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左权小花戏《开花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左权县位于山西省东部边缘,古称辽州、辽县,后因纪念牺牲在此的抗日名将而改为左权。这是一块充满灵性的神奇土地,巍巍太行山不仅造就了这里鬼斧神工般的自然风光,也产生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人文魅力。
小花戏是形成、流布于山西省左权县的地方小戏剧种。所谓“小花戏”,即如当地民间所传“一小二花三有戏”。“小”指剧本小而精,故事情节简单;“花”指舞姿多变、扇法花梢;“戏”指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它概括了小花戏的艺术特色。
小花戏《开花调》是在小花戏《四季生产》和新编小花戏《春华秋实》的基础上,以左权开花调为音乐主体,紧扣“开花”为主线,在动作、歌舞、人物和情景中达到完美的融合。它表现了在春种、夏耕、以至秋收的农事季节更替中,春姑与山娃一对勤劳朴实的恋人由初恋、热恋到感情成熟的爱情轨迹,表达了一对憨厚山民的纯真爱情;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太行儿女勤劳勇敢、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和动人情趣,并讴歌了一个平淡无奇却至真永恒的主题――劳动与爱情;它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人情,闪烁着左权人民的才能和智慧。这一节目给小花戏的传承与发展做了示范、明了新路,可视为小花戏发展史的又一个新起点。1992年11月,小花戏《开花调》力挫群雄,夺得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大奖赛一等奖。同年12月,在全国第二届“群星杯”评奖活动中,《开花调》又荣获金奖。1994年9月,《开花调》应邀赴兰州参加了中国第四届民间艺术节的演出,载誉而归。如今,左权小花戏享誉国内外,作为其代表剧目,《开花调》于2006年被顺利载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开花调》精心的创作历程
小花戏的前身叫“文社火”。古辽州民间流行的艺术形式统称“辽州社火”。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八路军总部进驻辽县麻田镇。随着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新文艺工作者根据“辽州文社火”具有短小精悍、接近生活和适宜宣传等特点,经改造、创新,利用当地民歌、小花戏作为宣传武器,大胆创新,对其进行改革创编,编创了小花戏《四季生产》,动员群众大搞生产,顺应形式,它基本沿用了扇舞形式,对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战胜日寇、建设与巩固根据地,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建国以来,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左权小花戏不仅继承优秀传统剧目,而且有所创新和发展,形式多种多样。新编小花戏层出不穷,小花戏《春华秋实》,由过去的表演者不过十人发展到上百人载歌载舞的广场花戏,具有极强的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而且紧跟时代步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是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好节目。
改革开放以来,小花戏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1992年5月,在省“纪念《讲话》发表50周年邀请赛”中,由省歌舞剧院王秀芳、张文秀、赵越等,在继承传统优秀艺术精品的同时,以改编、发展、创新为主旨,对新编小花戏《春华秋实》进行再度提炼、修改、加工,创编了小花戏《开花调》。同年十月,山西省歌舞剧院启用以编导《黄河儿女情》而出名的王秀芳和对左权小花戏更有发言权的李明珍,又一次共同打造了《开花调》,最后在全国的比赛中获得最高奖。它坚持曲调以民歌为主、道具以花扇为主、舞蹈以三颠步为主的继承传统,追求气势、孕育气韵、赋予时代气息的发展创新。它问世以来,十多年里场场必演,经久不衰,成为当今小花戏的代表曲目,演出达千余次;它的问世让左权小花戏在舞蹈一途上发展了半个世纪,走到了巅峰,走到了极致。
二、《开花调》丰富的表演内容
