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析“学困生”精神世界的“心”动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析“学困生”精神世界的“心”动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儿童的关注,家长们关心得比较多的是身体和学习成绩,老师们关注得比较多的则是考试和安全。而对于儿童的精神世界,我们则关注得少之又少。同样,对于学习困难生而言,他们受关注的点往往就集中在学业成绩上,他们整天生活在因“考试”而带来的自卑、自责和自嘲中。因此造成,当下的儿童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儿童,他们总是生活在一种充满浮躁、功利和空虚的世界里,享受不到真实的童年生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多次谈到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方法,如今虽然离开那个时代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但那些真诚的建议在当下的教育语境里仍然振聋发聩,对我们当下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一、儿童的精神世界应有儿童的样子

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这些不同的精神世界往往构成了一个人纷繁复杂却精彩绚丽的人生篇章。问题是,儿童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学习困难生的精神世界时常被成人的精神世界裹挟着,失去了其独立性和完整性,儿童总是游离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之外。

儿童的精神世界与成人的精神世界最大的区别在于,成人的精神世界总是受过去的影响,总是希望改变未来的世界;而儿童的精神世界充满了当下生活的气息,他们不会受过去的影响,他们会轻松地迎接每一天的生活,他们更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儿童的方式来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论及这一话题时,必须要寻找儿童的精神世界里的儿童的样子。

儿童的样子,当然必须把儿童当人看。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和自我教育”告诉我们:“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告诉我们,儿童的样子应该是这样的:不断地观察这个陌生的世界,并在观察中寻找自己与周围一切事物的关系;会在认识周围事物的时候认识自己,明晰自己在这个世界里的角色……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到处都是儿童的身影,到处都是儿童的声音。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里,为儿童搭建了最有儿童情趣最适合儿童成长的精神乐园:可供孩子们亲手栽种的“葡萄园”、饲养动物的“小屋子”、设置在楼道里的“图书角”“生物角”“美术角”“博物馆”“家长活动角”以及盈满书香的思考之室……校园里所有的角落,都按照儿童精神成长的需求设计成儿童的样子。

于是,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儿童――

他们奔跑跳跃,尽情地呼吸着来自大自然的新鲜的空气,或大口地吮吸,或静静地品味;他们会张开双臂拥抱每一个清晨,感受着阳光雨露带来的生命活力;他们会无忧无虑地玩着属于他们的游戏,不知疲倦;他们会睁大了眼睛,观察着这个好奇的世界,草木虫鱼,斗转星移,一切都是新的;他们会呆呆地坐在那儿,望着满天的星斗,做着五彩斑斓的梦;他们会打开自己的心扉,偷偷地把自己的秘密告诉身边的你、我、他;他们更会顺着大人们手指的方向,发现更加美丽的景色,探索更多未知的秘密……儿童因为不被外物所役,所以他们随时都可以藏、修、息、游,活在当下,乐在胸怀间。

二、学习困难生的精神世界同样也应有儿童的样子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习困难生的教育和培养,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他多次提到了学习困难生的教育策略。他认为,“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好”。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了造成儿童学习困难的两个重要原因,即早期教育和周围条件。这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些所谓的学习困难生的精神世界里,最最缺少的就是科学的早期教育和和谐教育氛围。因此,在论及学习困难生的精神世界的同时,我们必须明确,学习困难生的精神世界同样也应有儿童的样子。

我们首先必须肯定的是,学习困难生也是儿童。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成人之父。我们成人来自于儿童,我们没有理由歧视任何一个儿童。儿童既是我们的前身,又是我们的未来。成人在教育儿童之前,首先要努力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理解尊重儿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儿童实现自身的潜能提供所需的帮助。以这样的理解来审视学习困难生,我们就会对所有的儿童、对所有的学习困难生有敬畏、爱护之情。

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只要有群体存在的地方,就会分彼此,就会有相对意义上的强与弱、优与劣、他者与自我。每一个儿童都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家族、社会和学校的差异性存在,必然导致整齐划一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会产生一批又一批“学习困难生”。这是一个真实存在,更是一个客观规律。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每一个儿童都是“困难生”,所谓的“困难生”仅是在其中的某一个学习领域存在缺陷。我们当下提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所有的儿童所有的方面都均衡发展,我们也不可能让每一个儿童都成为我们所希望的“全人”。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说,每一个儿童都是学习困难生。因此,我们在观察、理解学习困难生的精神世界时,一定要寻找儿童精神世界里那些隐藏着的成长秘密,寻找属于他们的儿童的样子。

米哈伊尔,八年级学生,独子。米哈伊尔“眼光里总是带着嘲笑的、乐观的意味”,“就是这样一双好奇的、故作天真的、不信任别人的、顽皮的眼睛,常常把教师们惹得大发雷霆”,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学习困难生”――“没法改正的、无可救药的而是狡猾的、善于随机应变的懒汉和游手好闲者”。

作文是米哈伊尔在学习上的最大障碍,在他看来,“作文真是一种高不可攀的智慧的顶峰”,他开始以不再交作文等“各种各样的花招”让他的语文老师“气得面孔发白”,“双手颤抖”。而就是这样一个“学习困难生”,在为他的语文老师修好电视机,并退回老师多给的3个卢布时那种激动的话语“您这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您是这样教育我的吗?我的作文写得不好,可是我毕竟学会了正确地生活”,让曾经为他头痛的老师由衷地发出感叹:

“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不,这不仅是蕴藏着一个巧匠的天才,而是蕴藏着一个我们没有看到的大写的‘人’。是的,亲爱的同事们,我们没有在学生身上看到这个大写的‘人’,――我们过失的主要就在这里……”

