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育的“浸泡”与“浸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育的“浸泡”与“浸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著名特级教师黄玉峰在一次讲座中提到:中国的孩子正被五条绳索捆绑着,而第一条绳索就是“功利主义”。

尽管现行的教育环境在一点一点改变,但教育还是在各种力量的作用下成了“功利主义的工具”。我们常看到不少家长将自己的期望加在孩子的身上,全然不顾孩子的意愿、能力;不少学校为了体现某种模式的优越,全然不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一些学校在考试之前进行高强度训练,艺术类考生经常在考前进行“突击”,等等。

无论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还是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够成为“英才”的学校,都应当在孩子成长、成才的问题上尊重教育和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因为每个孩子作为独立存在的“人”,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特征。我们常说,强扭的瓜不甜,就像被催熟的番茄一样,即使颜色再鲜艳,其口感和营养价值都会大打折扣。同样的道理卢梭在《爱弥儿》中早就明确提到:“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个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

可是,想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遗憾,家长们似乎就忘记了这个道理;想到升学率、评优选先的名次和由此带来的各种“附加值”,学校似乎也忘记了这个道理,嘴上喊着“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举着“素质教育”的大旗,奉 “题海战术”为“金科玉律”。

不少家长和学校也明白这不是真的教育,他们也有着“无奈”:一是风气已经形成,我不这样做,别人这样做,就会有差距;二是应试教育虽说有不合理之处,却能在短期内取得想要的结果如分数的提高、名次的提升、知名度的扩大……但这显然不应该成为我们自我安慰的理由,因为太过功利的教育只会让孩子将家长和学校“苦心”安排的学习方式视作“敲门砖”,去敲击他们并不是特别感兴趣的“大门”。而且,无论结果如何(敲开或者敲不开),他们都不可能将这样一块“砖头”珍藏起来――谁会无端对一块“砖头”感兴趣呢?尽管很有可能这块“砖头”是珍贵的宝石,可孩子们已经丧失了打磨、珍爱它的兴趣,他们的兴趣早就被过往的安排消磨殆尽。

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张文质先生认为:“教育本就是慢的艺术”;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说“推动”和“摇动”更倾向于外力的作用,那么“唤醒”所要求的就是教育“慢”的过程以及艺术化的教育。

行文至此,有两个词语突然闪现在笔者脑中:浸泡浸润。前者指的是“将物体浸入在液体中”,后者更强调“逐渐渗透”和“浸染熏陶”。很明显,浸泡更为方便快捷,浸润则需要时间的积淀。而从结果来看,浸泡能够在初期取得和浸润一样的效果,但这仅仅是暂时的。毕竟,只有经过“浸润”的过程,才会使得事物的改变由内而外且更加充实和完美。而唯物辩证法也认为,事物的发展本就是内因在起着决定作用。

《荀子・劝学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p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我们可以理解为“君子做学问,是所学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融会贯通,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的一言一行,都足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只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使七尺长的身躯完美呢?”如此说来,在“为学”的问题上,“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正是“浸润”与“浸泡”的区别吗?

希望我们都能够把“浸润”的教育带给孩子,只有“浸润”的教育才是真正着眼生命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