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普高地理课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点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地理观点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要使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形成“人地平等”意识,形成“人口道德”意识,形成“环境道德”意识,形成“资源意识”意识。
关键词:地理观点 形成意识
地理观点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或走向成熟的关键性阶段,也正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键时期,因此基础地理教育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应突出地理观点的培养。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人地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经过教学论的加工,融入到基础地理教育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基础地理教育,使学生获得与人地关系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重视人地协调观点的教育,已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地理理念。在基础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观点的教育,就是在地理课程实施中贯穿“人文精神”,这对人的全面发展是重要的,就是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地理观点教育可以归结为人地协调观点教育和空间观点教育两种。我现就人地协调观点教育谈谈看法。
第一,使学生树立“全球意识”。要使学生意识到,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似乎正日益缩小,地球上的许多看来是局部的问题,却都互相联系,都会带来全球性的影响。例如,工业社会产生的环境问题已不再局限于某个国家和地区,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日益严重的"越境污染"问题,就是因为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借助自然或人为的力量从源地向其他国家扩散和转移,对此每个公民都应了解和承担他们从本区到全球规模行动的责任。要使学生懂得,即便是宇航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新世纪,人类仍然要在地球上生存,即人类仍然“只有一个地球”。
第二,使学生形成“人地平等”的意识。人属于自然界的一分子,自然界创造了人,并影响着人,自然环境是否适宜,是人类祖先得以生存的决定性因素。当人类从自然中相对独立出来之后,人类活动开始干预自然,使地球的演化不再仅仅是自然过程。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懂得,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不损害自然必需的进程;人类不能屈从于自然,做自然的奴隶;同时人类也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无休止地掠夺和破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重要行为准则。人类不仅要改造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还要保护自然,才能维持和发展人类创造的文明。
第三,使学生形成“人口道德”意识。人口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核心。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持续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各种资源和环境问题。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意识到人口激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知道与承担个人应担负的责任。
第四,使学生形成“环境道德”意识。人类同其他生物一样,一方面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和生存空间,并改变环境供给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人类生存和消费活动排泄的废弃物要由环境来容纳和消除。如果人类索取资源的强度过大,排放的废弃物过多,便会超过环境的承载力,从而产生环境问题,最终危及人类的生存。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任何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的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应使学生懂得,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环境对人类有巨大的反作用,破坏环境既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最终危害人类的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是人类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五,使学生形成“资源道德”意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自然资源承受的压力巨大。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懂得,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保障。在任意一个给定的空间、给定的时间、给定的地域和给定的周期内,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应当对非可再生资源注意节约和开展综合利用,寻求可替代性资源,禁止开采和利用中的过度浪费;对可再生资源来说,应促进不断更新生长和循环再生,加强保护,这是当代公民对后代幸福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必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反抗,并威胁人类的持续生存。每个公民都应担负着阻止滥采滥用、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错误行为的道德责任。
(作者单位:广东湛江市徐闻县二中 5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