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历史教师需要具有优化意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历史教师需要具有优化意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之本是学生,但是教育之根在教师。新形势下,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手段,才能快速适应新时期教育形式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崇高的责任感,要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真正“会当凌绝顶”;有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本领,才能“一览众山小”。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更应该紧跟教改步伐,在教学中要有适应时代教学的优化意识。

一 要有优化教学设计的意识

教学设计即相当于工程的图纸,图纸是预先的规划,要通过反复讨论和论证进行不断地修改加以优化,教学的设计也应如此。在进行每一节课的教学前,教师要从宏观上设计这节课教学的思路,从微观上推敲教学思路的细节,但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上,教师都要力争使这节课的教学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争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优化教学的设计要符合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三者兼顾,突出能力的要求;优化教学设计还要预设与生成兼顾,预设是教学设计的常态,但也要留足生成的空间,给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呼吸的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突出个性的更高要求;优化教学设计更要准确定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准备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有效策略。

比如笔者在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这一课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充分考虑了以上的优化要点,既有对中国古代耕作方式演进这一知识点的要求,也有对古代中国繁重的赋税和徭役对经济发展阻碍的思考这一能力要求,更有让学生谈谈古代的徭役对当时社会发展利与弊的个性化的深入辩论。优化的教学设计如一盘美味佳肴,让“就餐者”不知不觉间就吸收了所有的养分。

二 要有优化教学方法的意识

教学的设计只相当于工程的图纸,要想把图纸变为美丽的建筑,还需要工匠们具有高超的执行能力,所谓“能工巧匠”就是对这类人的褒美之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是“能工巧匠”,才能把教学的设计变为现实,把教学的蓝图变为实在的场景。

优化教学方法的意识,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教师要多运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图表法、多媒体展示、微课等,通过这些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潜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当然,教学方法指导得当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 要有优化学习方法的意识

虽然教法和学法息息相关、不可完全分割,但学习方法直接作用于学生本身,是学生学习最直观的一种外在要求。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重教法、轻学法的倾向,这是教师本位思想的体现,现在的新课改要求学生本位,所以教师要由原来重教法的设计变为重学法的研究。

教师要有优化学法的意识,现阶段各地新课改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笔者所在地也实施了“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其实就是一种课堂上的学习方法,这种学法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绝对主体地位,这与新课标理念是一致的,符合教育家们的教学理论。仍然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为例,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自主学习这一课,然后把疑难问题在小组内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求助其他小组的学生解答,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指导。最后,就重点和难点问题设计相关试题,当堂训练。这种学生学进去、讲出来的方法,促进了良性的交流和发展,催生了一大批会学习、爱学习的学生,也提高了学习的实效。

四 要有优化作业布置的意识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可以巩固、补充、复习课堂上的知识,所以作业的布置要精心策划,不能随心所欲。首先作业的布置要有具体目标,围绕课堂上的三维目标,可以有所侧重,也可以三者兼顾,但不要搞重复性的题海战术,让学生在无效的劳动中丧失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其次,历史作业题材可以更生活化,生活化的作业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如学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后,布置学生思考现在的农业经济有哪些受到古代的影响?现在对旱涝都采取了哪些措施?让学生在对比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再次,历史作业的布置可以更具开放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辩证性的思维,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提高道德情操。

五 要有优化教学反思的意识

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后能自强也。”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上完课后,对照当堂课的教学设计、板书、学生的反馈、课堂上出现的突发问题等,有时候会感觉很遗憾,课后就应该认真分析思考,针对不同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做适当的调整。努力实现教师在“思”中学习,在“改”中探索。当然教师也可以优化反思,小的问题可以写成小随笔,大的问题可以写成教学论文,更大的问题可以申请立项为课题进行研究。

正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优化的意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历史教师只有具备优化的意识,才能把握教学的脉搏,掌握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