图式中也无非是高超技巧的某种简约疏朗的效果。”尉先生此语极为准确地道破了绘画艺术中“道”与“技”的关系,凸显出“技”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实际上,无论在任何领域,技术都是最基本的要素,只有解决了技术问题,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在一定意义上,这也反映了“形而下”与“形而上”的辩证关系。在绘画艺术中,人们通常把技术看作是“形而下”的东西,而把境界看作是“形而上”的审美,却忽视了对二者关系的考究。单纯地把境界架高在一个很玄虚的东西之上显然是有问题的。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绘画中技术的重要性,但只是把技术作为一种技法手段来理解,没有真正理解技术的含义。概括地讲,技术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层面是表面的技艺、手段,另一个层面是具有创造意识和综合表现能力的有个性、有意识的技巧。法国美术史家亨利·弗西隆曾说:“技术不仅仅是材料工具和手段……它是思索空间的心智。”所以,技术只有在心灵意识的作用下产生社会功用时,才能更有效地显现出它的妙用。所以,对技术的理解和运用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技法上。

最初学画时,我曾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专门做绘画材料以及相关技法的探究,了解绘画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拓展的可能性,以期找到与我的绘画情感表达相适宜的材料和方法。曾有一段时间,基本上是把整个画面涂完墨,然后放在那儿做效果,等它干透或者半干的时候,再把它一点一点地收拾回来。其实,从我开始画画至今一直都处在一种探索的过程中。

我所画的山水属于浅绛的类型,开始画的时候,基本上淡墨用得比较多,并且是一层一层地画。起初在用线上并没有考虑太多,只是依照自己的感觉走。直到2002年有一次跟一个朋友一起画画的时候,突然感觉到用线其实都是在“转笔”,每一根线条都有丰富的变化,并不是一笔顺下来的,而是在运线的过程中很自然地转动、调整笔锋、改变笔速等等,使线条更具表现力和灵活性。之后便在用线上下了不少功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证所画线条不重复,第一遍画和第二遍画都要错开,包括一些轮廓线。第二遍画的时候之所以要错开,因为如果沿着轮廓线再走一遍的话,就会把原有的线捆死,而如果错开走的话,再把形状稍加改变,层次就会更加丰富了,并且也不会破坏形状。这种错开不重复的方法,古人作画在最后收拾的时候也有,譬如古人画的一些小石头,最后的整体处理觉得不合适,在更改的时候可能用重墨,且和原有的笔墨错开,比如原来的石头是圆形的,可能第二遍走的时候就走成了三角形的。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但有一定的难度,必须在非常熟练理解“形”的基础上才能处理好,否则,就不可能知道怎么才能把它调整到一个很合适的状态。因为其形状已经形成了,构图也是固定的,如果盲目地改变它,可能会使其形成另外一种物象,所以一定要追求古人一贯讲究的“意在笔先”。

当然,也有特殊的情况,比如在形状和构图都比较和谐的情况下,第二遍走线就可以在原来线条的轨迹上接着走,但这种接着走也是与原来的线条有所区别的,否则就重复了。实际上,这就是古人的“勒”法,即在原来线条的基础上“提醒”一下。当然,“提醒”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变线条用笔的方法或速度等,总之不同于第一遍的方法。黄宾虹对于这种情况处理得特别好。提起他,人们都会想起他“黑、密、厚、重”的画风,这是他的绘画最后形成的面貌。实际上,在画的过程中他已经把前面的东西忘掉了,就是他已经取向不惑并且意在笔先了,因而才能达到最后的那种大家气象。

技术本身作为最基本的绘画语言,是艺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奠定好了基石,才能攀登上更高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