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校园室外公共空间设计与行为解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校园室外公共空间设计与行为解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对部分高校大学校园环境使用主体的行为方式及心理需求进行分析,探讨了在大学校园户外公共空间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对普通高校校园户外公共空间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 公共空间 行为主体

中图分类号:TU2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高校室外公共空间研究背景

高校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大学校园环境品质的地位非常重要。空间与人是相互作用的,空间通过对人的引导与限制能够形成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习惯,因此校园室外公共空间规划应当能起到引导大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随着近年来普通高校生源压力日渐显现“大学城”等扩张式的建设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需要,如何在现有校园内充分挖掘空间利用的潜力,提高户外空间的环境品质,满足学生新的需要逐渐成为必然。

教育理念的转变,使得教育场所由室内拓展到室外,室外教育与室内教育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在室外各种交流显得自由,随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实际上既是一种信息交换与传播过程,也是交往双方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正是通过这种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展示自我、学会分享、学会互助,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不仅对他们的求知解惑有重要的帮助,而且也是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手段。因此,对校园规划和建设而言,在大学教育迅速发展,建筑设计由对功能的关注向对人的关注的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对校园室外公共空间从行为这一角度来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室外公共空间设计现状分析

1.室外公共空间

高校室外公共空间是指高校校园内服务于生活、学习、交往、休息、步行穿越等功能的各类软质和硬质景观,主要为向全校师生开放的运动场地、大型娱乐场地和校园公共广场等。

(1)运动场地

运动场地是每个学生都会使用到的场地,按照规定,学生的文体生活区用地在校园中的用地比例应达到12%~15%。但是根据调查,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存在运动场地面积严重缺乏,类型单一等等问题,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活动的需要。

(2)公共广场

校园内的公共空间包括校内的各开放的公共广场。广场提供了整合校园文化与校园空间结构的机会。可能的情况下,还应布置纪念性的植物造景和其他识别性强的空间造型。中心广场在一些建筑的构造上,要尽量符合高校老师学生的需要,味他们创造休憩、交往交流的条件。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中心广场设计的不够人性化,比如中心的喷泉过大,让身处其中的人们产生狭窄、压抑等不自在的感觉。

2.半公共空间

半公共空间主要是使用群体特定的建筑前的活动空间,为人们提供学习、交谈、休憩等活动的场地。

(1)建筑的前廊与前院

对许多大学校园的观察表明,学生们最经常使用的入口往往就是他们所认为的前门或主入口。“建筑只是舞台背景……它们为在这些建筑物之内或之间的空隙中发生的事件提供发生的场所”。因此,在这个入口处,应该创造一个过渡性的前廊空间,用于等待、约会、随便聊天等活动。这个前廊空间构成了由公共社区生活向较小社会群体的生活在空间上和心理上的重要过渡。

当一个建筑的前廊和门前通道为硬质铺地时,其前院通常作为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过渡带或缓冲带,如各院系大楼前的广场就是从室内空间到校园公共空间的一个过渡。

但是,大多数高校的学院建筑因为缺乏前廊与前院的设计,使得学院建筑前的半公共空间缺乏吸引人流停驻的因素,主要交通流较为混乱,多半变成停放机动车与自行车的场地。

(2)学习、休憩场地

校园内的小游园、趣味园及小广场一般不大,但同样是活跃校园气氛的要素。如路边上布置的石桌石凳提供的也是一种半公共空间,这类半公共空间在大多数高校校园的使用频率较高,也较受学生欢迎。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校园的公共绿地区域(以及建筑周围的绿地)很适于进行在室内容易干扰到别人的讨论或者随意的课间学习。

3.半私密空间与私密空间

半私密空间是一种可提供给1~2人交流、交往、学习的空间,此空间应能提供较为宁静安全的氛围。

在校园中应有各种类型的自然空间,在这些自然空间的设计中,应保留部分或全部种植边界, 从而使休息者都能找到空间边界坐下来,因为校园公共空间和所有的公共空间一样,人们喜欢坐在空间边缘,而且靠着什么东西而坐。座位的设计既应有供一个人使用的比较私密的座位,也应有可供3~4个人的小团体聚会交谈的座位。长凳应避免太长,因为太长会使单个使用者感到不适,还会限制两个人以上的私人谈话。

