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理论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理论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宝藏:传统建筑对中国文化的衍生关系、建筑的阴阳效应、建筑风水观、建筑性格的不定性、建筑中强烈的哲理性、建筑的隐喻与象征、具象化的建筑艺术等建筑文化的渊源与丰富,建筑风格的浓郁与独特,都为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而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理论又是这些素材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之一。

关键词:传统建筑;空间理论;现代建筑;影响

Abstract: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contains the rich treas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the derivation relationship, construction of yin and Yang, Feng Shui architecture concept, effect of building character not qualitative, building strong philosophy, architectural metaphor and symbol, representational architectural art and architectural culture origin and the rich, the rich and unique architectural style, provides research materials for our today's architectural design. While the space the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s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of these material content.

Keyword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space theory; modern architecture;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空间与实体是构成建筑的两个基本要素。概括地说,建筑设计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解决这样两个问题:如何组织空间与怎样处理实体。这两个问题互相关联,缺一不可,建筑设计总是围绕着它们展开的。但对待它们的侧重点是可以不同的。中国传统建筑重在建筑空间的组织,而西方建筑更重于实体的处理。直到近代,西方建筑师逐渐认识到建筑空间的重要性,对建筑空间的探索开始成为热点,并提出了“负体量”的新观点。当然,这仍是以实体作为基准点的。比如建筑构图理论,西方完全是从建筑的体量关系出发归纳和总结出来的,而中国的古典建筑中,则是展开了一系列的空间设计,积累了空间组织的丰富经验。中国建筑的单体尽管很有特色,但更深刻的表达还在于群体环境的组织,在于建筑空间的独到处理。

空间是由实体围合而成。或者说建筑实体在自然界这个大空间中分隔出了新的人造空间。但无论怎么去认识,没有封闭就没有空间。中国建筑比西方更为强调建筑的封闭性。这是与中国社会长期的闭关自守政策和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不安宁状态所分不开的。闻名遐迩的万里长城、连接起来比长城还要长得多且比比皆是的城墙、院墙、围墙,构成了层层的防护圈,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墙的国家。人们生活在其中,才取得了安全感。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将脊背朝外,对外开窗,把立面放院内,这些都充分表达了建筑功能的防御性特点。甚至把室内的床铺还要再围起来,有如室中之室。佛龛、神龛也都是受此影响的产物。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建筑由防御性而产生了建筑的封闭性,又由它的封闭性产生了建筑的多重空间效果。这些多重空间采取了程度不同的封闭而形成了空间的不同层次与效果,给人带来丰富的空间感受。

中国传统的建筑是“伏在地面上”展开的,重在水平方向上的层次转换,与西方向空间发展的大体量形成对照。因此,中国传统建筑的单体造型虽有特色但不丰富,注重于标准化宫殿、寺庙、住宅、衙署等几乎相差不多,且拘于统一的模式。然而,其群体组合却韵味十足。它更重于人在其中走动所看到、感受到的东西,重在人与其中运动时的全面感觉、这些传统杰作中的许多细部未必是在图纸上能够想到的,需要身临其境,边走边想。看看这边需要什么,那里需要什么,哪里要搞对景,哪里又需要借景等等。比如曲桥,不仅是求其好看,而是引导人在每个转折都有所欣赏,在走的过程中把周围的空间环境都看到,又引导你走向新的空间。上海豫园中的一个不打的过渡院落,由一个小亭和一面云墙围合成一方亭水交融、充满诗意的空间。站在亭中的游客,透过水面上的一孔墙洞,可以看到墙另一侧的曲廊与人在水中的倒影。仅仅通过这水的倒影使空间得到了延续,又引导着游人去寻觅新的天地,使人在其中周旋、回转。

