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琴·海·撷·英――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杨韵琳教授访谈纪要(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琴·海·撷·英――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杨韵琳教授访谈纪要(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夏:您曾经提到被分配到总政军乐团担任演奏工作十年,这段经历对您是否很重要?

杨:当然重要。拉赫玛尼诺夫说过,要教好钢琴,首先要弹好钢琴;要成为好的钢琴老师,首先要成为好的钢琴演奏者。一个钢琴教师若能在课堂上,一边授课,一边示范,或者边讲边弹,不但可以使学生得到乐曲的实际听觉效果,又可以使他们获得弹奏方法的理性认识。我们都知道,钢琴演奏中,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通过示范,还可以使本来摸不着头脑的学生得其门而入之,逐步认识,逐步把握。我永远不能忘怀在总政军乐团工作的那段岁月,当时我不间断地从事演奏、伴奏工作,得以加强音乐功底,为日后的教学奠定了更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就连后来在国外时常参加的独奏、室内乐、双钢琴演奏,都得益于这段工作的锻炼。

夏:对了,我在互联网上看到您曾演出中国钢琴作品音乐会的报道,这场音乐会被加拿大CBC国家广播电台播出。您真是弘扬了中国文化,为华人争了光。

杨:这是我们艺术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我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演奏观念,除了自己热爱钢琴以外,还受到一位老师思想的潜移默化,她就是周广仁教授。你知道吗,在总政军乐团工作期间,我师从周广仁教授学习钢琴达九年。周先生是一直强调教师应坚持练琴和争取多演奏这个观点的。教师通过练琴不但能扩大曲目,同时对乐曲的掌握程度直接会关系到教学的质量。

夏:您还有这段师从周广仁先生学习的历史,能详细谈谈吗?

杨:好的。1973年初,我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被分配到总政军乐团工作。在北京,我非常渴望能找老师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军乐团的领导很重视对青年人的培养,几乎给我们独奏组的每个演员都找了专家教授上课。这时,我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朱昌平老师又给我写了一封推荐信,于是,我很快就和周广仁老师取得了联系。当时周老师任教的“五七艺校”座落在北京郊区昌平,从城里要坐三个小时的公交车才能到。那天周老师在开会,她同事让我先在教室里练会儿琴。过了一会儿,周老师走进教室听完我弹琴,给了我一些指导,可当时并没有明说是否收我。由于天快黑了 我不得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了军乐团。几天后,收到周老师的来信,她说我基础不错,条件好,愿意收我当学生。从此开始跟周老师上课,这一学就是九年整!九年中她分文不收,辛勤无私地教我这样一个原本素不相识的学生。我虽是她的校外学生,由于我常去学校,大家慢慢都知道她有我这样一个学生,周老师的母亲干脆亲切地叫我“学生”。

夏:原来您是这样与周先生邂逅的。您初次见到周老师,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杨:和蔼可亲、朴实无华,可以用这八个字来形容。由于跟着周老师这些年的学习,使我成了坎坷年代中的幸运儿。周老师不但在课堂里给我上课,对我在军乐团的演出也给予热情的支持和关心。无论我独奏,还是伴奏,她都会热心地骑着自行车来看我演出并给予指导。另外,她时时关心着我的艺术成长。中央音乐学院由于搬回西城鲍家街,我结婚后住在广播电台的宿舍楼,离中央音乐学院只有一条马路之隔,从我家的窗口可以看到周老师家的阳台。“”后,中央音乐学院常有音乐会和外国专家讲课等活动,周老师从不忘记我这个校外生,凡有此类活动,周老师就在自家阳台上放一块彩布,我一看见这暗号,就知道周老师要我去听音乐会或讲座。最让人感动的是,周老师有时利用早锻炼,跑步到我家来送音乐会票,我住在十一层楼,早上七点前是没有电梯的。周老师就这样爬上十一层,见我们还没起床,就悄悄地把音乐会票塞进我家门缝里。在我生孩子坐月子的日子里,周老师更是关怀备至,有时早上开门发现周老师已把为我煮的红烧猪蹄子悄悄放在我家门口,有时又送来了鸡汤……

说到这里,杨老师的话突然停顿了下来。在宾馆柔和的灯光下,我偷偷地看了看她那双微微潮润的双眼,把刚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时间就像暂停的休止符,过了一会儿,杨老师未完的表述之意很快又将话题如音符般进行下去。

