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台湾陶壁文化更迭及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纵观中国陶瓷发展史,以官窑发展为主流,唐宋时名窑的烧制、明清时期的粉彩与斗彩,历经几世依然耀眼。因历经荷兰文化与日本文化的统治,曾让台湾文化一直找不到根源,但台湾毕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依然保留浓厚的中国文化元素和底蕴,台湾在经济与信息的发展下,外国文化的导入,常带来激荡与醒思,最后总会在熔炉中被融合,蜕变成属于台湾的本土文化。陶壁文化的更迭便是最好的例证。
台湾陶壁创作形式
平面陶壁
一般平面陶壁的表现,为了凸显其主题性和视觉性,会着重于彩绘的表现形式。彩绘的表现形式容易形成聚焦,也容易显现主题,整件作品的价值会由陶壁本身转移至彩绘本身,彩绘者的背景则与价值成正比,也容易致使一件共同创作作品,形成两个分离的价值,彩绘者的价值也往往会掩盖过制作者的工艺价值。平面陶壁也经常以釉色表现,用喷枪施釉,效果有泼墨山水意境,如张大千(深山飞瀑)。
浅刻陶壁
浅刻意指在平面陶板中,雕刻出凹、凸;深、浅的效果,巩文宜老师「艺基永固国立台湾艺术大会,运用几何线条形成的前后交迭的面,产生视觉的空间与视觉动感,中间的青瓷釉和四周咖啡铁釉,形成色彩的对比外,也制造出视觉焦点,作品也巧妙应用建筑现场的面,群组成为作品融入建筑空间的实际案例。
浅浮雕陶壁
台湾作者吴建福「福尔摩沙―台湾陶瓷之路位在新北市莺歌陶瓷博物馆,以图案式的浮雕构成为主,运用长方形对象压印,形成肌理,产生画面的趣味性,釉色偏向灰色调,与水泥柱融合为一体,是一件融入建筑环境中的作品,以连续作品组成,形成主题的故事性,利用延续性,表现出「台湾陶瓷之路的阶段性。
立体半圆雕陶壁
陶壁的表现形式与技法中,单片面积越大与立体程度越高,难度就越高,因此综观各地的陶壁作品,一般皆以浮雕表现居多,立体式与圆雕式的作品则很少见。台湾陶艺大师萧巨杰的「记忆盒子就是立体半圆与随形结合的陶壁范例。
其他形式陶壁
一般作者对于陶壁的表现形式,皆会选择用浮雕表现居多,立体的陶壁作品则较难看见。其他如平面陶板结合立体对象组合成一件作品,强化了作品的视觉量体与视觉张力。或者表现形式为平面陶板上结合立体对象作品,当作品装置于墙面时形成俯视的不同视角,产生背景浮雕与立体对象不同视角的视觉冲突张力等。
两岸陶壁艺术发展之反思
中国大陆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和文化的冲击,让学术界与艺术界像拧干的海绵般,急于吸收外来的信息与观念。国内陶瓷艺术一直在传统窠臼中发展,由于陶艺的发展条件与传统陶瓷的观念相差较大,从传统跨越年代走入现代陶艺,似乎有些困难,因此国内陶艺的发展,走在薄弱的观念中,陶壁的发展也越加困难。我们发现,国内的陶壁依然偏爱强烈的中国风题材,陶壁的创作以雕塑观念与技巧为主,欠缺传统陶瓷所强调的釉药颜色。一般可见多为陶土低温烧成,釉色虽为陶瓷最坚硬层,但太高的吸水率,容易缩短作品寿命,容易风化,太单一的陶土质感,也无法体现陶瓷釉药的价值,当陶瓷褪去坚硬的釉药层,便会降低作品的硬度、吸水性与耐久性,对环境建筑艺术美学也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中国国内的陶艺与陶壁发展,还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台湾陶壁的发展,一直无法打开市场,与台湾身处地震带有绝对的因果关系,921地震在人们心里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口,因而将恐惧心理转移到会破碎的陶瓷品上,陶壁的环境,因为制作技术难度较高,从事陶壁制作的艺术家也较少,购买者常常会以瓷砖、地砖和石材做比较,要求接线的缝隙不能太大,无法以艺术角度来检视陶壁作品,这是消费者的素养的差异性,相对的作品成熟度也没有国外作品高。
台湾陶艺的发展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有林葆家教授、吴毓堂教授和宋光梁教授,林葆家教授与吴毓堂教授均留学日本回台,林教授投入陶艺的研究与教学,吴毓堂教授则投入釉药与玻璃化工的研究与教学。宋光梁教授为民国38年撤台前派驻台湾的陶瓷专业人员,后来留在台湾教育推广陶瓷技术。在数十年间,开枝展叶,培育出的台湾陶艺精英,为台湾陶艺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成就了今日繁荣的盛况,所以台湾陶艺的发展,除了对中国传统技术的传承外,国外技术的导入也是一大关键。近年来,留学国家更加广泛,多国的文化思想如洪流般的涌入,在冲击与融合之后的再现,成为台湾特有的文化,年轻一代的陶艺家,在各自不同学术背景下,走入陶壁创作,作品的成熟度也大幅提升,台湾陶壁作品,也越趋于成熟。
(作者系大连艺术学院讲师)
(责编 凌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