我们或许会从苏霍姆林斯笔下这位“学习困难生”中再次觅寻到真实的儿童的样子――

每一个儿童的表情都是不一样的,但都是儿童的表情。米哈伊尔的眼光里有“嘲笑的”“故作天真的”“不信任别人”的意味,因为他是独子,有着父母百般的疼爱。但是,米哈伊尔和所有的儿童一样,有着天生的“好奇的”“顽皮的”眼光,这是儿童精神现象的本质。

每个儿童的学习能力都是不一样的,这在每个儿童身上都存在。米哈伊尔成为“学习困难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作文上,那么,伊凡诺夫可能就是因为数学学习成为“困难生”,尤尔柯可能就是因为生物学学习成为“困难生”。每一位儿童都有学习的“短板”,每一位儿童都会因为这块“短板”成为学习困难生,这是儿童精神现象的客观存在。

每个儿童的潜力都是不一样的,但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大写的“人”。米伊哈尔的作文写得很糟糕,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手艺高超”的修理匠。

如果语文老师或者是苏霍姆林斯基强按着米哈伊尔学习作文,或许不仅不能成就一个“巧匠”,甚至会造就一个真正的“游手好闲者”。每一位儿童不一定会成为老师希望的那种人才,但一定都会成某一个领域的优秀人才,一定会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这是儿童成长的必然。

……

所有的一切都告诉我们,学习困难生的精神世界里永远都应有儿童的样子,也只有在这样的认识上,我们才能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让每一个儿童成为真正的“人”。

三、我们要成为儿童(学习困难生)精神世界的引领者

面向每一个儿童,为了每一个儿童,成长每一个儿童,成就每一个儿童,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离开了这一点,教育就无从谈及。今天,学习困难生的教育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命题,而教师,我们要成为儿童特别是学习困难生精神世界的引领者,让他们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实现真实的、快乐的、健康的、长远的发展。

一是引领阅读,转知为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讲到了一位姓特卡琴柯的数学老师,其教的学生中没有不及格的,原因就在于这位老师在每个年级都为学生准备了“一个绝妙的小图书馆”,“里面有不止100种书籍”,这些书都是以“鲜明的、引人入胜的形式来讲述他觉得世界上最有趣的一门科学――数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能力就越活跃。学习困难生的精神世界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阅读生活有关。我们要像苏霍姆林斯一样,为这些儿童成立一个称作“思考之室”的阅读室,教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如何读书,如何在读书的时候认识自己,教他们从书籍里受到教育,让阅读吸引儿童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们“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沉思”,使他们“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避免“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并在由读书引起的精神振奋状态中“把大块的知识高高举起来”,使书籍成为那些“学习困难生”的精神需要。这正是我们当下提到的“转知为智”的最重要的教育途径。

二是认识自我,享受当下。学习困难生的精神世界最最缺少的是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在著述中多次提出了“自我教育”,要让“儿童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应当认识自己,应当充满一种深刻的自我肯定的感情”。他认为,“自尊感是一个人的荣誉感、名誉感、健康的自爱心的最强大的源泉之一”。要让学习困难生永葆自尊心的重要途径就是我们要不断地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永远有自信感和自豪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纪律、作息制度、锻炼身体、增强健康,――所有这些都是精神生活的领域,随着一个人接近青年早期的年龄,它们越来越深入地成为自我教育的因素。”因此,当“儿童在掌握知识上越感困难,在他通往良好学习的道路上遇到的障碍越多,那么尽量设法让他在别的劳动创造的领域里突出自己这一点就越重要”,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独一无二的创造性的源泉”,“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不可战胜的战士”。

三是和谐环境,保持活性。苏霍姆林斯基给和谐教育作出了精确的判断,即“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他提出,要让道德准则成为学生的追求,并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像米哈伊尔那样真切地感受到“学会了正确地生活”,那道德准则就真正成为学生精神世界里最为宝贵的东西。因此,我们要为学习困难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阅读的“思考之室”、自我栽培的“葡萄园”、饲养动物的“小屋子”,让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保持学习的“活性”,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成长时空,不断地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在这个属于儿童的精神世界里不断地探索与发现,成长为真实的“自己”,成长大写的“人”。

四是组建社团,手脑共长。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他始终认为,“如果不能使双手成为智慧的高明的老师,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对知识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就会缺少一种强有力的情绪刺激”。为了“使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尝试自己的禀赋和能力,在具体的事情中表现自己的爱好,找到自己心爱的工作”,帕夫雷什中学组织了许多的课外小组:少年植物栽培家小组、育种小组、园艺小组、养蜂小组、机械化小组、电工小组、无线电小组、钳工设计小组、车工小组、动物饲养小组、养花小组等。在这些课外小组里,每一个儿童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是“劳动者、思考者、探索者”,他们都会在“有趣的、令人鼓舞的创造活动中来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不要仅止于一节所谓的“劳动课”,而要更多地创设这些充满劳动气息的与“课外小组”性质一样的社团,给儿童有参与劳动、创造劳动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思维和体力的结合,双手的精确动作在实现着同样精确的设想”的时候,使儿童尤其是学习困难生手脑共长,“变成聪明的思考者”。这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是当下学校教育必须要做的。

学习困难生的精神世界里充满着无数的神奇和奥秘,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探索不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这个世界的窗子,更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困难生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我们要成为学习困难生精神世界的引领者,要关注学习困难生的精神世界,打造更多的帕夫雷什中学,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时代担当。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陆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