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纸媒窘境 16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纸媒窘境 16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几大综合新闻门户网站借助强大的平台力量,几乎是以零成本的方式从纸媒攫取宝贵的新闻内容与信息资料。许多媒体人慨叹:网络异化了中国大陆的纸媒,纸媒是用自己的内容资源喂养大了网络门户媒体――自己所属行业的掘墓人。

盛夏的北京,纸媒行业却散发着冬天刺骨的极寒,蔓延到繁华街道、寻常巷陌。往年白天折射着阳光,晚上有点点光芒的报亭已沦落到靠卖水、饮料、电话充值卡来勉力维持的境地。那些随处可见锈迹斑斑、满是涂鸦的废弃报刊亭告诉我们:中国纸媒的寒冬一天冷似一天;那些在报刊亭中坚守的男男女女们的游移目光告诉我们,一个行业正在急速下滑。

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一直是纸媒行业最主要的基地。最高峰时,中央级部门就出版有报纸220种。而作为首都街头的名片,北京的报亭在2008年奥运会前后达到了鼎盛时期,遍布全市的钢结构报亭风格统一,美丽大方,色彩明快。销售着550多种期刊和110多种报纸,总数量超过了2000个,无疑是中国报刊亭领域的标杆与晴雨表。

然而因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门户网站、网络视频、微博、微信的相继崛起,导致了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的衰落。即便以曾经的第一大媒体电视为例,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从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40岁以上的消费者成为收看电视的主流人群,电视观看人群的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虽然网络对于纸媒的冲击是全球现象,但在中国,由于知识产权与版权保护的现实环境与条件,纸媒的处境更为尴尬,尤其表现在几大综合新闻门户网站的强势地位上。它们借助强大的平台力量,几乎是以零成本的方式从纸媒攫取宝贵的新闻内容与信息资料。许多媒体人慨叹:网络异化了中国大陆的纸媒,纸媒是用自己的内容资源喂养大了网络门户媒体――自己所属行业的掘墓人。

内忧外患之下,纸媒的寒冬到底有多冷多漫长,已经不仅仅是媒体圈流行词“报纸死亡”那么简单。笔者走访了北京各区的多家报刊亭,切身体会到了纸媒的窘境。2013年北京的报刊亭日均营业额较去年下降超过50%,而报亭从业人员对行业前景的绝望,就像曾经的打字员与Call台传呼员,这是一个即将消失的职业。

2013年以来,北京各报刊亭营业额均再创新低,日均营业额100元左右,即便是位置甚佳、人流量不小的核心地区,日营业额也不过300元左右。某些位置相对较为偏僻的报刊亭,日营业额甚至低于100元!报刊亭的主要收入早已不是卖报刊,而是依靠饮料、零食、电话充值卡等维持。即使在人流高峰期,各个报亭的常态也只是偶尔会有一名老年男性购买文摘报,更多的人只是购买饮料、矿泉水与充值卡。

报刊杂志利润微薄,各报摊售卖最好的是《环球时报》、《北京晚报》等价格极为低廉的报纸。一份报纸的利润只有2分钱,一本杂志赚不到1元钱,报纸杂志本就是薄利多销之物,日均营业额仅100元,其利润让人无法想象。

微薄的利润让大量的报刊亭相继关门。在调查中发现,几乎每一家报刊亭附近都至少有一个竞争对手退出,而多个受访业主也计划在近期转行。

当问到报刊亭惨淡经营的原因时,业主们表示“主要还是受到了网络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获取信息”,而报刊亭比较稳定的消费群体是老年人和中小学生,但他们消费能力有限,20元以上的杂志极少购买,甚至连购买4元的《读者》都要讨价还价。

惨淡经营之下,纸媒转型,傍上网络势在必行。但纸媒的转型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化,默多克旗下众多报纸在数年前就转向了互联网,甚至与苹果公司合作,iPad推出定制版报纸,但在苦心经营后依然以失败告终。

中国大陆的纸媒在应对网络冲击方面乏善可陈,更多是只建立了一个官网。相比之下一些境外传统媒体在网络化生存方面取得了成功,重视年轻读者的兴趣与关注点,电子订阅户数的不断上升,实现了更快捷、更方便地随时随地为读者提供精彩内容。这些媒体以传统品牌为平台,重新定义了传统纸媒网络化的方式、时间和互动形式。

纸媒网络化转型并不是简单地建个网站,将报纸杂志上的内容搬到网上就万事大吉了。纸媒必须确定“数字优先”的发展战略,以数据库营销为基础,整合纸媒的内容优势与网络的渠道平台优势,注重与读者的互动性,才能实现“记者+小编”式的网络和纸媒的成功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