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职和高职的衔接发展,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职和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衔接,但在目前还存在课程体系界限模糊、课程标准研制难度大等问题。按照国家相关指导思想的要求,应从专业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结构体系的衔接等方面进一步努力,从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中职 高职 课程衔接

[作者简介]徐芸(1978- ),女,河南淇县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学、审计学。(河南 鹤壁 45803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044-02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规模已占据高等教育规模的“半壁江山”,中职教育规模也占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50%以上。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衔接,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界限模糊。目前,全国各类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各个学校开发课程的能力也高低不一,致使各职业院校在实际执行的课程体系以及所能达到的课程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中高职两类学校都是依据各自的教育目标并结合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设置课程,在一些主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安排上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复。由于没有一家软件公司针对中职和高职教育设计不同的教学软件,各学校购买的实训软件类似,使学生在实习和实训方面也出现重复的现象。

2.课程标准研制难度大。我国普通教育的课程标准制定得比较完善,但职业教育大多只对课程设置做出一些原则性规定,还没有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课程标准,更没有中高职教育的严格界定,因此,也就无法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3.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薄弱。从国内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大多数侧重于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和具体课程模式的研究以及国内外课程模式的比较研究,很少涉及如何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框架、如何确立中高职阶段不同的课程内容以及对职业教育的课程如何评价等相关问题。

二、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此为契机,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工学结合的本质在于各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以符合社会需求(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工学结合,可以实现校内学习和企业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和企业实践考核的融合,课堂教学与职场训练的一体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规定: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中高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

三、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

1.专业培养目标的衔接。为了实现中职和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我们首先要进行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做好衔接工作。中职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从事生产、技术、服务和管理等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而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一线工作培养技能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与中职教育相比,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职业发展能力较强;二是学生对前沿性技术和知识的了解程度较高;三是高职的专业具有复合性。中职要与高职更好地衔接,就要转变教育思想,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2.课程结构体系的衔接。根据中职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我们既要符合中职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又要考虑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构建适合的课程结构体系,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内容的顺利接轨。

第一,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于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最新知识和技能。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中,学生对所学内容和工作环境首先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以此来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与具体的职业实践活动相对应,专业理论不再抽象,而是企业、社会和个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通过一个模块或者项目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一个典型综合性任务,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模块或项目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资格和职业能力。

第二,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学校应该综合教学内容,贴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实际,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课程要来源于具体的工作岗位,在与企业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互动的基础上,按“一致性原则”(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制定出符合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的内容结构,形成完善的课程模式。由工作岗位到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化,在教学中应加入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内容,使学生在课程内容考核合格后,可以轻松地通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加强专业与课程衔接。专业与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一是要主动根据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来调整专业和课程;二是要立足职业类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既有优势,避免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三是注意五年制和对口单招专业的特点。同时,针对中高职相似专业的口径宽窄不一、容易造成衔接脱节的问题,中高职的专业衔接应以专业群的形式进行宽口径衔接,这样相互衔接的专业在接口上就更加具有相容性、衔接性,在专业目标定位与内涵建设上就有了更加宽阔的互补递进空间。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来实现。

第四,加强教学内容的衔接。在课程内容衔接上,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教学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和整合性。避免职业教育重复和资源浪费的工作应由省级或者更高级别的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结合行业企业和中高职院校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发出各专业门类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形成特色。即在中职阶段学习2~3年,在联合办学的高职学院学习2~3年,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应按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衔接设置,尤其是在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应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合理地统筹安排,从而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技能训练倒挂的现象。

3.建立一套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考核评估体系。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是课程和通过课程学习所获得的能力,而不是学习时间。应以评估引导教学,突出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单一理论考核方式,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评模式与考试内容要求,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模式,更加重视过程的测试。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提高考核效果。

中高职衔接是世界职教发展的潮流。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应该是从注重形式的衔接到注重内涵的衔接。这种发展仅仅依靠单个的职业教育教学机构是不能实现的,相关部门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试验的基础上,采取具体的措施,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雅斌.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2]王孝坤,傅琼,陈化贤.加快发展中高职衔接的县域高职教育[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