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如何看待榜样的调查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如何看待榜样的调查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榜样指的是值得学习的人或好事,是个体成长、社会化过程中的模范。大学生完成多年的学业,其中绝大部分会选择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榜样对他们意义如何?本文作者通过对多所大学本科生进行调查,分析了其如何看待榜样及榜样对其的影响状况。

关键词: 大学生 榜样作用 调查分析

一、引言

人的成长,是个体对外界物质及非物质的吸收、消化、转换,以及作用于外界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尤其在非物质的世界里,周遭的影响对于个体极其重要。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是个人的认知、行为和环境因素三者交互作用的过程。行为的习得由两种过程组成:一种过程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另一种过程则是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在此的示范者即为榜样,社会学习理论重视、强调榜样的作用。根据《辞渊》解释,榜样为“模范”,《现代汉语辞海》的解释为“值得学习的人或好事”。榜样教育,则是展示榜样身上正面、积极、优秀的品质或事迹给受教育者,对其德育进行影响、激励。对于榜样教育,中外教育都十分重视。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直被奉为育人经典;捷克教育家,人类教育历史上里程碑式人物夸美纽斯指出“父母、保姆、导师和同学的整饬的生活的榜样应当不断地放到儿童的跟前”,一再强调德行教育中,实行榜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一群特殊人群,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即将完成十多年的学校教育走进社会,跟社会产生最直接的交互,把他们之前所学所知作用于社会。对于大学生,榜样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我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分析。

二、问卷调查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考虑了解三方面:(1)大学生对其心目中的榜样的定义标准;(2)大学生对榜样的关注程度以及思考情况;(3)榜样对于大学生的影响状况。该问卷调查共含有18道题,笔者通过向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华大学等学校的本科生发送电子问卷进行访问。问卷共发放6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共523份,有效回收率达87.17%。

三、统计结果的相关结论

1.榜样在大学生成长路上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数据表明,本次受调查对象中仅有2.4%的同学认为自己心目中没有榜样;6.03%的同学则表示说不清;而有91.57%的同学表示心目中有榜样,在这一部分同学中有11.5%的指出对于榜样及榜样事迹的了解来源于同学、老师或者家长的介绍,另外有58.2%的同学则是由书籍、网络及电视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表明大学生对于心目中的榜样的选取较为个性化,会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人、事作为模仿对象。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个体成长过程中是需要模仿周围榜样的。调查数据反映90%以上受访对象肯定榜样的存在,说明是他们受到榜样的影响,榜样在他们成长路上扮演着一定的角色,而剩余同学的选择则值得我们深思,何以有这样的结果?笔者认为不排除从中部分受访对象没有认真对待此问题,也有可能曾经心中的榜样因为某些原因不再值得被看做榜样。

2.大学生对心目中的榜样有理性要求

在调查问卷中设有两道题目:“您心目中的榜样主要是在哪个方面有所成就?”“您最关心榜样人物的哪些品质?”对于前者,通过对被调查对象的分析发现,选择三者都有(即工作、学习、生活)的比例为54%,选择工作中优秀的人物作为榜样的比例为16.5%,生活中如品德优秀作为榜样的为13.2%,而选择学习优秀作为榜样的则为8.8%,其他的则为8.1%。由此看出大学生心目中的榜样的要求绝大部分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优秀的人,而不是在上述某方面独当一面的佼佼者。这意味着大学生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理性要求,渴望使三者平衡。另外在对榜样品质要求中32%的大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是在生活或学习工作中出类拔萃,有人格魅力;而仅次之的是24%的是希望榜样能够艰苦奋斗通过自强不息在某一领域取得较高成就;其他品质选择的比例都较低。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榜样的要求较高,也反映出大学生内心中潜在的奋斗韧性,希望通过努力获得成就。上述情况说明大学生理性地看待榜样,也理性地看待自己的特点。

3.大学生选择榜样较为谨慎

榜样的选择,反映了大学生在特定的时期对自身表现的渴望。例如在学习迷茫期的时候可能会选择在学习上有成就的人作为标杆,鞭策自己。调查发现67.5%的学生选择了心目中有榜样,但为数不多;同时55.4%的学生认为榜样的类型或风格会在某个时期而非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明确自己需要什么,该往什么方向努力,故而选择一定的榜样一直鼓励自己,而非摇摆不定,所以大学生选择榜样时态度较为谨慎。

