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字育人 2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字育人 2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在写字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与品格,教师要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写字,通过写字磨炼坚强意志,熏陶做人的道理。

关键词:乐于写字;培养品格;写字教学

汉字书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传承,俗话说:“字如其人,

人如其字。”字成了人的第二门面。教育部部长周济也认为:不要小看了写字这一基本训练,它关系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关注写字,就关注到了素质教育的起点问题。如何让孩子在写字过程中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与品格呢?我拟从以下两方面展开探讨。

一、激发兴趣,乐于写字

在写字教学中,单靠无意注意进行写字是行不通的,因为写字的过程免不了有枯燥的时候。写字教学的情趣,在于教师情感的激发、人文的关怀、氛围的渲染。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1.歌谣法

汉字由基本笔画组成,教师可以根据基本笔画的形态特征及运笔方法编成歌诀,并配以图画,做成课件,这样增强了学生练习的趣味性,易于诵读、方便记忆。如:

横像小扁担,左低右高才好看。

竖像一根针,垂露收笔提下按。

撇如大战刀,捺画三折要有脚。

提像犀牛角,由重到轻斜上提。

小不点儿真可爱,上尖下圆像蒜瓣。

笔画就像一个个音符,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结合知识规律,把握学生学习规律,进行长期、反复、灵活、合理的训练,一定会奏出更美妙的乐曲。

2.归纳法

中国汉字数量较多,教学中,要想让提高学生的写字效率,教师必须学会善于总结书写规律,引导学生触类旁通。比如,在写“干”“木”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干”要用“悬针竖”而“木”要用“垂露竖”?最后与学生共同讨论出规律:一般来说,最后一笔是竖画的用悬针竖,最后一笔不是竖画的用垂露竖。同时我再追问:为什么“王”的“竖”不是最后一笔而不用“垂露竖”?此时学生会发现,因为“王”还有一横与竖相连的。从而告诉学生:下面没有笔画与它相连时,竖的收笔部分要顿笔,下面有笔画与它相连时,写竖的时候不顿笔。此外,还有“左中右结构的写法”“半包围结构写法”等,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实践证明,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学得有趣味,课堂轻松活跃,学习效率高。

3.奖励法

凡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会引起肯定性的体验。小学生纯真、可爱,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把老师的称赞看得那么神圣,那么重要,由赞美产生的积极的情感则能转化为一种积极因素。如,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此话大大激发了小献之书法热情。他刻苦练习,后来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可见,一句表扬、一个眼神、一朵红花对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

二、认真写字,培养品格

1.磨炼坚强专注的意志

写字能锻炼人的意志。写字时,如果写久了,学生会觉得手酸手累,教师可以适时地穿插手指操,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教育。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是喜欢听故事的,在学生练字过程中,我们可以辅以书法家勤奋苦学的练字故事以影响。通过生动的故事,可以让他们明白道理,学到知识。如,教学“之”时,讲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教学“推”“敲”两字时,讲“推敲”的故事;写字课上讲三国时钟繇抱犊入山学书的故事,让他们学到了勤奋;讲岳飞在沙上练字的故事,使他们学到了自强不息……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激发学生写字兴趣。在写字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精神,不但能让他们写好字,而且能让他们逐渐养成专注的学习、生活习惯。

2.渗透为人处世的道理

古人云:“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书法教育时主要是让学生对这种文化现象产生认同,字写好了,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的渗透教育自然就水到渠成。如,在写“木”时,指导学生抓住主笔“竖”,但是“横、撇,捺”也不能马虎写,要注意“穿插避让”技巧,把字写得紧凑、得体、美观,有的笔画就需要发生变化,如,“格”字,当“木”作偏旁时,捺就变成了点,因为它要学会谦让,把位置让给右边的“各”字,也使整个字看起来更美观。这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这就像做人一样,为了使我们的班级和谐、向上,每个同学都应该学会包容、谦让,写字是这样,为人处世同样是

这样。

总之,写字教学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师要真心耐心引导,学生要有恒心决心练习。写字贵在重视,重在得法,难在坚持,旨在提高。在写字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陶冶性情,磨炼意志,以练字促炼人!

参考文献:

蒋国芬.写字教学不可缺位.小学语文教师,2008(9):40-41.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临海市邵家渡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