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东西方的差异看中国景观与园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东西方的差异看中国景观与园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试图从东西方的美学角度来解读园林和景观的形成。东西方差异的本质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自然观和哲学观上,反应在如绘画、园林、文学等方面。本文试图从尺度、虚实和视点三个美学观念的差异来解析东西方差异的具体表现方式。

关键词:园林;景观;自然观;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一、哲学观——和谐 VS 对立

中国人崇尚“二元和谐”的哲学观念,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认为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辩证统一的。阴阳以“道”或“一”为基础,进而发展出阴阳的对立,最终形成阴阳的二元和谐。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都是“反向”和“反复”的,通常被视为柔弱的东西也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即所谓的“以柔克刚”。例如,“柔、弱、卑、贱、雌”与“刚、强、高、贵、雄”相对,这种所谓的正与反并不是绝对的好与坏,而是相互作用、反复循环,成为一种辩证的对立。表现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山水”是最重要的景观要素,“山水”对应“阴阳”,然而山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配合:水因山而成流,山因水而勃发,相互配合而成景,正是中国传统景观园林的精髓所在。

西方的哲学观恰恰相反,崇尚极端的对立与个性的区别,形成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善与恶,美与丑,苦与乐,都是对于事物属性极致的表述与评价。人们将上帝视为一切事物的决定的准则,而将恶魔视为需要努力去驱除的对象;天堂视为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地狱视为折磨与苦难的代表,惩罚的世界。

二、自然观——庭园 VS 废墟

自然观包含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也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基础。对于中国人来说,崇尚自身与自然和谐统一,向往“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庭园文化中,存在着自然、人与人工物三者的相互关系:自然先于一切而存在,人的出现造成了自然的改变,形成辩证统一的庭园系统。中国庭园表达了隐士、文人儒商对于理想生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如苏州网师园又名“渔隐”,即“渔父钓叟之园”,表达了退隐之意;再如,安徽黟县宏村承志堂为盐商所建,木雕精湛,气势恢宏,为的是彰显自己的身份和财力。总之,中国庭园文化以人为基础,园的气质随主人的心性和社会地位不同而有所差异,造园的目的依旧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西方以人工方式介入自然,将自然视为征服对象。相对于中国人的“庭园文化”,西方人崇尚的是一种“废墟文化”,废墟成为了人们眼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达方式。如英国索尔兹伯里以北的巨石阵遗迹,承载了历史和过去,作为自然和人工物的完美结合。西方的“废墟文化”,其主体并不是居于其中的人,而是废墟所承载的历史与过去。

三、尺度——相对 VS 绝对

在表达方式上,东方相对含蓄与间接,西方则更加直接。在中国的园林、绘画甚至诗文中,都有关于事物尺度的描述,这些表达以一种对比的方式出现,用“相对尺度”来表现大和小。如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一书中提到:“小园主静,大园主动”,意为当园林较小时,应该让游者更多驻足,以静态的方式观赏园中景色,这样不会觉得园过小而觉得乏味;反之,当园林用地很大时,应以动线游览为主,让游者在行动中逐渐走完全园,这样就不会觉得园太大而感觉枯燥和乏味。植物的配置也能体现中国人“相对尺度”的概念,“小园树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园树宜适当补常绿,则旷处有物”传达了不同尺度园林中植物种类的选择。小园中需要多种落叶树,并且间隔稀疏,这样尽量减少对游者视线的遮挡,让小园感觉比实际要大;而大园则需要多种常绿树,减少视线贯穿,使人们不会觉得大园太过空旷。“大园景可泄,小园景宜引”是园林中对于景观引导和利用的经验,如在苏州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

对于西方而言,尺度的表达基于一种 “绝对尺度”。人们追求园林景观的雄伟端庄,运用大尺度的几何平面,强调中轴对称的布局,表达一种超越自然的自信,以及一种对于极致的渴望,如法国凡尔赛宫。植物配置则多选择常绿树种,多用花卉,以形成几何图案明确的花坛。

四、虚实——隐喻 VS 写实

东方对于事情的描绘和表现都带着间接含蓄的态度,以暗示和象征的方式来传达信息,人们对于虚实的理解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空白隐喻”。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无论是在园林整体布局层面,还是在建筑材料运用,甚至在自然要素的塑造上都存在着“空白隐喻”。庭院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一个重要原型,以一种“白空间”的方式表现出人与自然交融的关系;园林中的白墙以背景的姿态出现在植物、叠石等要素之后,配合自然的光线,体现出造园者的心境;假山以模拟自然的方式呈现,但其并不是像真正山体一样厚重,而是通过空洞进行留白,以“瘦、露、皱、透”为佳。无论是造园、绘画、书法还是诗文,中国人注重写意,描绘事物的意境和状态。

西方的表达观念以“纪录写实”为基础。在西方园林中,人们将常绿植物或花卉修剪成几何形的图案;园林雕塑精真,技艺繁复,体现具体的史诗场景或人物状态;水的运用结合雕塑形成规则的喷泉或瀑布。画作以油画为主,油彩满铺画布,经过多次的层叠,以达到真实表现事物的目的。

五、视点——时间 VS 空间

间接的思维方式同样作用于艺术表现的视点选择方面。在园林中,存在着多个视点,时间成为了景观和园林中视点变换的最重要因素,产生步移景异的效果。造园者通过设置恰当的空间序列,运用自然光线控制空间明暗的变化,组织人工与自然要素,形成一系列的“时间视点”。在苏州网师园中,从廊道的线性引导,到面向湖面的相对开敞,最后到小山丛桂轩中可以环视四周,视线360度打开。正是将不同的视点用时间的方式组织起来,中国园林给游者以探幽的心境,用含蓄的态度对园林景观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整理。同理,在中国山水画中,并没有准确的透视,也没有一个最重要的视点,而是通过散点透视的方法将画中的各个分视点进行组合。

西方园林中重要透视点的景观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文艺复兴发明了透视画法之后,西方的景观设计就更执着于精确的透视效果。以意大利例埃斯特庄园为例,全园约4.5公顷,分六层台地,上下高差进50米,全园最重要的是位于最高层的埃斯特府邸,入口设在底层,从最底层仰视府邸就成为了全园最重要的视点。

参考文献

1. 《说园》(1-5),陈从周

2. 《江南理景艺术》,潘谷西,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211-248

3. 徽州儒商私园,陈薇,建筑师第97期,2000/1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2-88

4. Wang Shi Yuan: a study of space in a Chinese garden,Katherine Bedingfeld,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Volume 2 Spring 1997):11-41

5. Theory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 Swaffield

6. Recovering Landscape: Essays i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