4.大学生对榜样的社会效应能辩证看待

学生的“追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特色,部分学生由于过度“追星”,不够理性,会做出许多有悖于常理的事情,给同学、老师、家长造成困扰。笔者认为这是学生对偶像存在着盲目性。榜样事实上也是大学生“追星”的对象,当然两者之间是有差异性的。大学生对于这样的“偶像”在社会中的效应会有怎样的看法呢?“您认为榜样人物在当今社会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数据表明37.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榜样的发挥作用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22.9%的认为在大众中形成了良好的反响,促进社会道德新风尚的形成,30%的认为起到了教育作用,而仅仅只有9.8%的认为榜样发挥的作用不大。其中应该说是几乎所有人都同意榜样的正面作用,而且绝大多数人认为榜样的作用是一个过程,不能立竿见影,如此看出大学生能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具有历史持续性的观点。

5.大学生对榜样持宽容态度

现在,由于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大众对公众人物的关注度及能见度都能得到最大满足,公众人物的言行是非都受到大众的监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一般公众人物的榜样,他们的言行是非在大学生眼中又是如何评价?在“对于榜样人物犯错误,您的态度是什么”的调查中,68.7%的认为可以原谅,模范人物也是人,不必过分苛责;19.3%的认为可以理解但不能原谅,榜样人物犯错误是正常的,但既然称为“榜样”,就应更检点;7.2%的则觉得绝不能容忍,对此应该重罚,这也暴露出当今社会对榜样人物缺乏必要的监管;另有4.8%的觉得无所谓。大学生对榜样存在学习、模仿、尊敬之情,那么希望榜样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社会道德其实“无可厚非”,这也是对榜样人物的一种较高要求。但是调查中大多数大学生对榜样持有宽容态度,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去包容,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成熟心理。

6.自律性不高

自律意味着能够自我控制向目标方向不断地前进,而榜样的作用则是帮助人激励自己。本对于“您对榜样的态度”,24%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心里佩服且以之为标准、动力而努力争取做到他(她)那样”,而56.7%的选择“以之为标准,时常鞭策自己,但做不到预想那样”,19.3%的选择“仅是一种向往,不会像那样做”。上述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榜样是有肯定性的,能看到榜样的闪光点,但是最终未能做到真正的向榜样看齐,表明其自律性不高,不能严格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最终的结果导致了“只想不做”的现实,未能真正实现榜样的激励作用。

四、结语

根据调查结果及分析,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榜样教育在大学生中起到的是较为正面的教育作用,大学生在榜样的选取、认知角度都能有理性认识,能辩证地看待榜样的社会效应,但是在榜样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行动力显得不足,付诸实践的能力欠佳,这急需改进,否则不能真正实现榜样教育的初衷,榜样的影响并不是真正有意义的影响。在此对大学生的榜样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1.“江山代有才人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相应的时代特色,历史需求存在着差异。根据榜样具有被模仿的特性,那么应该在不同时期为大学生展示更多的符合其心理特性的榜样人物及事迹,如此激励作用能达到最大化。此外,在榜样的宣传中,网络应该被视为最重要的渲染渠道。

2.任何事物都有历史的局限性,榜样模范也必定存在着不足之处。尽管大学生在对榜样的认识中能做到理性看待,但是在榜样的宣传时应该尽量保持客观性,不能将其人其事做不合现实的包装而产生“光环”。越真实的人、事越容易被接受和肯定。艺高为师,德高为范,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足的人才堪称典范、榜样。

3.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能直接影响到其行为动机。该理论揭示出人的行为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更要受到自我调节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对于榜样身上肯定的优秀品质,需要将其视为前进或鞭笞自我的动力并在内心进行强化,不断地引导自我向前,到达心中既定的目标,如此榜样的激励作用方可有效。

参考文献:

[1]阿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2]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J].中国青少年研究,1999,(5).

[3]白明亮,姚敏.幽暗意识与榜样教育.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王晶晶.榜样的解读与启示.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5]阿伯特・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