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埙的研究 30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埙的研究 30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埙是我国迄今所发现最早的一种吹奏乐器之一,大多由泥土制成。据考古学家考证,首次发掘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一孔埙,距今7000多年。本文通过对学术界人士对埙的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回顾埙的出土情况,形制,音孔,埙的发展史,埙曲等内容,搜集有关埙研究状况的大量资料,并对这些研究成果做出评析,进行总结。

关键词:古埙;研究状况;四大研究热点

一.概 述

(1)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陶陨,只有一个吹孔,距今七千年左右,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埙之一,是最原始的埙。(2)半坡遗址陶埙,出土两枚,一枚无音孔,一枚有音孔,榄形,单腔体结构新石器时代制的约六千年前。(3)荆村遗址陶埙,山西万泉荆村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制品(约五千年前),均为单腔体结构。(4)火烧沟遗址陶埙(20条枚,音孔三个,发四个音)(5)二里岗早商遗址陶埙(商代埙音孔增多,单腔体结构,平底梨形,河南郑州二里岗早商3500年前出土,三个音孔)。

埙的制作,材料与工具,各种无杂质的细泥均可做为制埙材料,用半个废手锯条,在砂轮上磨成一头尖状,即是控孔工具。[3]步骤是:选材,拉坯成形,初坯修整,初步抛光,调较音,再次较对,雕刻,再次抛光,入炉烧制成品抛光。有许多研究者自己亲手制作埙:1979年以来,天津音乐学院陈重副教授在天津美术学院陶瓷艺术家尹德明等的协助下,对埙进行了研究改革,制作成功四种不同调门的九孔陶埙。该埙使用江苏宜兴紫陶土制作,在古制梨形七孔埙的基础上,放大肩部,扩其内膛,正面增加两个音孔,从而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可以奏出21个音(包括一个泛音和8个半音),音域由(c1~a2),使之成为可以转调的乐器;1983年,湖北省歌舞团赵良山,在陈重九孔陶埙的基础上制成十孔木埙,音域由(b~#f2),而且半音健全,转调方便,音色柔和优美。

埙的种类:在中国古代宫延中,埙分为雅埙和颂埙、雅埙指体积大(大如鹅卵,谓之雅埙《三礼国科》)在雅乐中应用,所谓颂埙,指体积(小看如鸡了,谓颂埙《三礼图》),常在雅乐之外的宫延音乐中便用,还可接音孔的数日来分类。

二.古埙研究的四大热点

在埙研究的许多资料中,我分析了研究者们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从中总结了以下四点是研究中谈及最多的内容:

1、埙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埙的音色幽深、悲凄、衰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也许正是埙这种特殊音色,古人在长期的艺术感受与比较中,就赋予了埙和埙的演奏一种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5]

周世斌在《人民音乐》中发表的神州古韵放异彩的论文中提到,埙具有独特的富有魅力的声音,这声音仿佛来自天籁,幽扬而深邃,好似来自大地,厚沉稳重,又像发自遥远的古代,古朴典雅,更酷似人咽鬼泣,凄凄惨惨。

在互联网的中国古曲网上提到埙的音色适合表现悲壮,苍凉,更能表现深沉,肃穆,同样能表现欢快,诙谐。

埙的音色具有这些特色,能带给人们独特的艺术享受,吸引了音乐家和演奏者的浓厚的创作和演奏欲望,创作了大量的埙曲,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喜爱。

2、埙曲解读

著名的埙由演奏者如杜次文、陆金山、曹建国、赵良山、杜聪、刘宛君等人,都涌现了一大批埙曲,如《楚歌》《衷郢》《悲风》《妆台秋思》《唐乐》《南乡小调》《杏花天影》等。此外,还有许多民间歌曲,影视歌曲及外国歌曲如《映山红》《小白菜》《黄梅凋》《嫂子颂》,在影视节目中大量运用埙曲[6]。

在互联网的赵良山专业陶埙网站中提到:1983年赵良山研制活底十孔埙在湖北省歌舞团的大型古乐舞《编钟乐舞》的八音和鸣中吹奏《衷郢》乐曲虽仅有一分钟却震动了当时的中外乐坛,特殊的音色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衷郢》由龚国富作曲,赵良山演奏,乐曲截取古琴曲《离骚》中调性鲜明的乐句作某调,操进如泣如诉的民间唱腔,表示出屈原在被流放途中,远离郢都忧国忧民的情怀。

岳文在《视听技术》中发表的论文。介绍最古老的乐器埙和一首埙独奏曲中提到埙曲《楚歌》,这个曲子由陈重杜次文根据琵琶曲《霸王卸甲》中的部分段落改编,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项羽被刘邦国于垓下,闻四面楚歌与虞姬决别的悲痛情景,这首三段体育调式的曲子,充分发挥了埙的低沉,有如人声的效果。

随着音乐家们对埙的探索和改革,比如腔体的扩大,音域的增宽更有利于演奏家们提高演奏技巧激发创作潜力。

3、埙演奏技巧及创作

张元在《中国音乐》,埙的制作与演奏这篇论文中写到埙的演奏姿势,口形,音域,他谈到埙的演奏技巧可移植竹笛上的许多技巧。

在互联网上有埙这个专业网站,在这个网站中对埙懂得演奏技巧有这样的说法:埙的演奏姿势分为立式和坐式两种,埙的演奏口形是由唇肌和面部肌的协同动作而形成的,竹笛上的许多技巧可移植以埙的吹奏上来,颤音,是用手指在音孔上作全孔迅速开闭动作,还有滑音、历音、倚音、花舌、送音等。

张荣华先生在谈埙的制作标准化问题这篇论文中提到,埙的创作途径有六种:一是从典故找感觉,如《佰仲吟》就是从《诗经》中的“佰底吹埙,仲氏吹”;二是移植、改编其它器乐曲,例如《楚歌》改编了琵琶曲《霸王卸甲》,《衷郢》改编了古琴曲《离骚》;三是直接寻找古乐谱,四是,寻找适合埙演奏的音乐;五是追求多样化,移植外国乐曲,少数民族乐曲;六是简单处理名曲或流行音乐,内容多为欧美流行音乐,如高伟编配的德沃夏克的《思乡曲》选自《e小调第九交响曲》的第二乐章。

4、埙史

根据历史记载:埙的起源可进、溯至新石器时代,关于埙的可靠的最早文献记载见于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小雅》,其中有“佰民吹埙,仲氏吹”的诗句,《尔雅》注:“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肩,形如释锺,六孔,小者如鸡子,《旧唐书,音乐志》说:“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诞生为之”。唐代郑杀稷在《埙赋》中说,至哉!埙之所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这就是说,埙所发出的自然而和谐的乐音,能代表典雅高贵的情绪和雍容的气度,所以古代的圣人们是十分器重这种乐器的,王子年《拾遗记》上说:“庖牺氏易土为埙,早期年代,埙被认为是个人首创的,这些都是历史文献中的埙。

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己动手制作,其中王其书教授从1988年以来,进行无数次探索,制作不同形状的腔体,1990年终于研制成功,将其定名刃双胎葫芦埙,它的最大优点是音域得到拓宽(超过两个八度),指法排列合理,发音灵敏,快速、慢速演奏都能胜任,该乐器在国内外大型演出中均到到热烈欢迎,得到高度的好评。[8]埙在中国数位音乐家们的呕心沥血工作中,得到了发展,取得了很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