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浸润式教学在培养中学生跨文化意识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学习必然包括文化的学习。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其著作《语言论》(Language)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中国教育部出版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英语教学应该“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该标准首次把“文化意识”作为独立内容纳入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把它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互融合、彼此渗透时,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即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实现。
根据Hanvey 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通常分为如下几个层次: 一是对那些被认为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识;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又缺乏理念的显著文化特征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 跨文化意识主要是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浸润式教学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采用逐渐渗透的方式来实施教学,它强调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循序渐进是其基本内涵。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必须要经过长期的文化差异的“浸润”,才能最终养成。因此,浸润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有效方法。
2. 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与方法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离不开语音、词汇、语法三个部分,学习语言三要素是掌握语言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对语言三要素的研究若是脱离了社会文化环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以分为纲的教育坐标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功利思想,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语言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缺乏敏感性和洞察力,对具有深层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理解不准确,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学生往往按照汉语的文化习惯进行表达,造成表达不得体,甚至出现语用失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败。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 Brembeck曾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
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符合日常交际的需要。教师应整合教学资源,以不同形式熏陶学生,提高其英语文化修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该目的:
2.1充分利用教材,解读其跨文化内涵
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 以译林出版社出版的Advance with English为例,该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涵盖了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在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例如高中模块七的第二单元Fit for life,讲的是健康问题,介绍了阿司匹林和盘尼西林的发展与中国的针灸。教师在授课时,假如仅仅停留在“教教材”的层次,就枉费了编者的一番苦心。这是一个典型的中西医学的比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国人对西医的看法以及西方人对中医的观点,并做对比。由于西方对中医文化理解存在偏差,西方人对中药存在两种极端看法,一种是迷信它为包治百病的“神药”。笔者曾与一位支援拉美的外籍医生交谈,她认为中国的清凉油有非常神奇的功效,从唐人街买了很多瓶送给危地马拉丛林中的土著居民。因为那里天气炎热,蚊虫奇多,清凉油受到了土著居民们极大欢迎,被奉为“神油”;而大多数的西方人对中药持怀疑态度,认为中草药是无用的“野草”或是蛊惑人的“巫药”。这就是中医至今在美国没有获得官方承认,没有一种中药获得美国药监局批准上市的原因。而国人对西医普遍持接受态度,认为其疗效快、疗效好,但是也有很多人表示西医存在副作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倾向于服用中药,认为其天然无害。
又例如模块六第一单元“Laughter is good for you”中谈到“stand-up comedy”(单口喜剧),由于在本土文化中缺失该种表演形式,学生对其没有一个具体的印象,从字面上学生很难理解这种喜剧形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著名单口喜剧演员的表演,使其具体了解这种喜剧形式,从中体会西方人的思维与价值观;还可以将其与中国的相声(cross-talk)进行比较。
该模块的第三单元Understand each other介绍了多个国家不同的风俗人情、外来词汇、语言禁忌以及土著文化等。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关于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的主题讨论,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影像资料等从衣食住行、价值观、思维、宗教等各个方面对一个特定的国家进行考察,并将之与我国的文化进行横向比较,这是一个典型的跨文化领域的研究。
2.2开发课程资源,组合多种教学形式
所谓“开发课程资源”,是指面对各种资源时考虑它对课程教学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怎样才能把它挖掘出来使它为课程教学服务。 现在中学正在开发校本课程与研究性课程,教师们可以利用这块试验田开发补充课程资源。
我校曾开设过校本课程“英文影视赏析”。影视从多方面展示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与道德价值,对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很大帮助。例如在《成长的烦恼》中,迈克学校毕业后想去当演员,但他的父亲却想让迈克读书深造,但又不想以父亲的身份去施压迈克,于是就想出一招顺水推舟的办法,为迈克找了好多演员招聘的广告,让迈克去面试,想让迈克在碰壁后领悟出继续深造的必要性;但迈克却意外成为该剧的男主角。剧中最终迈克认识到学习深造的重要性,以皆大欢喜收场。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他们和迈克有同样的想法的话, 他们的父母会如何反应。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的父母会想法设法说服自己,或以父母的身份擅自替他们做决定,甚至会以“打”解决问题,这是中西方关于家庭教育观的文化差异。中国式的家庭教育是等级制的,受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的影响,“父为子纲”,父母在孩子面前有绝对的权威,孩子对父母必须无条件服从;而西方文化强调“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父母对孩子更多的是职责,教育只能通过交流与引导,若是打孩子,则有可能会因此入狱。
还有如在“英美金曲欣赏”、“英文诗歌阅读”等校本课程中,学生们一起欣赏歌曲,讨论歌曲的流派与歌手的情况,以及歌词所反映的主题等,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另外,阅读经典英文原著对培养学生的英文思维、提升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也有巨大作用。
2.3开展广泛的对外交流活动
学习一门语言、了解其文化最好的方法是“置身其境”,到那块土地上去,直接面对异域文化的冲击,体会文化差异。现在国内中学的对外交流日益广泛,我校与德国圣布拉辛中学多年前就结为友好学校,每年都有学生互访学习;哈佛大学每年也有大学生来我校交流访问,给学生们介绍美国高中生的生活。学生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体会,比在电视屏幕上、书本上得到的信息更为具体、深刻。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结识国外同龄人,通过网络交流,有了解才有比较。
总而言之,教师应深度开发各种资源,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长期“暴露”并“浸润”在异域文化中,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养成。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沃尔夫森指出:“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言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是比较宽容的,与此相反,违反了说话规则却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 因此,文化因素直接关系着跨文化交际行为的成败。 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注重跨文化教育,能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 Sap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Company, 192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Hanvey, R.G. Cross-culture awareness[M]. Newbury House Publication, 1979.
[4] 顾嘉祖. 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作者简介:女,苏州大学外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学英语教师,曾获“希望之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总决赛(教师组)一等奖,多次在市级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被评为“无锡市教学新秀”,多篇论文在各类比赛中获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山湾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