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语文课误区例举及解决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语文课误区例举及解决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小学生的阅读与书写能力,掌握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技能,始终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与宗旨。然而小学语文课中出现很多误区,导致教学低效或无效。文章对其问题举例,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误区 解决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的误区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小学生的阅读与书写能力,掌握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技能,始终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与宗旨。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小学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强化识字、阅读与作文训练,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小学生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性学习,以拓宽小学生视野,形成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从而提高语文学习实效性,提升他语文素养。然而有些小学语文课堂却华而不实,表面上活跃、热闹,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完全投入学习小组讨论与探究之中,很多都是凑热闹,或者扯一些题外话,造成教学低效或无效。下面对其误区进行列举并加以归类,提出相应策略:

1.热闹与兴趣。

瞧,这节课多热闹呀,学生满教室跑,争得不可开交,忙得不亦乐乎。不少教师不管大事小事,不管有无必要,都分组合作讨论。这是小学课堂中常见的现象。试问一句:是不是这样热闹的课堂中学生就有兴趣?大部分教师的答案是肯定的,没有兴趣怎么会热闹呢?冷静思考课堂现象,不难看到“热闹”背后凸显的放任、随意与“急功近利”。在学生热热闹闹说的时候,不妨蹲下身来,听一听学生讨论的是不是你提出的问题。他们有可能说的是自己又买了一个什么玩具,争的是下课后玩什么游戏。这样的课堂看起来热闹,其实学生是借讨论的机会凑凑热闹、轻松轻松。可见,课堂热闹了,并不等于学生就有了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

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增强识字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兴趣。特别是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有儿歌识字法、字谜识字法、故事识字法,如教生字“游”和“聪”,“聪”:“小朋友,你们想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吗?那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就要注意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动‘口’说一说,做一个有‘心’人。”

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学以致用,觉得自己学到的知识有地方用,才感兴趣。

口语交际中,我们应精心为孩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际意识,激活学生语言储备,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越来越会说。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

2.评价与考试。

有些人认为评价学生主要是考试、课堂随机检测,然后填成绩单、写评语。其实,评价与考试是不能画等号的。评价的定义是,“评价即教学、即研究、即合作、即意义性建构,是对每个个体的宽容和接纳,是聚焦个体的光明”[1]。因此,课堂处处有评价,重结果,更重过程。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发现问题的评价。在平时练习、考试中,教师巡视时发现学生某个字或某个词写错了,就可以给他一个暗示:“请大家认真检查,可不要放过调皮的错别字哟!”学生一听,都开始认真检查,纠正错别字,比教师给他纠正的效果好得多;学生背课文时由于紧张了,老师可以给学生提示一下;表演的时候,教师可以“参一股”,当当配角,为学生服务。这就是评价操作方面的实践,是过程取向的评价。

3.阅读教学与阅读。

很多教师认为,阅读教学和阅读一样,都是老师带领学生阅读文章。其实,阅读与阅读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阅读的核心是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两者的区别表现在阅读教学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为(教师、学生、文本的活动),而阅读则是个人的行为,《语文课程标准》在提高语文素养的“理念”中要求“培养语感”,这就要求多读。这个多读,不单纯指读的遍数多,还指读的数量多、品种多,强调诵读。同时,中年级教学中,读中感悟式阅读教学是将读放在首位,让读拨亮孩子的心灯。如教学《荷花》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话,学生可以悟到不同的感受:“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悟出“绿”。“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悟出“大”,阅读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

4.学会与会学。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学习知识,将“会学”和“学会”混为一谈。“会学”和“学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会”强调的是结果,而“会学”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强调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技能培养[2]。如我们以前教“竣”字:“这个字读灿,是左右结构,先写‘立’字旁,再写‘爱’,可以组词‘竣工’。同学们,你们记住了吗?”现在可以这样教:先出示这个字,让学生读,然后让学生找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学生可以编儿歌记,可以与相关形近字比较等。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字形,提醒老师如何把这个字写好(如“立”的下面一横变成了一提)。最后让学生练习书写(描红)。这样,不但使学生认识了这个“竣”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学习生字的方法。如果再遇到生字,学生就知道怎样学了。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解放了就有思想了,松绑了就有活力了。

二、走出误区的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小学语文老师要有清醒的认识与判断,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走出误区,回归生活,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

1.观察生活,加深理解。

课文中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因此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无法理解。对此,教师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认识生活,开阔视野,加深理解。

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不少同学都见过爬山虎,但真正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爬山虎的特点观察,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

2.再现生活,加深理解。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教学时借助情境创设再现课文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语文内容,如《乌鸦喝水》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乌鸦向瓶中放石子,水面渐渐升高的画面,加之有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直观理解“渐渐”一词的意思,舍去教师解词的环节和学生抽象思维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入境动情,喜欢上这只爱动脑的小乌鸦,获得情感陶冶。

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教学《一分钟》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设定1分钟的场景,让学生自己演一演,并且拓宽思路进行多种假设,激发学生着急、后悔的心情,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从而突出一分钟的重要性。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3.体验生活,促进理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千言万语的讲解抵不上学生在自身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联系已有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如教学《第一场雪》时,笔者特地选择了一个大雪的天气,将学生领出教室,走进白雪皑皑的校园,登高望远,饱览粉妆玉砌的大好江山;引领学生欣赏校园的每处景致,有挂在树梢的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有堆在树冠的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还有随风飘扬的雪花儿。再和学生在如诗美景中堆雪人、打雪仗,充分体验冰天雪地的快乐。然后根据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品读课文,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欣喜之情。这样学习,学生体验到的绝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领悟到的绝不仅仅是课文内容,而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4.美化生活,内化理解。

社会是一个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标准话的良好习惯,而且训练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说服他人的能力,从而内化于加深理解。

参考文献:

[1]刘春芝.小学科学课评价策略浅谈[J].当代教育,2005(1).

[2]李连飞.传统教学的弊端浅析[J].才智教研版,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