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寻访哥德堡号“中瑞陶瓷贸易遗珍”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访哥德堡号“中瑞陶瓷贸易遗珍”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8世纪起,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风”,饮茶成为了一种时尚,中国瓷器旋即风靡欧洲。1731年瑞典东印度公司成立,次年从哥德堡派出第一艘商船航向广州,开辟了中瑞贸易历史的新篇章。直至1813年,东印度公司共进行了132次亚洲航行,除z次外,其余均来广州贸易,并从广州进口了5000万件瓷器,堪称中瑞陶瓷贸易的黄金时代。而瑞典东印度公司的第二大商船“哥德堡”号共有3次广州贸易之行,在中瑞陶瓷贸易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迎接瑞典“哥德堡三号”仿古商船到访广州,此次展览从“哥德堡”号沉船出水瓷器、哥德堡海事博物馆、瑞典哥德堡西方古董公司以及瑞典私人藏品中遴选出99件(套)陶瓷珍品,全面反映广州与瑞典二百余年陶瓷贸易的历史。透过这些珍宝,重温中瑞贸易往来和文化融合的辉煌岁月。

历史上,广州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特别到了清代,广州-口通商后,对外贸易进入全盛时期,瓷器外销是清代广州对外贸易重要的、大宗的产品之一。欧亚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人最早从中国向欧洲进口瓷器,葡萄牙之后荷兰、英国也大量进口中国瓷器,瓷器对于西方人而言,是奢侈品、收藏品和珍贵的器皿。自17世纪末18世纪初之后,随着中国瓷器不断西运欧洲,瓷器不但成为上层社会的必需品,而且也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18世纪在欧洲各大东印度公司中,瑞典东印度公司(1731年6月成立)在对华瓷器贸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瑞典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的货物中,瓷器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瑞早期的陶瓷贸易(1731年前)

瑞典东印度公司成立前,中瑞之间还没有直接的陶瓷贸易,而是从荷兰及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中国瓷器。大部分为釉下青花瓷,主要器型为碗、杯、扁壶、烛台、罐、盘等,具有薄壁、青花纹样、砂底等特征。纹饰主要为花、鸟、昆虫,间有少量瑞兽和人物等纯中式图案。

1631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fIIAdolf)收集了一批晚明克拉克青花瓷碟、盘、杯。他的女儿即瑞典王后克里斯蒂(Krlsrina)(1654年弃位)也是著名的中国瓷器收藏家,她收集了330件克拉克瓷。到17世纪末,一批富裕的瑞典人专门收集中国瓷器、漆器等陈列于他们特设的中国房间里。到清朝初年,开始进口中国生产的“伊万里”(Imari)瓷,这时的主要器型为碗、杯、扁壶、烛台、罐和盘等,但已开始受到荷兰的影响。可以说,这是中瑞陶瓷贸易的开端。

中瑞陶瓷贸易的黄金时期(1731―1806年)

中瑞陶瓷贸易史上的黄金时代是瑞典东印度公司经营远东贸易的活跃时期,即清代康乾时期。1731年,扣尼格公司获得了他们的第一个瑞典皇家特许权,获准同远东地区进行贸易,即瑞典东印度公司成立。公司总部设在哥德堡。瑞典东印度公司1731年开始运作,1809年破产,1813年解体。

与欧洲其他东印度公司相比,瑞典东印度公司的规模较小,船少、职员少,一般情况下,职员仅有400到800人。然而瑞典东印度公司是瑞典最成功的贸易公司,其最大的两艘轮船是哥德堡号和R1ddarhusQt号。从1731年到1746年间,瑞典东印度公司仅有l2艘轮船,随着1745年1月Drottningen aV swerlge号和Stockholm号沉没及1745年9月哥德堡号(GOthQborg)沉没,到1746年仅剩下了5艘轮船。从1731年到1806年,瑞典东印度公司共拥有37艘船,共进行了130次航行,其中有127次航行是以广州为目的地。据马士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记载,1792年所有来广州贸易的外国船,按每艘船装运瓷器的数量统计,瑞典船最多,达700担,虽然当年到广州的瑞典船只有一艘。据统计,瑞典东印度公司经营远东贸易期间,从广州进口的瓷器共有5000万件,堪称中瑞陶瓷贸易的黄金时期。

