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赏心悦目第6期:泼洒的画面与声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赏心悦目第6期:泼洒的画面与声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泼洒画面声音

惘闻最早那张《二十八天失眠日记》的封套上面是破碎蛋壳保护的一枚脆弱仙人球,设计者刘鹏当年还是未毕业的大学生,如今却已经和惘闻乐队一样成为了中国东北部一支同样出色的后摇乐队“梵高”的乐手。

《Re:Re:Re:》开始,惘闻彻底脱离了人声,进入更为彻底更为淋漓的后摇滚器乐创作当中,但是正如《Re:Re:Re:》专辑封面图片所阐释的那样,他们仍旧在一个十字路口上徘徊不定、左顾右盼,而飞驰而过的汽车,从来没有片刻的功夫用于对他们侧目。

很早以前惘闻就说过,

没有人知道,

当然也就不在意外界的看法。

《Re:Re:Re:》的唱片封面当时是“嚎叫唱片”的老总吕玻设计的,由于某些原因,我们没有联系到吕玻本人,也就没有办法让他写出当时创作这个封面的动机与寓意。

惘闻开始成熟的标志是2007年的那张《7 Objects in Another Infinite Space》,这张唱片的封面设计者与2008年惘闻新专辑《IV》的设计者都是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小星(此次她使用的笔名是Phoenix.w),在她撰写的设计感言《有多少画面欺骗过你》当中,用极其细微的笔触描述了当时她为惘闻乐队设计这两张唱片封面时的感触,同时也加进了她在聆听惘闻之时,与我们共同升起的那种敬畏。

2007年后半年,惘闻还发行了一张限量版EP《0306》,关于这张EP的装帧设计(其被设计成一个套盒的形式,其中附赠有乐队的一些小礼物)请参考50期《非音乐》特刊之上对于惘闻乐队的专访。连同这张EP一起诞生的还有惘闻乐队之后一直使用的一个LOGO,将“惘”与“闻”字联结为一体。

2008年注定是惘闻最为特殊的一年,起先是键盘手张岩峰的回归,为乐队的创作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创作理念,5月17日他们又发行了最新一辑唱片《IV》,并同时启动2008年的全国巡演计划,而在本期《非音乐》杂志统筹稿件的这段时间,乐队受邀参加了欧洲多个国家的音乐节和其他一些音乐表演,我们相信经历过这些的惘闻乐队,会在未来为我们呈现更为完美和纯熟的音乐。他们的音乐和他们的唱片封面图片一样,像是一些随性而为的艺术作品,但真正了解或是喜爱这些艺术作品的人们,却能在其间看到最为深邃的对于怎样将音符组合至完美的思考过程。

一根脆弱的刺

设计这张封面的时候我还没大学毕业。当时刚从云南采风回来就接到谢的电话,说他们要在SO ROCK发一张唱片,让我帮设计下封面。认识谢很久了,也知道他为了音乐的付出。这注定不是一条平顺大路,但是没有办法,我们的体内都有一根神经在不安的跃动,被轻轻一拨就要不由自主的发出声响,是音乐,还是呐喊,还是孤独的呓语,没有人知道。我理解谢的付出,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谢告诉我他的专辑名字叫《28天失眠日记》,我就很专注这个名字里传达出来的焦虑、晦暗和孤独感,最开始的几款封面设计都在着力表现“失眠的状态”,做下去,自己感觉总是浮在表面上,无法深入,陷入自己设定的死胡同里,搞得自己很焦躁,很失眠。后来我偶然想起摄影课上拍摄的一组图片,一个想法悄悄的诞生了,我知道只有找到与惘闻的音乐理念和音乐态度一致的东西,才能让设计传神达意。

我认真听惘闻的音乐,体会他们的歌词,不断去问自己那个需要这样表达自己的人到底在想什么?谢说,惘闻这个名字标志着不为人所知也不关心是否有人知道,只是执着做自己的音乐而已。所以他们的晦暗里有了一点梦幻感的紫光,他们的壳并不坚硬、不招摇却有内在的力量,不凶猛,却遗世独立,于是我想到了摄影课上拍摄的仙人掌。我很喜欢仙人掌这种植物,不刻意讨人喜欢,够生命力,浑身是刺,总想把这个世界的虚假刺破,虽然刺伤的常常是自己。每个听惘闻音乐的人,包括我一样,总被一些奇怪的蠢问题折磨着,注定找不到答案,有意义吗?追问有意义吗?思考有意义吗?不管有没有意义,这一切都在我们生命中的某一刻真实的发生过,针扎一样,让我们一个激灵的清醒过来,从此寝食难安、面色晦暗、不得解脱,我们很脆弱,又固执的保持僵硬,不愿意被柔化,不愿意妥协,不愿意趋同,尽管自己并不清楚真正在坚持什么。

