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半岛都市报社社长王军:传统媒体发展须适应国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半岛都市报社社长王军:传统媒体发展须适应国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99年8月9日,《半岛都市报》呱呱坠地,短短九年,化茧成蝶,已成大器。在中国报业遭受新媒体冲击的浪潮中,《半岛都市报》“逆市上扬”, 2007年主业收入达4.6亿元。进入2008年,面临纸价上涨等一系列难题,不断创新的《半岛都市报》审时度势,借奥运年之东风推出新闻和广告系列大型策划,颇有“直挂云帆济沧海”之势。据慧聪媒体研究中心报纸广告刊登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半岛都市报》广告刊登额在全国都市类报纸中排在前列。

王军,《半岛都市报》掌舵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娓娓道来的语气中彰显着“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的自信与大气。

 盘活资产 轻装上阵

记者:王社长,您2005年调到《半岛都市报》担任社长一职,那时候正值“报业寒冬论”兴起之时。您来之后,推行“收缩战线,盘活资产,突出主业,稳步发展”的发展战略,当时是一个怎样的背景?

王军:自1999年创刊到2005年,《半岛都市报》成长得非常快,每年都有一个大幅度的飞跃,2005年发行量达到50多万份,广告收入也已突破2亿。

但2005年,《半岛都市报》因为投资战线过长,使得资金链紧张,资产负债率很高,报社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于是我们采取了“收缩战线,盘活资产,突出主业,稳步发展”的战略。通过这些策略调整,《半岛都市报》的资产得到优化,资产负债率降低,从而实现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发展主业。截至2008年,我们的资产负债率为50%以内。

记者:《半岛都市报》针对这一策略,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王军:首先是大众报业集团的资金支持。我上任之后,集团输入3000万元还掉逾期银行贷款,并为《半岛都市报》的贷款做担保。其次是恢复报社的信誉,保证纸张和油墨的供给。曾有一段时间,纸厂和油墨厂因欠款问题,拒绝供应新闻纸和油墨。上任之后,我就跑了几家纸厂,其中令我感动的是,当我去一家大型纸厂准备谈判时,我尚未开口,对方就答应供纸,保证纸张质量,并允诺不需立即付款,欠款可继续拖欠。最后是优化资产。《半岛都市报》的多元化经营是成功的,但却造成资金紧张,为此我们将无法给报社带来效益的地皮等项目出售,回笼资金。就拿新办公楼来说,报社与开发商经过多轮的艰苦谈判,把办公楼项目拿下。这个办公楼地上19层、地下1层,总面积近2万平米,连装修一共花了1.2亿,但现在市值超过2亿。

记者:目前《半岛都市报》的财务状况如何?

王军:目前,《半岛都市报》拥有账面7亿元左右的固定资产,但市值超过17亿元。截至2007年底,在报社全体员工的努力下,1998年以来的172个报社债主没了。

我对我们的发展前途充满了信心,2008年我们的利润率保持高水平增长,负债率也降低为50%以内,应该说是轻装上阵,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记者:《半岛都市报》是否考虑过上市?

王军:这个问题不是没有考虑,大众报业集团如果拿出一块来上市,我们是最适合的,资产和其他方面都非常合适,但这个问题要由集团来定。

 乘风破浪 适者生存

记者:今年由于各种原因,纸价上涨较快,这对《半岛都市报》有什么影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王军:我们初步计算了一下,在同等收入的情况下,今年利润比去年减少2000多万元。

经过报社团队的深思熟虑,我们决定利用各种时机,主动出击,加大创收力度。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帆赛在青岛举行,我们较好地利用了这一机会,在品牌推广和经营提升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另外,我们成立大众报业(集团)半岛传媒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后,可以享受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优惠政策,一年将给我们带来千万元以上的利润。

记者:从整体上来看,互联网的广告收入按每年40%的速度增长,用户量也越来越多,可是报纸整体的广告效益还在下滑。业界很多专家都认为报纸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较大,并讨论报业的出路在哪里。您的看法呢?

王军:事在人为。他们的观点、统计的数据,都是对的,但是也有不准确的地方,新媒体实际是从零开始往上增长的。像我们这样的报社,还处在发展期,因此每年都有超过10%的增长率,应该说成长十分迅速。

新媒体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只不过某段时间有些媒体发展快一些,有些媒体可能发展慢一些,或者说有些可能要下降一些。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传统媒体的发展有中国的特点。达尔文说“适者生存”,你不适应就不能生存,我们的国情决定我们的传统媒体能够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记者:《半岛都市报》像一列已经开动起来的火车,作为掌舵人,你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是什么?

王军:潜在的挑战和压力还是有一些,但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保持较高的盈利和增长水平。从各个报社的对比和对实际经验的分析总结,我认为,《半岛都市报》在未来5年之内都将保持上升态势,但还有一些其他压力。我们现在已经从一般竞争转变到品牌竞争,对《半岛都市报》的发展和未来,大家都充满了信心,但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现在还说不准。

 根植青岛 竞合共赢

记者:《半岛都市报》是异地办报成功的典范,不但收入可观,而且赢得青岛市民认可,请问你们的经验是什么?

王军:“精彩源于创新”、不断地创新。我们办报的目的就是为青岛市委、市政府和市民服务。我们完全是根据青岛读者的口味来办报,实行本土化,平均每天有20多个版面报道青岛所发生的事件。

一张报纸印发之前要开三个会:上午策划会,下午编前会,晚上定稿会。我们研究青岛市有什么事情,青岛市民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事情,并不是在研究稿件,而是在研究青岛的社会热点。

记者:《半岛都市报》的创办和发展,给青岛报业带来怎样的变化?

王军:《半岛都市报》创办之前,青岛报业市场一家独大,没有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办一张报纸,为青岛市的发展尽一份力,也从这个地方切一块“蛋糕”。

创办之后,青岛的报纸全都变成了双面彩印的厚报了,对青岛市民来说是件好事,他们从那之后看的报纸都是双面彩的A级纸;报纸信息量也大了,由原来的20余版增加到上百版,里边有广告、有信息,十分丰富。

记者:那青岛报业的同城竞争很激烈吧?

王军:是啊,2005年之前竞争激烈,两家报社甚至不来往。自2005年之后,两家报社形成了理性的竞合关系,在市场上有竞争,但私底下是好朋友。《青岛晚报》社庆,我们就是庆贺单位之一。

以前两家报纸是比厚度,比印刷,拼到最后信息量很大,但报纸发行价格和广告价格都较低。2005年,我们与青岛报业集团经过友好协商,同步提高发行零售价格,取消发行赠品。同时,为了避免广告价格战,我们还单方面实行广告提价。这样一来,《半岛都市报》一年就节省了2000多万元发行促销费用,并因提价获得了1000多万元的发行收入。而广告提价后,客户并未流失。应该说,回归理性的竞争,带来的是双赢。

记者:《半岛都市报》在艰苦创业中羽化成蝶,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王军:感恩。我们在庆祝创刊8周年的时候,专门出了一套感恩特刊,把我们的感恩情怀融合在300个版里边。在感恩的同时,我们特别想对青岛市民说:《半岛都市报》将不断地回报社会,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