最知名和影响最大的是“哥德堡”号货船,它是一艘以瑞典东印度公司总部所在城市哥德堡命名的重要船只,“哥德堡号”木船是一艘18世纪的瑞典商船,全名“东印度人――哥德堡号”,为瑞典东印度公司所有船只中的第二大船只。1738年始造,船长82米,排水量约为833吨,船上装备有30门大炮。1739年至1745年“哥德堡号”三次从哥德堡起航到广州。每次航行船上大约有700吨中国货物,包括茶叶、香料、瓷器、丝绸和藤器等。其中瓷器约100吨,茶叶约370吨。遗憾的是,1745年9月12日“哥德堡号”返航,在距口岸边仅约900米的海域,船身偏离航线,驶入著名的“汉尼丹巴”礁石区,在众人迎候、期盼的目光下,“哥德堡号”庞大的身躯却带着满载的财富沉入海底。东印度公司很快就对船上的货物进行了打捞,但只有114的货物被打捞出水,在对打捞出水的货物进行拍卖以后,人们核算了一下,发现整个航行竟然还盈利。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人们对该船上的货物进行了多次打捞,时光荏苒,该船逐渐被人遗忘。1984年,在瑞典的一次民间水下考古活动中,潜水员发现了该沉船。1986一1993年在瑞典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由哥德堡海洋考古学会对沉船上的货物再次进行打捞,获得大量瓷器碎片、茶叶和香料,打捞出水的瓷器碎片9吨,完整瓷器有400件。从出水瓷器看,“哥德堡号”装载的主要是青花瓷,约占所购瓷器的四分之三:图案包括中国瓷器上常见的诸如小桥流水、船只渔民、亭台古塔、赶考的书生、莲花、牡丹、野鸭、岁寒三友、中国斗鸡情景等传统中国特色的瓷器装饰图案,还有是由西方来样或专门订造的,其中最具有特点的是各种纹章瓷,亦称“徽章瓷”,系指欧洲各国在中国定烧的绘有王室、贵族、军团、都市、公司、团体等微标和甲胄等图案的瓷器。这次展览的有打捞出的带釉的鸟和狗瓷塑,这些动物瓷器可能是当时船员们购买的私人纪念品。

随着瑞典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发展,按私人设计订制成套瓷器成为时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来样加工”瓷。这类瓷器可分为纹章瓷、徽章瓷和仿欧洲今银器和瓷器器型的订烧瓷。前者为瑞典皇家、贵族或其他重要人物订制,将家族徽章或者字母纹饰描绘在器型上。后者为瑞典人将样板交给广州工匠制作。二者既有分开,又紧密结合。如清青花仙鹤纹徽章花口盘,盘内描绘格里尔家族徽章:口衔蚂蚱的鹤纹,立于底座石块上。格里尔家族在瑞典东印度公司起了重要作用。在第一个和第二个特许时期中(1731一1766年)亚伯拉罕格里尔和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克劳斯格里尔都是公司董事。后者是斯德哥尔摩一家造船厂的重要拥有者,瑞典东印度公司的许多船只都在那里建造。这件瓷器的造型仿自欧洲银器,盘的厚重体型似同时期的费恩斯瓷。又如清描金徽章盘,盘心描绘的是瑞典贵族吉利伯格家族徽章。费里德里克・吉利伯格是瑞典国家采矿业主席,也是瑞典东印度公司第二个特许期(1746―1776)中主要的订 货者。而清粉彩鱼形汤盘,则是瑞典东印度公司董事尼克垃斯・萨哈葛瑞(1701-1776年)订制,汤盘呈鱼形,背部和两侧用黑彩,腹部与嘴部色彩较淡,鳍部则是明亮的矾红彩,釉色透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风格的设计也越来越普遍,一些要人往往乐意将自己的签名描绘在独特的瓷器上。如清代青花肉盘,在盘沿处饰墨彩单词“Gu11bringa”,即瑞典人克拉森宅邸的名字。克拉森在1782年到1794年间担任过四艘往来广州商船的船长。又如清代啤酒(苹果)酒杯,中腹部饰墨彩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的签名“Gustaf”及金红色的皇冠。此杯为纪念1792年逝世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而订制的。

