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妇女生命价值的沉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妇女生命价值的沉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小说是柔石的一篇革命文学的力作,书中着力刻画了主人公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春宝娘的形象是在男权社会下社会普通妇女形象的一个缩影,妇女的生命意义被沦为做饭的工具,繁衍的机器,男人的附庸及私有品。妇女生命的价值沉沦,作为母亲,她有爱无所施,作为妻子,她有家不能依,作为一个普通的妇女,有恨无人省。她的悲惨遭遇以及流着血和泪的屈辱、悲苦的命运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灵魂。

关键词:典妻;母亲;奴隶;生命沉沦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17-01

《为奴隶的母亲》是左翼作家柔石的代表作,篇幅不长,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主人公春宝娘被典卖的悲惨遭遇, 以及流着血和泪的屈辱、悲苦的命运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春宝娘作为母亲她不能施爱于自己的亲生孩子, 一次又一次地承受母子分离的痛苦;作为妻子她享受不到两任丈夫的真正关爱, 只是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被使用,丈夫的私有品被流通; 作为普通的社会妇女,她不属于自己, 而是被当作流通物任人买卖,让人看来无比悲哀。

一、母亲―有爱无所施

母爱是天下每一位母亲的天性。即使在极端贫困、及其不幸的物质条件下,春宝娘身上依旧体现出宝贵的母爱。春宝娘是一位可敬的母亲, 她有丰富的母爱, 即便是生活在那个悲哀的时代。然而,作为一个母亲,她却默默得承受和自己亲生骨肉的三次分离,有爱无所施。

第一是去秀才家与春宝的分离。就在春宝娘在去秀才家的前一天她一夜不曾睡, 先将春宝底几件破衣服都修补好; 春将完了,夏将到了,可她连孩子冬天用的破烂棉袄都拿出来, 移交给他父亲。如此周到、细致只有母亲才做到。然而,这位为被典当的母亲却被折伤了母爱的天性,被剥夺了母爱的权利。到秀才家不久, 当从丈夫黄胖嘴里得知春宝病得厉害时, 她的胸膛内似有四五只猫在抓她, 咬她, 咀嚼着她底心脏一样。

第二次是她凶残的丈夫残忍地杀害刚出生的女儿。当时她刚刚生下女儿, 身体极其虚弱,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因生活无望而变得凶狠暴躁的丈夫把呱呀呱呀大声蹄哭的刚出世的新生命,用他粗暴的两手投在沸水里了!她心痛得死过去,没施上一丁点儿的母爱就这样阴阳两隔了, 那又是怎样的撕心裂肺啊!

第三次是在秀才家典当期满,又一次遭受母子生离死别的煎熬。她来到地主秀才家, 一年后生下秋宝, 孩子由她喂养, 但只能认秀才的妻子为娘。地主婆让孩子喊自己妈妈,只准喊亲生母亲婶婶。

二、妻子――有家不能依

春宝娘经历了两次婚姻:一次是她与皮贩子黄胖的正式婚姻,一次是她被典与秀才的临时婚姻。与黄胖算得上是结发夫妻, 丈夫也是个勤劳的人,但是这样的境况总是不佳,于是吸烟喝酒赌钱,变的非常凶狠而暴躁。这样更贫穷下去, 穷得连小锅卖出去了。穷的结果是病。实在没有办法维持生计,他便在妻子身上设法,没和妻子商量,自己做主把妻子典给秀才。在皮贩子这里, 妻子是他的, 为他生儿育女、洗衣做饭, 是私有物, 是可以随意买卖的商品。从他身上看不到对妻子的爱。

承典春宝娘的是一个年纪50岁的地主秀才。地主秀才的家境是比较殷实的, 在这里春宝娘吃的、住的、用的是比自己家好些, 但这里毕竟不是久留之地, 就是再好也是别人的。在精神生活上春宝娘依然是个贫穷者, 她肩负着为秀才生子的使命。在春宝娘怀上孩子后, 秀才也表示出些许的关心和爱护, 但这还是为了孩子! 在大妻的监视与挖苦下, 秀才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放春宝娘回家。春宝娘临走的前一天晚上, 与秀才关于青玉戒指的对话, 把秀才那温情假面具撕破了。秀才对春宝娘真正是虚情假意, 更谈不上爱情。

三、女人――有恨无人省

她沉默寡言。刚出场时, 我们看到她“ 坐在灶后, 怀里抱着她刚满三周的小男孩―孩子还在吸着奶”。被典的前一天晚上, 我们看到“ 她拣了房子底最黑暗处坐着”。 春宝娘只能坐待毙、束手就擒。心里的悲苦只能自己咽在肚子。

春宝娘是在丈夫被高利贷所迫, 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被典的。三年典期满时她又不得不回到自己更贫困的家中。此时的家是灰暗的, 到了做饭的时间找不到米。丈夫是冷酷的, 刚见面就恶语相加。儿子春宝与母亲生疏得很, 三年的光景已把母亲忘掉了。寒冷的死一般的长夜, 在前面等待她的仍是无穷无尽的苦难。

春宝娘默默地忍受着男权社会里的命运悲剧:作为母亲她不能施爱于自己的孩子, 一次次地承受人为的母子分离的痛苦;作为妻子她享受不到两任丈夫的真正关爱, 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丈夫的私有品;作为普通的社会妇女,她没有自,她的情感被忽略,只能自己咀嚼自己的痛苦,家庭的痛苦,时代加给她的痛苦。

参考文献:

[1]刘霞云.二三十年代“典妻”题材小说主题的揭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