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把纸媒做成观点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纸媒做成观点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到底是把报纸做成新闻纸还是观点纸,长久以来在新闻界都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这种以往看似只存在于业务理念争论中的命题,在全媒体时代来临的大背景下有必要被重新审视。在新时代条件下,面临新媒体的冲击,权威、独到的观点,深入准确的新闻报道永远是传统纸媒的核心竞争力。

当下的传媒运营实践中仍然存在这样两种方向。

一种方向是呼吁当前新闻界回归信息本位。当今,“厚报”流行,但每天的新闻有限,不少报纸开始丧失信息传播的功能,把做报纸渐渐演变成做杂志,这不仅增加了报纸的成本,而且淡化了新闻本身的吸引力。常被拿来作为成功案例的就是新华社主办的《新华每日电讯报》。这份1993年创刊的报纸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量大。它的成功也引来了不少媒体的效仿:做长标题,读题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从标题中获取主要的信息量;改短文章,压缩成简明新闻,一事一议,增加版面的新闻条数。

另一种方向正是前文所提到的把报纸做成杂志。通过对背景以及细节全方位的解读以追求入木三分的深度报道、深度剖析。设置议题,表明观点,从而实现对舆论导向的引导。当然,这种做法也有自身的局限,比如文章冗长,易使读者产生阅读疲劳;操作成本加大,对新闻制作者的要求提高;在某种程度上有违新闻客观性原则,媒介只是作为一种载体,它要全面展示各方的观点。

在全媒体时代的来临、纸媒危机的到来之时,“把纸媒做成观点纸”在新的背景下有必要被重新审视。对于这样一种办报理念及其发展态势,《经济学家》的成功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2006年,专门观察媒体产业动向的英国杂志《推广》(Campaign)将年度世界最佳媒体的头衔颁给了《经济学家》,谷歌(Google)位列第二。评审团给出的理由是:“在数字媒体占统治地位的一年,《经济学家》却证明,富于洞见的时事评论加上敏锐的市场定位仍然能够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收益。”在谈到报纸与网络的关系时,《经济学家》的执行主编富兰克林说,《经济学家》所要做的不过是利用包括互联网这样的新技术推广它自身对文化和价值的阐释。

从1843年创刊至今,《经济学家》一直是一份以事实为依据、观点较为激进的报纸。虽然每周出版一次,且采取杂志形式,但还是被称为报纸,因为它与普通报纸一样关注新闻,一样要赶在最后期限完成。

在《时代》周刊、《新闻周刊》这样的传统主流媒体继续缩减发行量以及广告额不断下跌的时候,《经济学家》却截然相反。从2008年1月到10月,它的零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以上,到2008年8月中旬,它的北美版广告页数增加了7.2%,访问其网站的人数在7月份达到350万人,比前一年同期多了45%。《经济学家》从一开始就是超越一时一地的视角。其它的媒体在相当程度上跟娱乐业没有太大的区别,差不多都以所谓名人的一举一动为焦点,多是就人论人、就事论事,封面和内容自然也就多是各种名人的照片和故事,即使涉及观点,也多是这个名人说了什么、那个名人发表了什么见解。在《经济学家》那里,名人、不出名的人、公司、国家、非政府组织和新近发生的事件被置于广阔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中,读者从中看到的是比较清晰的事态分析,是鲜明的立场,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时任《经济学家》集团总裁的海伦•亚历山大(Helen Alexander)说:“还是回到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这个基本点,这绝对是这个品牌的亮点:形成判断和拥有观点。是观点纸,不是新闻纸。”

如何危中寻机,重新找回纸媒的自信,是各方都在努力探求的问题。《经济学家》的成功至少证明了两个事实:一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越是面对新媒体的挤压,传统媒体式微,人人都“谈网色变”,传统媒体就越应该认清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将形成判断、拥有观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二是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早在数年前就提出了“不做新媒体的奴隶”、“坚持人文精神第一、媒体技术第二”的观点。现在看来,有必要形成深刻的反思,而非对网络潮流的恐慌。

笔者以为,在全媒体时代,有必要认真对待纸媒的这种发展方向――“把新闻纸变成观点纸”是新背景下对纸媒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出路。

“深度致胜”,确保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在海量信息、新闻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抢速度传统媒永远也抢不过新兴媒体,互动怎么也互动不过网络,版面的信息容量怎么也大不过互联网。传统媒体唯一的出路在于观点与深度。没有观点、没有判断、没有阅读的愉悦,传统纸媒的优势没有挖掘出来。

李希光教授在对比报纸与电视的区别时,认为,一个没有报纸,仅有电视的社会是危险的,公众是容易被欺骗的,公众会被培养成为没有思考能力、没有批判精神的受众。因此,有人这样评价媒体:“深刻的报纸、浅薄的电视”。今天看来,这番话表明了一种观点,报纸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是思想纸、观点纸。

传统媒体通过它的思想和观点,确立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并以此保持和受众互动的关系。这也正是与其它新媒体相比较,其所不可复制的独特优势、核心竞争力。

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需要。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视察时曾特别指出,要“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就是要加强媒体设置议程的能力。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在设置议程的能力上,传统媒体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主要就在于其拥有内容、思想和观点,在于其理性、建设性带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人们在定义舆论引导新格局时,将传统媒体放在主导地位,而将网络、手机等作为延伸。用主流媒体的声音占领网上新阵地,最大限度地延伸主流舆论的宣传触角,引导网络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方面,充分明确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和定位,即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最大的使命就是提供观点、思想和判断;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能力建设,真正能够做到舆论引导。

新闻界自我反思、从业者重新定位的需要。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新闻编采工作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我们在享受网络时代提供的即时、价廉、全球性的讯息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传统新闻工作所秉持的负责、可靠、追求质量的观念也正在遭受挑战。

为了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抢得一席之地,为了在当天的截稿时间之前交上“作业”,面对媒介经营的不景气,特别是调查性报道部门预算的削减,记者们常常没有时间、没有条件,不想费时费力地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做个详尽的研究。反正网上什么都有,于是很多面目相似的新闻报道就出现在这样或那样的媒体上,那么由谁来负责核实这些信源的准确性呢?受众常常抱怨新闻报道质量的低劣,一条新闻出了问题被告上法庭,常常引发一连串新闻单位的连坐,大多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引用或转发了该条新闻。直接遭受损害的是新闻的可信度、新闻机构的公信力、乃至新闻行业的公众形象。

社会传播条件给新闻从业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报社的发展战略提出更高的要求。想给读者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而只有高端人才才能出思想、出观点,权威报纸就是靠一批权威的编辑、记者支撑的。这本身对编辑记者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闻从业者也会从中获得更大的社会价值和职业成就感。

“把新闻纸变成观点纸”作为新形势下应对危机之策在国内新闻界已经有所认知,但好的观念更在于好地执行,一切有待于我们用新闻实践去证明。

作者单位 中国妇女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