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方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实践与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 要]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地方医学院校通过完善项目管理、引领教师发展、推进项目发展、围绕本科教学工程、提升学科实力、增强学生素质、共享课程成果等举措,大力推进课程建设。
[关键词]精品;共享;课程
[作者简介]漆艳春(1978―),女,赣南医学院高教研究室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蔡德清(1978―),男,赣南医学院图书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图书情报学。(江西赣州 34100)
精品课程建设是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同时它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精品资源共享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现有精品课程的升级转型,近年来,我校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涵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资源共享课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体,以网络为载体,以实现高校师生及社会学习者“共享”为目标。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原则
1.全面发展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体现出教学的优质和高效,要坚持教、学、管综合考虑,以教、学为主,把教学效果放在首位,同时考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研协调
要加强科研和教学的紧密结合,通过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主讲教师要坚持从事科研活动,讲授内容应能反映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教学过程应贯穿科学思维和创新方法,要充分重视实训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
3.系统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是孤立的,在课程的规划与建设的同时,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诸多方面工作予以统筹考虑。
4.资源共享
精品资源共享课不仅面向校内师生,还面向社会学习者,因而课程建设必须遵循资源共享原则,建成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探索
1.以制度为保障,完善项目管理
学校制定出台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规范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申报、评选及运行管理。学校教务处负责项目宏观管理,各学院、有关部门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为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以中心为依托,引领教师发展
以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为依托,以各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为主体,积极开展各项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先后通过举办教研室主任、秘书培训班,名师讲座讲学、观看教学名师录像等活动,着重培养新进教师的师德教育和教学基本功培训,增强爱岗敬业精神,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对于骨干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则以提升学术水平为重点,近三年选送了三期共100位教师参加我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举办的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组织了三批共90位教师集中教学休假,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3.以项目为载体,推进课程发展
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围绕本科教学工程,积极推进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纵深发展。《农村定向免费医学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2”三年制专科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两个项目入选由教育部、卫生部共同组织实施的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临床医学专业入选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该中心对学校改革医学生培养模式,提升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以研究为平台,提升学科实力
注重把深化教学改革与推进学科建设有机结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位点建设为突破口,以学科梯队建设为核心,以现有的省重点、校重点、校重点建设等三个层次学科建设为基础,提升学科实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以高的眼光、高的胸怀、高的步伐,推动医学学科向一流学科迈进。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坚持以绩效为标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以北大医学院为标杆,全面推进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建设。
5.以竞赛为抓手,增强学生素质
一是在学生中积极开展科研小组实践教学和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采用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荣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三等奖2项,优胜奖3项。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全国决赛三等奖。二是以赛促学。依托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选拔优秀学子参加各类全国技能竞赛,取得了第六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东分赛区一等奖和全国团体三等奖的佳绩。护理专业学生荣获首届全国护理专业本科临床技能大赛二等奖。三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喜人。我校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连续9年考生平均成绩及通过率均高于全国考生平均水平。
6.以网络为媒体,共享课程成果
学校依托数字化校园,加强教研平台建设,设立了“教学网”、“教学资源”等栏目,作为网络教研的主导栏目,积极开展校级公开课建设。各学院整合课程资源,目前开设了52门校级公开课,涉及医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较好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积累与优势共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以网络为平台的自主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今年投入专项,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建设首批校级在线开放课程《人体解剖学》和《医用化学》,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习效果。
四、几点思考
1.完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质量监控
精品资源共享课自2012年开始在各地方高校推行,建设时间还不长,课程建设的质量监控体系还十分薄弱。课程建设重申报、轻建设,课程建设缺乏质量标准,虽然国家有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标准,地方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现状与该标准还存在很大差距,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制定符合校情的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实施中期检查制度、项目结题鉴定制度。
2.提升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水平
目前大多数地方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定位在省级和校级,真正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学校还是少数。因此,各高校要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注重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创新性、共享性,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标杆,制定课程建设发展规划,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段春红,谢妮.精品开放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
[2]对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认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