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寻根淮阳”之“活着的历史”:泥泥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根淮阳”之“活着的历史”:泥泥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泥泥狗,便是人祖伏羲的印记。泥泥狗虽小,但一如太昊陵,铭刻着亘古不绝的历史记忆。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每天都有几万到十几万人涌向河南淮阳太昊陵朝圣,最多时一天可达40万人,这就是淮阳太昊陵庙会,俗称“二月会”,也叫“人祖古会”。在太昊陵庙会上,古风遗俗举目可见,而琳琅满目的动物土偶泥泥狗最能吸引探寻者的目光。

这些泥泥狗大有尺余,小如拇指,造型奇特,古拙神奇,泥泥狗上的各种图案浑厚古朴,呈现出一种古朴的原始美。

这泥泥狗,便是人祖伏羲的印记。泥泥狗虽小,但一如太昊陵,铭刻着亘古不绝的历史记忆。所不同的是,太昊陵庄严宏伟,代表着曾经的官方崇敬;泥泥狗留存于民间,是远古伏羲记忆的“活化石”。

泥泥狗是远古图腾崇拜的印记

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的太昊陵古庙会期间,方圆数百里、甚至上千里的民众,都会扶老携幼赶来,前往太昊陵朝祖进香,拜谒人祖,其跋涉之无碍、崇奉之虔诚,让人叹为观止。

是什么力量让人们如此虔诚?是什么力量让庙会历经千年而不衰?走进庙会,走进太昊陵,答案就不难找到。

“太昊陵有各种各样的古风遗俗:有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留下的民间工艺品――泥泥狗,有早期人类繁衍崇拜的物化和象征――布老虎,有远古女性生殖崇拜的物化――子孙窑,有颂扬伏羲女娲功德的原始巫舞――担经挑。如此众多的羲皇遗迹遗俗告诉我们,淮阳为羲皇发祥,是伏羲定都中原后的活动中心地带。”当地作家董素芝娓娓道来。

她的话或许可以解读淮阳庙有如此生命力的缘由。

泥泥狗作为太昊陵古庙会上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囊括了自然界的奇禽异兽,从一尺多大到拇指大小,别具一格的造型,古老而厚重的文化底蕴,显示了人祖之地特有的文化气息。

泥泥狗又叫“陵狗”,是太昊伏羲陵泥制工艺品的总称,也有人称为“泥玩”。实际上,形状各异的“泥玩”,并不都是形状似狗的泥泥狗。那么,为什么所有的淮阳泥制工艺品都称为泥泥狗呢?

“泥泥狗名字由来久远。这与我们的祖先太昊伏羲氏紧密相关。”淮阳艺人彭伯虎先生说。

彭伯虎说,太昊伏羲氏是我国畜牧业的始祖,狗可能被其首先驯服,为人守护、保护畜群。所以若是在太昊陵古庙会上问泥塑艺人“泥塑玩具为什么叫泥泥狗”,他们必然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泥泥狗是人祖爷喂的狗,是给人祖爷守陵的。”

上古时的先民从图腾崇拜出发,认为狗是天上派下来拯救生灵的,是人和畜群的保护神。《辞海》中仅以“反犬”与“犬”为偏旁的字就有170余个,足见“犬”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多数兽名,都是“犬”或“反犬”旁字,《说文解字》释“类”字说:“种类相似,惟犬为甚。”原来人在初认识事物的形状时,常以身边的狗作标准,与狗相较而别其状,因此狗就与多种走兽的形状有了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太昊陵庙会上的泥塑玩具虽以狗命名,可塑造的鸟、兽、鱼、虫无所不有,但皆归于狗的范围。

董素芝介绍说,在渔猎时代,被首先驯服的狗能帮助人类照看牧群、守护报警,忠诚地和人类站在一起共同抵御野兽的侵袭。先民们认为狗是一种帮助人类的神秘力量,因此,受到人类的崇拜。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不少关于犬戎国、犬封国、狗民国、狗国的记载,也留下了许多狗图腾的遗迹和传说。如北方的狄,《说文解字》释曰:“狄,赤狄,本犬种。”又如南方的盘瓠蛮,其祖先盘瓠就是高辛氏的一条狗。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苗、瑶、畲等族中,也有类似的传说。据《封禅书》记载:“德公,伏犬,磔狗邑四门,以防蛊。”是说祭祀先祖伏羲的田园时,把狗劈成四半,埋至四门,以防农作物受病虫之害。很明显,这是把狗作为图腾崇拜的镇物。

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罐上,有一幅狗头、狗尾、鱼身组成的奇异图案。文化学者陈维堤先生说:“出现在陶罐上的狗鱼纹,是原始龙的又一地方变体狗龙的原始形态。”

“从原始遗留的许多文字来看,人在开始认识世界时,就是将生活中与人类接近的狗作为客体原型,其他都是与狗作比较而分门别类的。繁体的‘类’字就有一个‘犬’字,形状的‘状’字,也是以‘犬’作为偏旁的。《山海经》中所载的很多奇珍异兽的名字,也都能感受到狗的存在。在古人看来,一切种类、一切形状都是由狗引申的。后人写伏羲的‘伏’字,就是单人旁加一个‘犬’字。许慎《说文解字》曰:‘伏者,伺也。臣伺事于外也,从人犬。犬,同人也,不曰犬人,而曰人犬,列于人部者,尊人也。’随着社会的发展,狗的地位也逐步改变,狗从早期人类崇拜的先祖,渐渐降为被人类使用的仆役,但人们对狗的那份特殊的感情却一直延续了下来。人们选择伏羲时代最早驯服的动物为伏羲守陵,把所有的泥塑玩具统称为‘泥泥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董素芝说。

