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器官移植三大新气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器官移植三大新气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专家支持/朱同玉 汤兆祥

专家简介

朱同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青浦分院院长,泌尿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朱教授长期从事泌尿外科和肾脏移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擅长泌尿外科手术和肾脏移植,在泌尿系统肿瘤、肾移植免疫耐受诱导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专家简介

汤兆祥

上海市红十字会遗体与器官捐献办公室副主任,主要负责上海市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近日,在由上海市政府、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承办的东方科技论坛上,上海市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教授,上海市红十字会遗体与器官捐献办公室汤兆祥副主任,就我国器官移植和器官捐献工作的进展,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专家表示,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器官移植事业正呈现出3大新气象

器官来源:与世界接轨

朱同玉教授表示,一直以来,器官严重短缺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器官移植的供需比严重失调,约为1∶30。也就是说,在30个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中,只有一名患者可以如愿。以肾移植为例,一名尿毒症患者的等待时间通常需要五年,甚至更久。

过去,由于我国器官捐献制度不够完善,器官捐献率极低,移植器官主要来源于司法途径。如今,我国的移植器官来源已逐步与国际接轨。国际认可的移植器官来源有两个:一是鼓励公民去世后自愿无偿捐献器官,二是允许亲属间活体器官捐献。亲属间活体器官移植其实是一种“万不得已”的选择,是通过牺牲一个人的部分健康去换取另一个人生命的无奈做法。在此状况下,鼓励公民逝世后把自己有用的器官捐献出来,去救治那些亟需器官移植的患者,是解决我国移植器官短缺问题的最有效途经。可喜的是,自从2010年3月我国正式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以来,截至2013年9月30日,我国已成功完成1119例捐献,使3056名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重获新生。我们完全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公民自愿捐献器官”必将成为中国移植器官的主要来源。

作为器官移植专家,朱同玉教授同时也是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他常说:“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让生命延续。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捐出自己有用的器官使别人重获新生,等于在无形中延续了自己的生命。”

作为从事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专业人员,汤兆祥主任同样也是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他说:“曾经有人问我,如果你自己发生了意外,你会怎么做?我说,我会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器官捐献出来。人去世了,哪怕一个器官好用,哪怕角膜好用,把它捐出来,就能挽救一个人、一个家庭,对社会也会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器官分配:计算机“统一分配”

2013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式颁布《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试行)》。规定指出,捐献器官的分配应当符合医疗需要,遵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省级卫生部门将负责在省内组建一个或多个独立于医院器官移植团队的器官获取组织(OPO),负责捐献器官的获取;每一个捐献出的人体器官,必须进入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综合等待患者的病情、血型、年龄、地域的因素,进行公平地自动分配。器官获取组织须严格执行分配结果,将器官分配给最需要器官的患者,并记录分配全程,保证每一例器官的可溯源性。否则,由国家卫计委掌握的监管账户,将会自动报警。未通过器官分配系统擅自分配捐献器官的,将依法给予处罚。涉嫌买卖捐献器官的,移交公安机关和司法部门查处。这一规定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人体器官获取和分配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器官分配过程将变得更加公平和透明。

2013年8月,上海市完成了首例严格按照《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试行)》执行的器官捐献。作为上海市器官捐献专职协调员,汤兆祥主任见证了本次器官捐献和分配的全过程。据汤主任介绍,患者黄先生发生严重颅内出血,虽经医院积极抢救,但终因病情过重,只能靠机器维持心跳和呼吸。当得知其病情无法逆转时,家属向医生表达了捐献器官的意愿。随即,上海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办公室启动器官捐献工作。最终,黄先生捐献的一个肝脏和两个肾脏通过中国人体器官共享与分配计算机系统上海子系统,分配给了长征医院和中山医院的3名患者。

作为实施上海市首例器官捐献移植手术的主刀医生,朱同玉院长表示,这是自2012年底国内全面启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以来,由上海逝世公民捐献器官,经器官分配系统分配,并成功实施器官移植的一个成功案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器官保护:免疫耐受研究初见成效

“移植器官十分珍贵,如何确保器官移植的质量,善用器官捐献者的生命馈赠,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朱同玉教授表示。

朱同玉教授告诉记者,从本质上说,器官移植是一种反自然、反生理行为。正常人体具有自动抵御外来物侵入的本能,当一个人的器官被植入另一个人体内以后,受者体内的免疫系统会自动识别并攻击这个“外来物”,即发生排异反应,最终导致移植器官功能衰竭。为避免发生排异反应、保护移植器官,器官移植术后患者都需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然而,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不仅医疗费用负担重,还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些副作用,如大幅增加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率等。而免疫耐受研究,就是希望通过各种方法使受者的免疫系统不再排斥外来的移植器官,使患者术后能够少吃药,甚至不吃药。

作为长期致力于临床免疫耐受研究的专家,朱同玉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灵长类动物肾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研究。其领导的科研团队目前已成功完成11例肾移植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免疫耐受的临床探索,并初步证实该方法可明显减少患者术后免疫抑制剂的用量。

“目前,全球共有6个中心正在进行免疫耐受的研究,虽然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但都取得了相似的结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完善并逐步应用于临床,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少吃药,甚至不吃药的梦想,必将成为现实。”朱同玉教授满怀信心地说。

延伸阅读:

问:人体器官捐献的登记手续烦琐吗?

答:有捐献器官愿望者可以去当地红十字会咨询并办理相关手续,也可以登录红十字会的官方网站,在首页右下方“我要报名”一栏中,找到“我要捐器官”,点击进入,即可下载并填写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上海市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填报后,由上海市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登记保存,并发放“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卡”。此外,在器官捐献试点医院也有专人(一般为院办或医务处的工作人员)负责人体器官捐献的相关工作,大家也可以前往试点医院领取并填写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医院的器官捐献协调员会将填妥的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转交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

问:目前,上海已经成功完成了两例规范化器官捐献,红十字会在器官捐献工作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答:2012年12月11日,上海市器官捐献工作正式启动。目前,已有2000余位爱心市民递交了器官捐献自愿书。在器官捐献工作中,红十字会主要负责人体器官捐献的宣传动员、报名登记、捐献见证、缅怀纪念、救助激励、人体器官捐献工作队伍的建立、国家人体器官捐献者登记管理系统和国家人体器官捐献者资料数据库的维护,以及人体器官捐献基金的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