舞蹈《开花调》共12名演员,其中两个领舞一男一女。此舞蹈以扇子为主要道具,春绿、夏红、秋黄不同的季节更替中运用了不同的扇子;在歌词、动作、道具恰时齐出的运用下,生动表现出农民春耕、夏锄、秋收的真实景象,更把劳动与爱情两大主题突出体现。
《开花调》在四季运用不同颜色的扇子,扇法的开、合、转、动、静、速、慢,时而像飞舞的蝴蝶,时而像艳丽的花朵,眨眼如潺潺流水,瞬间似招展红旗,变幻莫测,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扇子的不同运用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动作及人物心态。经过长期的舞蹈实践,已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组合的约定俗称的扇法语汇。《开花调》在舞蹈中主要用了“蝴蝶扇”“翻扇”“云手散扇”“勾手撤扇”“平撤扇”“立撤扇”“外撤扇”“里撤扇”“挽花扇”“大小转扇”“飘扇”等。
春季里演员们以犁地的动作加“蝴蝶扇”,栽种的动作时加“立拉扇”,欢快的跳跃动作加左右臂相互交替上下顺扇,这些典型动作为观众们描绘出春季里农民愉快耕种的活景;夏季里以双手握合着的扇子做锄地动作,还有其中的“八次打扇”(包括“平撤扇”“立撤扇”“外撤扇”“里撤扇”等)充分体现了小花戏的“三道弯”(典型是“三道弯”动作,是以腰为轴,扭、拧为主,使身体的胸部、臀部和膝部形成的多角度造型,它与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有所区别。胶州中的“三道弯”较含蓄、有韧性,而小花戏《开花调》中的“三道弯”则是夸张、纯朴);秋季里满场飞跃的黄色“蝴蝶扇”伴有收割动作,还有演员们集体围圈齐做转扇动作,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秋季里农民们的丰收在望。
一群含苞欲放的少女,一坡春花秋实的景色,上下颠颤、左右翻飞的扇花映衬着姑娘们浅浅的笑……穿插出春绿、夏红、秋黄的不同季节和耕耘、播种、收获的不同场景。
《开花调》确实是开花了,它开了舞扇之花,开了庄家之花,开了爱情之花和平淡之花,结出的是平淡之中见情致,平淡之中含韵味的舞蹈之果,是从民间走向剧场又回归到民间精神的艺术之果。
三、《开花调》积极的开拓精神
《开花调》是一种生活。它的根深植于左权城乡人民之中,虽难以考察其源于哪朝哪代,哪乡哪村,但它在左权士农工商中传唱的广泛远久则是无可置疑的。它既有对农耕文化、田园风光的热情讴歌,也有对劳动人民,特别是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生动描述;既有对苦难生活、艰苦奋斗的豪情咏叹,更有对幸福生活美好的理想抒怀。《开花调》源于生活,又真实而艺术地再现着生活,这便是其生命力旺盛之所在。
《开花调》是一种历史,它经历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那场民族解放战争血与火的洗礼,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开花调》变成了发动人民、教育人民、瓦解敌人、打击敌人的锐利武器。一路伴着民族解放的征程。
《开花调》是一种文化。它执着地继承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艰苦创业的顽强信念,它客观地描述着芸芸众生嫉恶如仇、从善如流的生存状态;它忠实记载着人民群众喜怒哀乐;它直接反映着山区百姓的衣食住行和人类文明的进程。《开花调》的表演风格兼容并蓄,艺术品位雅俗共赏,已由民间俗乐、群众文化,乘着艺术之舟登上大雅之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始,两次荣获国家大奖――群星奖。
《开花调》是一种文明。文明是以文化为基础,文明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崇尚歌舞是一种文明的素质。左权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修公路、建铁路,在不断提高物质文化水平的同时,把《开花调》唱得更加甜美,舞得愈加潇洒。
一方水土,一方风格,一方艺术。身为革命老区的左权人淳朴、善良、正直、勤奋,千百年来生产劳作,创造、凝练了左权开花调这独有的民间艺术。这里的人们用歌舞歌唱生活,丰富文化;用歌舞表达人类对大地的感恩;用歌舞传递着男儿和女儿的欢爱;用歌舞传承着一方方山水间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它散发着左权这块土地所特有的芬芳,散发着浓郁的、原汁原味的泥土气息。风情万种的“开花调”,仪态多姿的小花戏,这一朵山西左权地方民间艺术的奇葩将会在民间舞蹈的沃土上璀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