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太极拳模因是集拳术器械模因、太极文化模因、中医模因等于一体的模因综合体,太极拳的跨文化传播是太极拳模因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经历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的过程。太极拳模因的综合性决定了太极拳模因宿主协同助力其跨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太极拳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调试和演变是太极拳模因适应和变异作用的结果,也是太极拳的发展在异域文化中的延续和延伸。

【关键词】太极拳模因;跨文化传播;适应;变异

太极拳,这一发源于中国的古老的民间武术,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健康的养生理念和神奇的防身健体效果,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时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不仅深受世界民众的喜爱,更是成为中国与世界文化沟通的重要桥梁。目前,太极拳已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全世界练习太极拳的人数超过3亿,如此规模的传播态势和传播受众,太极拳的魅力和影响力不言而喻,太极拳已然成为中华文化海外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和使者。本文拟从近年来兴起的文化进化理论———模因论出发,解析影响太极拳传播和演变的主要因素,进而讨论跨文化传播中太极拳模因宿主的变迁与协同,太极拳模因的适应与接受,太极拳模因的调试与变异,希望对太极拳跨文化传播路径的探索有所裨益。

一、模因论

模因论是近些年兴起于西方的一种文化进化理论,它的核心概念是模因。模因被定义为“能够通过模仿而被复制的信息单位”。[1]Dawkins举例说,模因可以是一些音乐曲调、想法思潮、流行用语、时尚服饰、陶瓷制作或搭屋建房等。[2]Dawkins用生物学的演化规则来类比文化传播和传承的过程,他认为模因的演化包括选择、复制和变异这三个基本过程;模因和基因一样都是复制因子,都可以自我复制,其区别在于前者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后者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过基因靠遗传传递,模因靠模仿传播。另外,虽然模因和基因都具备长寿性、多产性等特点,但是二者在复制的忠实性上则有差异,[3]这是模因和基因最显著的区别。基因以遗传为主,它的复制过程像是拍照,[4]其变异是有限的,因此其传递明显表现出复制的忠实性;相反,模因复制是信息表征内容的一个组合过程,类似于构建拼图游戏。[5]再者,模因通过模仿来传播,从一个宿主到另一个宿主,往往也会因宿主的主观意图或生存环境而出现变异;或者说,模因借助宿主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为模因添加了某些改良或创造因素,形成了模因的变异。[6]所以,除了模因复制本身的特性所致,宿主这一媒介的存在是模因变异的另一个促成因素。