这次展览还展出许多仿制欧洲金银器和瓷器器型的瓷器,如清粉彩贴花怀表架的器身呈波瓣式圆筒状,下设外撇圆座。拱形盖上饰有花篮状纽,篮内满载鲜花。器身前面设一半球形凹槽,盖被拿起时,可将怀表放置在槽内。器身及盖皆饰以贴花纹样。这种怀表架源自德国迈森窑的设计,具有鲜朗的欧洲风格。又如清青花山水纹茶壶,直流,平盖,荔枝纽,扭股式把手,壶身绘青花欧式建筑和山水柳树风景,仿英国“新厅”瓷器厂的风格,壶嘴造型便于添加金属附件。这类瓷器造型独特,装饰纹饰精美,既有我国传统工艺特色,又体现了精致典雅的欧洲装饰风格。

我国瓷器通过广州口岸源源不断地流向瑞典国,对瑞典人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瑞典人不仅通过外销画认识和了解广州和中国风土人情,也通过外销瓷领略广州和中国风情,瓷器上绘制的中国庭院、花鸟、仕女、朝廷官员以及市井风情等精致纹饰图案,流露出浓厚的中国风情。

哥德堡号的前世与今生

2006年7月18日,瑞典人历经10年、耗资3000万美元重建的哥德堡号终于驶达广州,12时整,瑞典国王古期塔夫十六世和王后西尔维亚首先从哥德堡号上了走下为。

时光回溯200多年以前。1745年9月12日,满载着中国商品的哥德堡号,在几乎到达故乡岸边的最后一刻,触礁沉没。东方的繁华、满船的珍宝、水手的传说,一切都随着庞大的哥德堡号深埋海底,留给世人无限的谜团。

1621年6月,刚刚从丹麦手中夺走了西海岸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右手一指,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西部的哥德河畔,哥德堡市被恩准建立。哥德堡市是在西方大航海时代背景下诞生并且繁荣起来的。瑞典的船队可以从哥德堡起航,直驶大西洋,抵达世界各地。

在当时的欧洲,中国正成为时尚和财富的代名词。人们对任何来自东方大陆的物品都趋之若鹜,惟恐落在时尚潮流后面。上等的宴席一定要用中国进口的瓷器才够商雅,豪门名士家中一定要有中国式的摆设家具,包括园艺的风格都受到来自中国的影响。

瑞典东印度公司从1733年到1806年的75年间,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间,共派出37艘商船,完成了从瑞典哥德堡到中国广东的132次远洋航行,从“中国热”中攫取了大量财富。但是它与许多其他“东印度”公司的不同在于,瑞典东印度公司从来没有向中国贩运过鸦片。

要实现去中国淘金的梦想,就必须拥有最坚固、最庞大、航速最快的船只。当时的瑞典在商船建造水平上堪称世界一流,无人可及,充满传奇色彩的哥德堡号就是其中的翘楚。

1738年,哥德堡号正式下水。船体长40.9米,包括牙樯在内的总长度是58.5米。水面高度47米,18面船帆共计1900平方米,可以载运400吨货物,堪称18世纪的超级货船。虽然在瑞典东印度公司的船队中,它不是第一艘,也不是最后一艘,但这个登峰造极之作却是瑞典东印度公司的骄傲。

1739年,哥德堡号就开始了它的处女航――驶向遥远的中国。

第一批从中国返回的商船货物,拍卖之后的收入高达90万克朗,而上交国家的关税只有区区2000克朗,海关税率只有2.2‰,难怪和.中国做生意是一项需要国王特别批准的垄断性权力,它简直就是摇钱树!据称,瑞典东印度公司一条商船赚取的利润相当于当时瑞典全国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1743年,哥德堡号开始了它的第三次远航。经过数月的征途,哥德堡号终于到达广州。3个月后,哥德堡号的船舱渐渐地装满了。1744年的冬天,哥德堡号从广州出发,开始返回它的家乡――瑞典哥德堡港。谁也没有想到,这竟然灰飞烟灭它的死亡之旅。

哥德堡号在距离终点一步之遥的地方沉没,沉没的原因至今是个谜。

1745年9月12日这天,人们一大早就等候在海岸边上,远远地遥盼着哥德堡号的身影。然而,不可思议的一幕在人们眼前出现了。在港口的入口处;哥德堡号莫名其妙地偏离了航线,驶进了著名的汉尼巴丹礁石区。刹那间,海水涌入船舱,哥德堡号慢慢在倾斜中下沉。附近的船只迅速赶来救援,但是一切已经无法挽回。在无数人惊恐的目光下,它像后来的泰坦尼克号一样,带着庞大的身躯和满载的中国财富沉向海底。

瑞典东印度公司立即抢救和打捞了船上的货物。哥德堡号的货物中,虽然只有四分之一被抢救了出来,但所卖得的价钱,已经使瑞典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赚到了利润,连船的本钱也捞了回来。

船上的上万斤中国茶叶,就此留在了海底。后人就此写道:汉尼巴丹海域,从此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只茶碗!