半私密空间与私密空间一般需要有一定的设计与一定配套设施,如树林里设置了石桌石凳以后可成为学生户外学习不受干扰的场所,大多数高校校园内可布置为半私密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场所一般都不少,如果充分利用,可以满足师生们学习、休憩、交流交往的需要,但是因为缺乏对配套公共设施的考虑,这两类空间显得不足。

三.高校公共空间规划建议

通过对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分析研究我们认识到:空间、环境影响着人的活动,能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反过来人的活动又能造就空间。正所谓“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空间、环境的设计质量不仅取决于其形式,更取决于它们的使用者,所以设计者应当充分重视环境的本质并深刻理解使用者对环境的需要。

1.公众参与原则

校园规划是校园建设良好发展的保障,对已建成的校园进行改建或增建规划时,建议“自上而下”的设计和“自下而上”的设计相结合,进行一些现状使的调查研究,收集学生和教工及其他校园使用者对校园户外空间的要求并分析案例,这些工作将有助于校园建设的总体布局、特殊空间保护和户外空间细部设计。“自上而下”的设计和“自下而上”的设计都隐含着按照某种设计价值取向的视觉特征和物质印痕,不再仅限于空间美学和视觉艺术效果,而是注入了人—社会—环境为核心的复合评价标准。

2.统筹规划原则

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室外空间应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统筹考虑,而不应简单地视为校园建筑布置后的剩余部分,在校园主场地规划完成后,简单地种些花草树木,根本不考虑空间的用途。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更应侧重于建筑群体空间格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建筑小品的空间布置和设计。

3.合理分区原则

高校应设置有利于交往、有活力的交往空间。根据校园中人群的性质及公共空间的功能要求,设置有利于公共接触和社会交往的外部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它应该是安全、方便且易于到达,这就需要校园规划分区合理,道路便捷,同时周边建筑及道路应对公共空间环境提供相应的支持;其次要具有合适的尺度;并且开敞与封闭相结合,有一定的向心倾向,便于使用者参与其中的活动,从而形成生机蓬勃和舒适宜人的校园环境。

完善配套原则

在对高校的室外活动空间进行规划设计时,还应考虑这些空间场所配套设施的完整性,如夜间照明设计,提高其夜间安全性,这也是从建立整个校园安全、安静的环境考虑。针对运动场地不足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的闲置用地或者改造部分绿化景观用地用作运动场地,在新建、扩建时应该考虑尽量多设置运动场地以满足高校师生现今与将来发展的需要。四.结语

一个成功的设计必须关心社会需求,良好的环境不只是重视形象上的“包装”,或是只在表面形式上做文章,人的行为因素和行为特征更应当引起设计者的重视。 从人的行为和需要出发,设置实用、高效的校园公共空间才是根本。由于校园空间体现校园精神,同时肩负着培养、塑造学生品格的重任,因此这里所指的“实用”绝不仅仅限于使用功能方面,而应进一步扩展至精神领域。综上所述,校园空间的形态应符合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也有必要进行设计前的调研和使用后的评估,从而使校园空间合情合理,并且具备相当的实用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严乐,高宏. 校园公共空间模型[J]. 山西建筑. 2011(32)

[2] 孙迟, 叶蒙. 中国传统色彩在环境空间设计中的应用[A].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 2010

[3] 王小红. 校园规划和学校建筑认识[A]. 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 2008

[4] 余菲菲,李桂媛. 传统园林造景与现代大学校园 [A].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11

[5]郑堡元,秦华.大学校园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与探讨——以西南大学共青团花园为例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 , [J] , 2009年01期

[6] 侯悦民. 校园公共空间是隐性学习空间[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