二、模因与太极拳的传播

(一)太极拳模因宿主———太极拳传播的主体

宿主,又称寄主,是一个生物学术语。模因能够像基因那样得到继承和传播,在人与人之间传染,由于散播模因的人继续携带模因,这种传染就被理解为复制,即在另一个人的记忆中产生模因的复制条件,使这个人成为模因宿主。[7]太极拳模因宿主即为太极拳的传播者,是太极拳传播的主体和媒介,他们不但负责直接传播太极拳,而且宿主的主观能动性和太极拳的变迁会形成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陈氏太极拳发展至十四世陈长兴这一时期,在传播人群和地域上先后实现了突破,是太极拳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陈长兴在河北永年的陈德瑚家设武学时曾一改不传外人的规矩,教对太极拳有执着追求的弟子杨露禅,杨露禅学成之后回到家乡河北永年县,后入京城授拳,成为把陈氏太极拳传入北京城的第一人。杨露禅又在陈长兴太极拳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删去了陈式太极拳中的一些激烈动作,经杨氏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得以定型,成为今天的杨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后又派生出吴氏太极拳。无独有偶,在太极拳发展史上有过杰出贡献的还有陈氏十五世陈清平。他因深知赵堡太极拳限于一隅的状况严重地束缚了赵堡太极拳的发展与创新,于是打破门规广授门徒,其中包括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陈辛庄村人李景延、南张羌村人李作智和河北永年人武禹襄等,他们四人后来创编了和式太极拳、忽雷架、腾挪架和武式太极拳。陈清平也由此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培育出四位太极拳流派创始人的第一人。陈长兴是把陈氏太极拳向外传播的第一人,他打破了陈氏太极拳以往纯粹的家族式传承,使得太极拳的传播不再局限于温县及周边一带,得以开始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流传,也促成了太极拳的传播地域从陈家沟到城市的变迁。陈长兴和陈清平敢于主动打破“陈家沟不传外姓”“赵堡拳不出镇”的门规,他们在传承祖传拳术的同时大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成太极拳传播范围的突破和后世太极拳流派的诞生。作为有代表意义的太极拳模因宿主,他们自身具有的胸怀和胆识等主观因素曾为太极拳模因的传播起到过决定性的作用。太极拳的传播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作为传播主体的模因宿主不但可以决定模因传播的对象,甚至还可以将个人的主观意愿附加于模因之中,因此太极拳模因复制的忠实性是有限的,这也是促成太极拳演变发生的原因之一。简而言之,模因宿主在太极拳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另外,由于太极拳模因是融合了多重模因的模因综合体,对于个体模因宿主来说,完整系统地复制太极拳模因并非易事,他们在内化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所倚重而非全盘吸纳,这就使得太极拳模因的传播很难完好地保证其系统性。再者,作为传递太极拳模因的宿主一方,其具备的技能水平和基本素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太极拳的传递。因此,太极拳模因的综合性和模因宿主的局限性决定了太极拳的传播是一个复杂和艰巨的过程。

(二)太极拳模因的适应和变异———太极拳演变的根源

模因能否适应所处的环境是模因能否成功复制和传播的直接决定因素。自陈氏九世陈王廷创拳开始,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历经300多年传承至今,正是太极拳模因具有的良好适应性使然。纵观整个过程,与太极拳模因的适应性相伴而生的是太极拳模因的变异性,体现在太极拳的技术形态、传播方式和性质功能等方面。太极拳自诞生至今,由发祥地到繁华都市,从国内到海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形成了百家争鸣、争奇斗艳的发展局面。从陈王廷创编的最初七套拳路到后来陆续出现了陈氏太极拳新架,赵堡架、杨氏、武氏、吴氏和孙氏等不同流派的太极拳,太极拳模因在技术形态层面呈现出显著的变化。即使是陈氏太极拳,由于先后历经大量的创新和改编,不同的门派在架式风格和特点上也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太极拳模因,因其广泛的适应性在技术形态上不断发生着变异。与此同时,太极拳模因的传播方式也已经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由最初单一的面对面师徒传授到如今的书刊、音像、表演、互联网等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这些新兴的传播方式因其方便、快捷等优势成为太极拳为受众所了解的可选渠道。尽管面对面的传授和学习依然是习练太极拳的主要途径,但是其他方式也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路径选择。太极拳传播方式的立体化和多元化是太极拳模因在传播过程中不断顺应时代需要和科技发展的结果。作为一种盛行于民间的拳术,太极拳在创立初期仍属于技击防卫之术,是适应防卫之需而产生的,此时的太极拳和其他武术拳种并无明显区别。早期的太极拳经典著作都着重讨论的是技击要领,而没有系统涉及其健身养生之功能,只有《十三势歌》中略有提及,此外再无其他。[8]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太极拳因结合太极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而创立,自然具有保健养生的属性和功能,但是,在太极拳发展的初期,技击防卫功能仍然是其本质属性所规定的主导功能。[9]伴随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太极拳的技击需求逐渐减少,而健身养生需求迅速增多,这才促使太极拳向保健养生功能转向和转化。杨露禅在北京传习拳艺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逐渐改变了拳套动作,遂成杨氏太极拳。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太极拳已经从价值单一的拳术演化和分化成价值不同的几类武术,包括攻防技击类、艺术展现类和健身养生类。[10]纵然专家学者对太极拳的分化褒贬不一,但这一现象和事实恰恰体现了太极拳发展至今依然保持着广泛和良好的适应性,能够跟随时代的脚步适应各类人群的需求。太极拳模因的适应性和变异性也正是太极拳演变的根源之所在。