有关哥德堡号为何神秘触礁成了当时、也是直到如今依然使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一种说法是船员自沉。也就是说,船尚在半途,船员已经把船上的货物卖给了两个买主,为了避免丑行败露和逃避法律责任,只好自沉于港口。另一种推测是公司面临倒闭和破产,为了求得破产保护,只好上演了一幕“苦肉计”。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有人情味的解释,那就是:因为庆祝艰苦航行的结束,全船上下喝醉了酒,无法正确控制大船的航线,最终导致触礁沉没。

1906至1907年间,两位海洋探险家杰姆士・凯勒和卡尔,里昂,再次对哥德堡号进行。

发展中的中瑞陶瓷贸(1806年以后)

1813年,瑞典东印度公司解散,随之,瑞典从中国进口瓷器的数理大大地减少。中瑞陶瓷贸易的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即瑞典对华贸易从特许公司的垄断式经营贸易转变为私商的自由经营贸易。据马士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记载,1815年还有3艘瑞典船来广州贸易,之后瑞典停止了贸易。值得一提的是,从1816年到1847年,瑞典几乎没有再来广州和中国做过贸易,直到1847年3月20日,瑞典国王全权代表与清朝两广总督膏英在广州签署了清朝皇帝与瑞典、挪威国王的通商条约,瑞典进入条约贸易时期,商务交往又正式恢复。

在中瑞陶瓷贸易过程中,在广州进行再次低温烧制的广彩瓷深受瑞典人的喜爱。他们到广州订制了大量成套的广彩瓷。广彩瓷的瓷胎一般产自景德镇,运到广州后,在广州河南工厂里完成彩绘和彩烧。民国时期刘子芬撰《竹园陶说》中载:“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器,运至粤垣,另雇工匠仿造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现海珠区),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盖其器购自景德镇,彩绘则粤之河南厂所加者也,故有‘河南彩’、‘广彩’等名称,此种瓷品始于乾隆,盛于嘉、道,今日粤中出售之饶瓷尚有于粤垣加彩者。”美国旅行者威廉・希基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参观广州珠江南岸之河南的瓷器加工工厂后,曾描绘说:“在一间长廊里,约200名工人正忙着往瓷器上描绘图案,并敷以各种色彩,有老年人,也有六七岁的童工。”当时这种工场竟有100多个,充分说明外销瓷数量之大。我们看到,同种纹饰同时出现在不同形状的广彩瓷器上,因而表明广彩瓷器的生产与我们先前所知的贸易画一样,是按流水线形式生产的。我们还发现,20世纪在广州还有一家深受瑞典人喜爱的广彩瓷器店,它是位于广州Pak Nal Kal街的宝兴店。曾组织过1905―1907年“哥德堡号”沉船瓷器打捞工作的瑞典人詹姆斯・凯勒(James Kieller Jun Esp.)先生20世纪初到访中国时,从广州订制了大量有宣统款的广彩瓷器。从保存至今的宝兴店发给詹姆斯・凯勒先生的瓷器发货单及宝兴店写给他的书信,我们可以看到,詹姆斯・凯勒先生订制的瓷器主要是生活用瓷,同时,还看到,这些瓷器运往瑞典还向杨子燕梳公司交纳了保险金,以防运输途中丢失或破损,可以领回补偿。了打捞,共有3000件完整无损的中国瓷器重见天日,收获不菲。但是自此以后,哥德堡号似乎就被人们遗忘了。

1 984年,一次民间考古活动发现了沉睡海底的哥德堡号残骸,这艘古沉船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引起哥德堡人浓厚的兴趣。

1 986年开始,考古发掘工作全面展开。发掘工作持续了近6年,打捞上来500多件完整的瓷器和8吨重的瓷器碎片,这些瓷器大部分具有中国传统的图案花纹,少量绘有欧洲特色图案,显然是当年哥德堡号为特定客户专门订购的“订烧瓷”。

更加让人们吃惊的是,打捞上来的部分茶叶色味尚存,至今仍可放心饮用。哥德堡人将一小包茶叶送回了它的故乡广州,供广州博物馆公开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