杨:周老师对我恩重如山,可以说在我成长道路上,无论钢琴教学和为人工作方面,周老师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像周老师这样一位著名的钢琴家、教育家,从不固步自封,从不停止进取。她常说,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要学,自己必须要不断地努力。她总是在百忙中抽空练琴,并坚持上台演出。就在她中指、小指被钢琴严重砸伤,无名指被砸断治愈后,80年代末在上海音乐学院的一次演出,又让多少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她的右手无名指短了一截,每弹一个音,每一下起落都牵动着观众的心。她的音乐还是那么动人,真诚由衷,她的手指还是那么灵巧,飞速跑动。

夏:我还记得那场音乐会是在上海音乐学院小礼堂开的。周先生演奏了不同风格的钢琴作品,包括她改编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当时 被感动的观众掌声如潮 我至今也没忘记。

杨:是的,她的事业并没有因为截指而中断,相反 她的意志和对钢琴事业的执著 影响了几代人。

夏:与周先生接触了九年,在您的眼中,周先生在教学上讲究用什么方法来训练技术呢?

杨:周老师十分注重基础训练,她主张用贯通放松的方法,使力量从肩膀通过手臂和手腕传送到指尖。周老师强调力量往前,而不要停滞在手腕手臂任何地方,这样快速跑动时,才有清晰的颗粒性和穿透力,发出集中透亮的声音。练习时,速度放慢,下键要快,以训练指尖的灵敏度。指尖是关键,弹琴始终要有指尖感觉。当音乐需要歌唱时,她要求手指放平,同样用贯通放松的方法使重量在手指上自然转移。对于和弦的弹奏,她强调掌关节的支撑,力量贯通到每个指尖,使声音宏大而坚实。

夏:我在听她那场感人肺腑的音乐会时,对周先生触键时产生的美妙音色就有深刻的印象。她在教学上一定也是非常强调这一点的吧?

杨:对,周老师讲究音色美,需要我们把钢琴这个敲击式的乐器弹出歌唱般的优美旋律。她常把演奏中各种不同的触键通过一些基本练习的方式,使学生便于掌握用不同方法表达不同的声音。与此同时,她强调必须先听,先想象将要弹出的声音,然后才下键。听―――想象―――下键―――声音,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她还时常要求学生意识到听众的存在,舞台上的演奏需要音质,声音要传送给在座的最后一排的观众。

夏:周先生将抽象的声音概念贯穿于较易掌握的基本练习中,使学生能在快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要领,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杨:还有,周老师十分注重音乐表现。她说,弹奏的一切手法都是为音乐服务的。在教课时,首先她会向我解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从结构框架、和声进行、乐句走向、声部平衡等多方面入手,引导我找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灵感。她认为,只有领悟了作品的精神实质,在我们的头脑里产生了共鸣,才可能有感人的演奏 同时 她着手致力于提高我各方面的素质修养,包括音乐知识的学习,对同一作曲家在同一时期创作的其他作品的理解,以及对西方文化的研究,甚至姐妹艺术等等,进行全方位的引导,使我能深入了解不同作品的历史背景,并以不同视角来完整理解作曲家的创意。她也常向我介绍一些不同的演奏版本并进行比较,以启发式的教育帮助我开动脑筋,养成善于思考、不盲目模仿和创新的意识。

夏:我记得周先生在《基础・能力・修养》一文中,也高度强调要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必须狠抓这三个重要环节。我想,这样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是富有创造力的。

杨:不仅如此,周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总是以鼓励为主,她注意培植学生的自信心,从不打击学生,总是先肯定学生的进步,然后和颜悦色地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纠正的办法 我跟她学琴的这九年中从没听她说过一句让我灰心的话。相反,每次上完课,我总是信心十足,学习的积极性倍增。

听了杨老师的一番话,使我深深感受到周先生的师德与艺德是那么的高尚。联想到杨老师不满足拥有的第一个硕士学位,甘受清苦,出国研读,现在又放弃国外优越生活回到国内,不辞辛劳地工作,这不也是乐于奉献的真实写照吗?突然间,一种强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杨老师真幸运,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都遇上了好老师,并从他们身上吸收到宝贵的营养,我想,这就是杨老师艺术成长的外因。限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谈话无法继续下去。倾听杨老师的畅所欲言,已使我得益匪浅,我强烈意识到需要继续学习,返回上海后,在取得了她同意的情况下,我又走进了她的课堂。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听课,我逐步认识到杨老师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为了阐述她的教学理念,我必须与她继续探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