三、模因与太极拳的跨文化传播

(一)跨文化传播中太极拳模因宿主的变迁与协同

近二三十年间,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主体经历了以官方传播为主—民间传播为主—官方与民间传播并存的变迁。改革开放初期,太极拳的对外交流活动大多都由官方促成和组织,虽然太极拳的跨文化传播归根结底是由作为个体的太极拳模因宿主来进行,但是官方的主导作用是这一阶段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鲜明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和群众性民间活动逐渐增多,跨文化传播中太极拳的传播主体呈现出浓重的民间色彩,随之而来的还有太极拳传播途径的商业化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中国梦”的提出,太极拳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符号备受瞩目,在很多重大场合成为频频出现的元素,成为承载中国文化的使者。官方传播与民间传播,成为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双重力量。同为太极拳模因宿主,官方传播者和民间传播者各自发挥其优势,共同助力太极拳的跨文化传播。这不但使太极拳在跨文化传播中受众范围得以扩大,而且使太极拳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得以增强。与此同时,太极拳广泛的跨文化传播也引发了与传播者息息相关的诸多问题,比如传播者水平肤浅、多而不和,传播内容的形式化和表象化,传播效果广而不深,流于技术表象,等等。[11]一方面,这些问题的出现固然与身为传播主体的太极拳模因宿主有关;另一方面,这也是太极拳模因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所造就的不可避免的问题。暂且不讨论民间传播主体的太极拳模因宿主受商业利益驱动而急功近利这一因素,单单就模因宿主个体而言,其个人的素养和力量很难完整地掌握太极拳模因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和信息,自然也很难完备地传授、传递和传播太极拳模因。另外,纵然太极拳模因宿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如何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合适地表达和传播也非简单之事,这显然不是依靠几个人、几个群体、几个组织的力量可以达成的。太极拳模因的固有特性决定了要想把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做好,需要把太极拳的跨文化传播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就传播者来说,同为太极拳模因宿主的官方传播主体和民间传播主体不妨尝试构建协同传播机制,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探索有效的、通畅的表达方式,协调太极拳模因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利用广为受众接受的多元化传播渠道和途径,打造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的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局面。力求在跨文化传播中还原太极拳应有的本真面貌,方可为太极拳在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的浪潮中赢得属于它的位置。

(二)跨文化传播中太极拳模因的适应与接受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是跨文化传播中无法忽略、难以逾越的障碍,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承载着鲜明而丰厚的中国文化内涵的符号,太极拳在海外仍能拥有人数不菲的受众,得到世界民众的普遍认可,成为习练人数极多的一种世界性的运动形式,这便是太极拳模因在西方文化中同样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体现。模因因其适应性而得以生存、复制和传播。太极拳模因同样也不例外,当它从一种生存环境转换到另一种生存环境时,模因自私的特性不得不促使它努力地适应新环境以求生存,进而被新环境中的新宿主所接受。太极拳模因自觉地适应所处的环境是太极拳随地域变迁依然蓬勃发展的强大内因。现阶段,太极拳在海外因其养生健身功能广受欢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宿主,在很多国家成为公认的强身健体运动项目。随着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逐步扩大,太极拳的养生健身功能在西方国家被深入挖掘和佐证,有关太极拳健身养生的实证研究正有条不紊地开展和进行。比如,美国对太极拳的研究,用高度量化的实验数据来研究太极拳的哪些动作可以锻炼身体的哪个部位和哪种机能,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编排太极拳套路。[12]诸如此类的太极拳在异国他乡的异化之举貌似偏离了正统,与正统太极拳原本的风貌正渐行渐远,类似的情况也因此饱受争议。其实,从模因的适应性这一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太极拳模因置身于西方文化中表现出的自觉适应性作用的产物,是太极拳模因在西方文化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的必需和必然。太极拳以其强身健体功能吸引了海外受众,也表明了虽然东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身处不同文化的人们仍会有相似或相同的需求,这正是跨文化传播得以进行的基础和突破口。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又因过分强调和凸显其健身养生的价值和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西方国家受众对太极拳的认知难免偏颇,太极拳的习练人群中老年人占绝大多数,这也表明目前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中还有很多有待思考和实践的事情,如何发掘太极拳本身的多元价值和功能,在西方文化环境中吸引不同年龄层面的人群关注、走近和接受太极拳。因此,不妨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和爱好,有针对性地呈现太极拳的不同侧面,提供相应的传播内容,让更多的受众群体有机会选择、接触和认知太极拳,才有可能使他们变成太极拳模因的新宿主,进而扩大太极拳的传播主体。这不但可以丰富和改善可能的太极拳模因新宿主对太极拳的认识,在跨文化传播中促成太极拳的新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太极拳模因的适应性,使太极拳模因能够在另一文化环境中普遍扎根和传播,真正成为让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共享的智慧结晶。