泥泥狗与抟土造人传说相关

关于制作泥泥狗风俗的由来,淮阳老艺人有个一致的说法,说泥玩具最先是伏羲女娲抟土造人时流传下来的。

抟土造人的传说大家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但有关泥泥狗来历的这个故事,与我们所知的却不大一样。说是洪荒时代,一场洪水,使天下只存活了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于是他们奉天帝之命,遮面为婚,抟土造人,繁衍人类和万物。后来有了儿孙后代,伏羲便经常领着儿孙在湖边柳树下玩耍,春天折柳枝编帽子戴,夏天拿柳枝编罩子捞小鱼小虾。伏羲还用柳枝做成柳笛来吹,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到了冬天,孩子们还要柳笛吹。咋办呢?伏羲就用水和泥捏制他最喜欢的葫芦,又捏了许多鸟兽虫鱼,并染上五彩。泥玩虽好看,但吹不响,孩子们仍不满意。伏羲就比照可吹的柳笛,在葫芦上扎两个孔,果然不错,吹出了音。伏羲一高兴,又在葫芦上扎了三个孔,一吹声音变化更多。伏羲干脆按八卦原理扎了七个孔,又成功了,他便把所有的鸟兽虫鱼形状的泥玩具都扎了孔,这样所有的泥玩都能吹了。

后来,随着太昊陵的逐步壮大,泥泥狗超出了玩具的范畴,逐渐被当做祭祀人祖伏羲用的一种“圣物”、“吉祥物”。

实际上,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更符合淮阳一些地方家家制作泥泥狗的场面,这个故事说女娲用黄土捏成人形,晒干后即可成活,她就捏了许多泥人在院子里晒。曾几何时,淮阳的五谷台、金庄、武庄、丁楼等十多个村庄,被称为泥塑艺术之乡,家家都做泥玩,做好后就摆在院里晒。这不正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女娲记忆嘛!

有关泥泥狗的来源,东汉南顿(今项城)应劭《风俗通义》中也有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造人。巨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当天地初开时,大地上还没有人类,女娲捏黄土来创造人类。她工作超忙,仅凭一双手根本不能满足需要。无奈之下,她拿了一条绳子,伸到泥浆当中,提起绳一挥,溅落的泥点,都变成一个个活人。因此人可概括为一点,可称为“一点做人”。

淮阳泥泥狗中有一种小泥鳖,大概是对女娲抟土造人的最好诠释。小泥鳖一是量特别大,在泥泥狗中成堆成片,以前按堆算钱,现在一块钱也能买几个。再就是小,只是一个小泥点,长仅2厘米,中间一弯分出头、身,头顶尖,身子扁,着黑色,有通音孔,能吹出哨子一样的响声。小泥鳖在淮阳也叫“尿鳖子”,就是很贫贱的意思。小泥鳖虽小,但足见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实际上来源于淮阳抟土造人的风俗。

小泥鳖是泥泥狗造型手法的基础,叫做“一点做人”手法。泥泥狗实际就是“一点”造型,大点、小点、圆点、弯点,点点叠加,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淮阳泥泥狗创作题材广泛,基本上包罗了脊椎动物分类学中的全部动物种类。“人猴”类造型多以始祖伏羲氏、女娲氏为表现对象,亦人、亦神、亦猿、亦猴;“兽”类造型古拙怪诞、奇异神秘,主要形象有龙、象、虎、豕、羊、马、狗、鸡、鸭、蛙、蛇、鱼、熊、蟾蜍、泥鳖、蜥蜴、麒麟、乌龟、卧兔、奔兔、翼鱼、翼兽、锦鸟、归燕、独角兽、双角兽、多角兽、双鼻兽、双头兽、两头狗、两头马、两头虎、两头驴、两头彘、猴头燕、人面鱼、高、四不像、连体狗、猫拉猴、子母猴、伏羲氏、女娲氏、人面猴、独角人、双角人、多角人、双头人、三首人、羽翼人、九头狮子、空腹狮子、草帽老虎、甩尾鲇鱼、尖嘴驮兽、骑狮母猴、裸胸母猴等。

极具考古意义的是,淮阳民间的泥泥狗与《山海经》中记载的众多神怪如出一辙,因此又被国内外专家誉为“真图腾”、“活化石”。

泥泥狗,造型古朴,风格粗犷,有较强的力度,魅人的美感,有的夸张,有的简约,有的又如抽象符号。许多鸟兽造型威严,怪诞夸张,于夸张的变形中显示出图腾的尊严。

泥泥狗起源于远古,绵延流传至今,古老的艺术内蕴已经浸入民众的内心深处,至少在当地乃至经常赶会的人们心目中,那是一种人祖的记忆。艺人们随手得来,便活灵活现地展示出古老的风格、形象和内容。这也就可以解释它为什么被称为“活文物”、“活化石”。因为,它把伏羲时代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淮阳地方在上古时代的历史文化现象都显示了出来。

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淮阳古庙会上的泥泥狗,它们是人祖伏羲在淮阳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