中国建筑的空间层次丰富而玄妙,不让人一眼看透,具有很强的秩序性。这种秩序造就了空间的戏剧性效果,使得空间按照它欲表达的意境,一会隔,一会透,一会抑,一会扬,一会收,一会放。像谱曲一曲乐章,高低顿错,有平,有缓,有高潮,层次分明,境界深奥。如忽略了中国建筑的这一点,就会大大降低对中国传统建筑精华的继承质量。欣赏中国传统建筑仅仅在图上是无法体会到的,必须运动着去欣赏,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比如中国的院子,每一个院子都有其特色,反映一种情趣,再按设计者的总体意图,把这些院子串起来。各院子见既避免了互相间的干扰,又保持了互相间的联系和贯通,有如一场戏,不断了更换布景,使人走在其中,身临其境,而不自觉地进入角色产生了心理的共鸣。这也正是设计者的目的之所在。

中国传统的建筑空间设计中凝聚着许多宝贵的建筑艺术经验。但在今天的建筑设计中,并不是可以简单套用的。即使可以,也不会令人满意,传统需要今天的再升华。因此,应该认真地分析现代与传统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它们取得新的统一。

首先是土地问题。人口增长带来了土地的紧张。古代与今天的人口相差甚大,人口的增长与对土地的要求是无法成比例的。现代建筑队土地的开发再不能用过去的方式开解决。于是,建筑开始由单层变成三、四层,又变成六、七层,再变成十几层以至于几十层、上百层。伏在地面上的空间序列“站”了起来。很多功能如水、电、暖管道供应等等都对现代建筑提出了要求,人对建筑的享用条件也越来越高,像我们过去那样分散式的空间布局,变得越发昂贵与不合实际。

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时间。现代化科学化的生活节奏较之古代的生活节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分散式的建筑布局延长了人们的行走距离,需要耗费许多时间。这个在过去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今天却变得至关重要。在一幢建筑中保罗多种使用功能的“复合建筑”的出现及迅速发展,正是这种要求的必然反映。新的时间概念也使现代建筑设计不能一成不变地搬用传统建筑的空间理论。中国古典建筑从组群到单体都是供人以缓慢的节奏、幽闲的心情去观看、体味。绘制精细的彩画、玲珑剔透的建筑饰物,是不可能骑在自行车上或匆匆忙忙的运动中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所以,现代建筑设计所应吸取的并非仅是传统的分散式的空间处理方法,而应该认真地研究中国建筑的空间序列、空间的变化规律,也完全可能把水平的空间转换法则发展为立体的、多维性的,把室外的空间组织手法扩展到室内,并进一步加强室内空间的渗透与变幻效果,更多地借用传统建筑中许多巧妙的空间处理手法。现代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可以从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吸取极大的营养,而这些又正应是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的重要成分。

现代西方建筑师也在努力学习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构成方式,比如:框架结构空间――中国“墙倒屋不塌”的结构系统的演变;模数制――在“营造法式”中就已形成了十分成熟的规矩;共享空间――四合院的竖向向增迭并引入室内;重复单元――中国建筑群体组合韵律之一;庭院或露天空间与室内空间的结合――中国建筑空间水平方向联系方式的必然环节等。事实上,中国优秀的建筑文化传统正在走向世界。当今世界的特点之一就是跨国界的学习与互相间的继承。我们好的传统是不应该、也不可能把住不放、不让别人学习的,而别人的东西我们也应该广泛地学习,纳入到我们今天的设计宝库,成为我们的库藏。所以,继承传统绝不是仅仅继承我们自己的东西,只要是好的,都可以拿来。不要因为一提传统就把自己束缚起来,生怕外来文化淡化了我们自己古老的文化。果真如此,传统反倒变成了锁链,变成了发展的障碍。越是开放,兼收能力才会越强,发展才能越快,也才会形成有特色的、新的传统。我们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所受教育、风俗习惯等等都打上了深刻的炎黄子孙的烙印,由此而产生的设计方案无论怎样去追求世界新潮,也难以摆脱长期以来潜移默化所形成的“中国流”。传统不是某些规定才会形成,也不应该永远保持和表现一种固定的面貌。因此,在我们开放学习别人的同时,只要使我们的设计方案能够充分适应自己的国家的条件,不忘记我们自己的优势,不抛弃我们自己的长处,就一定是中国特色的,就一定会使中国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得到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