那根刺我们的针,是天赋的,是心灵的,是无意识的,是不得不的。于是有了被捆绑的身不由己的鸡蛋,崔健说我们是红旗下的蛋,那我们这一代就是下的蛋的蛋,这颗轻易敲碎的脆弱的鸡蛋壳里,却露出了长满了刺的仙人掌,即使不能刺破世界,也希望那些接触惘闻的人有一点清醒,哪怕只是被针刺的一瞬间,对自己的生活多一点反思和追问,不管能不能找到意义,去寻找,就是真实的青春和人生的开始。

有多少画面欺骗过你

其实要成为一个用图像表达情感的人,在旁人看来是很简单的,但一旦你成为这样的人,就会无数次的想要跳出这个圈,并且无数次的后悔自己产生前面这种想法,然后在这个怪圈里轮回,最后还是承认自己放弃不了任何东西。

关于朋友

和惘闻一直是朋友的关系,虽然不常联系,但是每次北京现场都会去,并且一直很喜欢他们的现场。06年第一次听惘闻,记得最清楚的是从清华坐车回学校的时候,一边听最后的麻山一边吃鱿鱼丝,然后晃晃悠悠的走回现实,后来在Dirty Three的演出见到了惘闻的老谢,之后由于狐狸尾巴小赵的原因,又接手了惘闻07年专辑《7 Objects In AnotherInfinite Space》的唱片美术,那时候刚上大一,做东西很不成熟。08年,延续了《7 Objects In Another Infinite Space》的良好合作关系,我继续做了《IV》的唱片美术设计,风格上的转变和他们音乐感觉的转变同时发生。

关于两张专辑封面

《7 Objects In Another Infinite space》像是一个安静的时刻某人在回忆时悲凉的叹息,老谢说是为了纪念一个朋友,依照惯例他发了一些新专辑的歌给我,让我从中找一些感受,然后相应的给出一些草图,最后决定方案。

其实回答不出别人提及封面时问的问题,例如画面具体的意义等等,因为都是一些突发的感受,只是适时地用笔绘制下来,就和听音乐时的感受是一样的,瞬间发生,持续一段时间后,慢慢淡去。有时觉得这样不好,感受很单一,但是很纯粹。或许之后也会对自己之前的感受有所质疑,但是这有什么不好7对话就在这种变化中发生着,和自己对话和观者对话,和过去对话,和未来对话。

再来谈谈《IV》,和《7 Objects In Another Infinite Space》一样是在燥热的夏天听到的专辑,但是感情基调却截然不同,前者是加冰的白水,故意掩饰悲伤,后者更纯粹,像夏天偶尔凉爽的白日在路边随意买的瓶装啤酒,喝到兴致正高的时候,透过五彩的琉璃看到的世界。第一次听,印象最深的是06 M,晃着酒瓶子,肆无忌惮后,慢慢清醒,看清现实,掩面而泣。

关于设计

为了成为好的设计师,而不断的实践,从中发现了很多。设计和纯绘画的不同在于对自己情感的控制,有时我也讨厌不认感受只看别人眼光的设计,但是却交融其中,有时也会不知不觉的成为这样的人,斤斤计较这个那个。缩小范围到唱片美术设计,我只是尽力表达自己一时的感受,部分人能感受到我的感受,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赞同,于是中立的削减自己的想法,是必要的。虽然音乐本质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唱片封面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视觉的感受往往比声音的感受更容易被接受,所以用它来引起观者想要聆听的冲动。

惘闻的音乐拥有强大的画面感,可以想象的空间无限广大,无法只用一个小小的画面来概括,同类的音乐也多具有这种特点,所以聆听的冲动被钩起后就请抛开画面的束缚去自由的幻想吧。

希望有机会能和更多风格的乐队合作,尝试更多的创作手法。

毕竟设计封套,或是为乐队做唱片美术设计,倒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但同时却也令人泄气。因为设计唱片封面是不会伤害到任何人的,只是有些时候设计者会觉得自己有点小小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