(三)跨文化传播中太极拳模因的调试与变异

根据Heylighen的观点,模因的传播需要经历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这四个阶段。在同化阶段,模因需要被新宿主接触、感染、理解和接受。[13]太极拳模因的适应性使太极拳在异域文化中能够赢得新宿主的关注和接触,这是太极拳模因得以迅速传播的直接原因。同时,为了方便让新宿主理解和接受,太极拳模因必然出现相应的调试和变异。太极拳的特性决定了它不是一朝一夕即可掌握的,即便对中国受众而言,单单就其套路动作,暂且不论复杂的太极拳模因包含的众多要素和丰富内涵,不经过系统化的长期训练很难入门,更遑论学成了。在这一既定客观事实面前,倘若不考虑太极拳模因新宿主,即异域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接受心理,一味只顾及和强调所谓的正宗和原汁原味,这便不是尊重文化传播规律的做法,传播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太极拳在美国传播,其不同风格和长的套路反而不利于其传播,太极拳的标准化和简化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14]太极拳模因在中国传承和传播的几百年间,因地域和宿主变迁被创新和改编的情况数不胜数,那么,在异域文化中传播也无法例外,跨文化传播中太极拳模因的调试和变异无非是太极拳的发展在异域文化中的延续和延伸。允许和鼓励太极拳在跨文化传播中考虑新宿主的接受需要和接受能力是必要的,我们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现象。但是,目前太极拳的跨文化传播也出现了走向另一极端的不良倾向,出现了门派五花八门,传播内容多种多样的局面,这显然是为迎合新宿主的需要进行无限度的改造形成的结果。跨文化传播中的太极拳应该在遵守和保留太极拳本质和内核的前提下进行调试和创新,赋予它符合时代需求和受众需求的功能和价值,这需要在一个基本规范的指导下进行。要力求避免太极拳模因新宿主无从应对的不良局面,逐步改善传播效果与传播初衷相差甚远的不良状况。因此,如何合理建构相应的基本规范也是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中亟待探究的问题之一。

四、结语

如今,太极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太极拳和太极文化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活跃在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浪潮中,这些都得益于近些年来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有条不紊的开展。本文在模因论的框架下,着重探讨了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中的一些要素,提出把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打造成一个系统工程,构建太极拳的协同传播机制,以促成其立体化传播局面,建立太极拳技术形态规范以引导太极拳规范化创新和发展等问题。当然,至于如何构建、如何建立仍需进一步细致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总之,在跨文化语境下如何有效地传播太极拳,一方面离不开对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等方面的宏观研究和把握,对传播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微观考察和探索;另一方面也需要围绕如何合理看待当前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中的现象和趋势,如何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个层面进行。唯有两个方面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改善和提升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作者:黄婉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