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矿冶文化的治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矿冶文化的治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矿冶群落规划特色

黄石市拥有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古代及近现代的工业厂矿形成了黄石市矿冶工业遗产4大片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和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建国后拥有包括大冶铁矿、华记水泥公司、源华煤矿、华中钢铁公司、大冶电厂等5家大厂矿和48家作坊,是湖北省最大的工业基地[5]。笔者通过对华新水泥厂旧址的充分调研及资料整理后发现:华新水泥厂旧址中的生产区与职工及家属生活区、附属配套区相结合,形成企业及社区整体化。笔者将此种以工矿企业为单位的生活圈简称为“矿区”,黄石的各大“矿区”一并组成了黄石矿冶群落,形成了中国乃至世界都独一无二的矿冶文化。笔者在对华新水泥厂旧址的修缮规划进行研究后,总结出黄石市矿冶群落的标志性特色———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模式在工业化进程中充分延伸。由于黄石市在历史上经济并不发达,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近代随着两广总督张之洞和盛宣怀在黄石兴办汉冶萍煤铁矿公司后,黄石迅速利用丰富的矿藏资源掀起工业化浪潮,而此时所需的大量工人都由农民转变而来,已经沿袭了上千年的自给自足、封闭的小农意识必然占据社会意识的主导地位。所以,在当时特定历史时期下,我们由一个落后的农业环境建立基础工业,不可避免地嵌入了深刻的农业文明自我封闭、自我完善的自给自足的特点。为此,在整理此类矿冶群落时,既要认真整理其中的代表性工业建筑群,挖掘其在特定阶段的文物价值和历史意义,也要充分展现其工业特征明显的社区布局的历史特征,展示其早期工业化城市雏形的规划意义。

二、矿冶型城市规划特征

近现代黄石市的经济主要由汉冶萍公司带动起来。围绕汉冶萍厂矿公司的兴办,以大冶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水泥厂(华新水泥厂前身)为代表的一大批工矿企业相继诞生,产业工人达到13000余人,加上家属多达数万人[6]。如此多的工人却并没有让黄石成为一个表面意义上独立完整的城市,而是工人们都围绕在各自的工作地点居住,形成前文所述的几大“矿区”。这是由于:1)各个矿区之中包括能满足工矿员工基本生活的配套区,工人通常无需为缺少一件用品而跑到城市的另一头;2)企业分配给工人宿舍房屋,很多工人又多为当地居民,无需远离上班的工矿;3)黄石早期的交通主干道全由几条坑洼的水泥路组成,交通的不便制约了整个黄石各矿区工人的来往交流;4)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程度以及制度制约了经济,使得物质匮乏、百姓的生活需求极其有限,非常基本的生活配套区就能满足人们的需要;5)大量产业工人直接脱胎于农业,深深地禁锢于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模式。在这种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封建观念的影响下,工人们都很满足于生活在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生活圈。综上所述,每一个大矿区就逐渐形成了一个生活圈,以华新水泥厂旧址为例,包含有生活及生产区,有商店、学校、幼儿园、医院、澡堂、礼堂、职工俱乐部,乃至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爱卫办、妇女保健、工人之家等各式各样的配套设施。至此,每个矿区都成为一个功能完善、各具企业特色的,生产与生活协调运作的社区。所有这些矿区又由一条运矿铁路和几条主干道相互连接,最终形成了黄石市现有的特殊城市布局。因此,每一个厂矿企业基本上就是现在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社区。而这种社区的意义与现代意义的社区又不完全一致。它们的主体和核心区域是生产区间,而生活区间和配套功能区间是附属,这样的小区自给自足、自我封闭,对内形成完整的生产、生活、娱乐的体系,对外又带着明显的不同产业特征的烙印,工业和农业文明的融合特征明显。

三、矿冶群落生活圈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借鉴意义

纵观历史,对于那个特定的时期而言,传统经济模式在工业化进程中是有其优点的。这表现在:交通不发达以及人民生活需求不高的背景下,生活区与生产区的有机结合的工矿企业布局方式,极大地便利了工人的生活,从而促使工人们投入更多精力集中力量从事生产,大的格局上必然加速工业化进程。所以,传统经济模式在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积极促进作用。可以说,没有传统经济模式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延伸,就没有近现代黄石矿冶经济的昌盛繁荣。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工业分工越来越细,城市生活品质也逐渐提高。传统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工矿企业生活圈,已逐渐出现各种弊端:由于生产区和配套区的紧密结合,工业生产作业中产生的粉尘、噪音、污水以及有毒废气等污染,严重影响到与生产区间紧密相连的生活及附属配套片区;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变迁,传统经济模式已经在工业化进程中退居幕后。在时代的巨变下,人们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自由、互利互助。此时居民对生活、消费、工作以及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小生活圈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城市开始划分为不同功能,系统完善的分区,其间以完善的道路交通联系。至此,在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模式中形成的城市布局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化、大城市圈的兴盛。可是,观察现实生活,很多人会有一个共鸣:大城市虽然有着明确的功能分区,但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却并不方便乃至令人诟病,很多人抱怨大城市的生活远远不及小城镇的生活方便舒适。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就是:现在的城市规划中明确不同功能区域间的相互分离,这样的规划改善了上述传统布局的缺点;但由于城市化建设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完善的交通系统在规模化的城市中依旧显得捉襟见肘,以北京、武汉为代表的一大批一、二线城市的拥堵问题就是最好的例证。

四、矿冶型城市规划的创新型建议

为了保持城市特有的文化氛围,同时满足新型城镇化的需要。针对黄石这种依矿而建、矿冶特征明显的城市,需要在新一轮城市规划布局中清晰地标示出自己的文化脉络和发展轨迹,同时,又要符合现代城市生产生活的需要。受到上述华新水泥厂区及黄石市矿冶群落布局规划特征的启发,笔者认为,考虑到黄石市旧城区就是依厂矿工业布局,因此完全可以因势利导,将旧城区具有历史意义的各大工矿企业重新修缮整理,形成各自独立、特征鲜明的矿冶主题公园,并形成相互之间的文化重组,以构筑城市的文化中轴,形成人们生活和休闲的中心。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将城市中心产业集群依不同特征有效地迁移到远郊新城区,并形成各自独立的功能分区,通过城市快速交通将其联系成整体,城市文化由中心向四郊辐射开来。这样,既体现了城市的文化之根,又延续了矿冶城市发展的脉络,同时,还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城市发展的空间和品位。实际上,现在大量出现的城市集群发展,莫不是这种核心加辐射、分工合作的组团模式。换言之,这种矿冶群落的新型城市规划,既是传统工矿集团小区模式的放大,也是城市集群发展模式的缩微及在矿冶型城市布局中的具体体现。

五、总结

通过调研和勘察华新水泥厂旧址,整理了华新水泥厂旧址的布局,分析了华新水泥厂的旧址修缮规划,藉此探讨出黄石矿冶群落整理的有效途径与历史支撑点,遗留下来的资料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华新水泥厂旧址体现出的生产生活方式,鲜明地反映出在特殊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工矿企业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生活特征;也为研究近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提供了实物支撑。以此为基础,结合黄石矿冶群落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在城市中保留文化发展之根和城市发展脉络的新型城市规划模式,以形成矿冶型历史文化名城独具的城市布局,为同类型的城市提供工业遗址保护开发提供借鉴意义。

作者:胡广 谢逸超 郭海心 程涛 单位:湖北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