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古典舞训练中“髋关节外展和内收”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该文通过分析在中国古典舞训练中髋关节的外展和内收与芭蕾的不同,从而确定了:由于民族舞姿的风格性特殊需要,髋关节的运动在古典舞的训练中外展和内收两者必须兼备,并提出了外展和内收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外展;内收;系统性;舞种特性
中国古典舞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步,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在前辈们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历经艰辛的探索、开拓、创造,经过五十年的磨砺,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由最初的建立,已逐步日趋成熟、臻于完善,形成了中国民族自己的、独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它在五十年的创立过程中,始终站在民族传统的基石上,吸收了戏曲、武术中对我们有益的内容,大胆地借鉴芭蕾用来充实。发展古典舞教材,在实践中不断去粗取精;又在训练中实践反反复复到今天已经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精神的教学训练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可以说,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对中国舞蹈艺术发展史上的伟大贡献;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舞蹈是以人体为表现手段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既以人体为表现载体,就一定会有相对的训练手段,使演员可以更好的运用自己的身体来传达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而中国古典舞的专业化训练方式使舞蹈演员可以将身体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它对身体各个关节的训练都须有一定的科学性,必须对它进行系统的、深入的分析,从人体结构的规律、从运动的幅度和范围、从古典舞舞种的特性需要、从训练的方法入手,予以剖析。“髋关节”是由髋骨的髋臼和大腿股骨头构成的关节。髋关节是舞蹈中下肢动作最重要的大关节,髋关节的外展是专业口语习惯上所说的“胯根打开”“胯根外开”,实际上指的是股骨头在髋臼关节窝的外旋运动。髋关节具有屈伸、外展内收等运动功能。在开度及幅度的训练中完成各种民族舞姿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下三点来阐述我对于“髋关节外展和内收”训练作用的认识和看法。
一、“髋关节”在古典舞训练中与芭蕾舞训练的不同
芭蕾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具有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和非常成熟的剧目,芭蕾在直立、重心、开、绷、直训练方面是科学的,而古典舞吸收芭蕾有益部分必须根据需要出发,借鉴性的学习芭蕾科学的思维方法。
芭蕾有着严格的规范性训练。它的下肢从髋关节的外开直到脚下的外开,是贯穿整个训练中的。它所强调的外开,自始至终是一致的,下肢在一、二、三、四、五位上大腿、小腿、足都要求外开,所以脚下干净是芭蕾训练的特点。美国著名舞蹈评论家珍妮可恩指出:“芭蕾的古典风格是以脚的五个位置为基础的动作。这几个位置表现出‘向外’的本质,这通常是指两腿在髋关节处外旋,即‘外开’……外开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实用的,然而这对于一种发源于皇家宫廷中的风格却是极有道理的,其目的在于显示贵族气派而不是佣人气味,(正像有人所说,芭蕾的一位表现重要、二位表现自信、三位是谦虚、四位是自豪、五位是艺术效果)……”芭蕾中第五位置作为‘外开’的极限。这种五位基本位置是因两足的并拢、交叉、间隔来完成的,是慢舞步和快舞步的开始位置,也是古典芭蕾的精神所有。而“拧倾圆曲、俯仰开合”是我们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征,在其训练中既有“开”也有“关”的特点,“开”即外展、“关”即内收。而这里所说的“关”是相对于“开”而言,髋关节在自然状态下也属“内收”。“中国古典舞基训课是培养中国舞蹈演员的基础训练课,因此它必须根据中国古典舞舞种的特性需要和最终目标出发,遵循古典舞自身的运动规律……”(《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沈元敏著)例如:脚在小八字步、丁字步位中从髋关节处至足皆属外展,而扑步、弓箭步、大掖步的双腿,则属一开一关(外展和内收)。因此,古典舞训练中不仅具有下肢外旋的特点,它还有根据需要时开时关、关开结合、关开交替的特点。芭蕾下肢的外开是绝对的,“芭蕾的‘开绷直’,几乎就是躯干挺拔与直立的载体,既便是跑步,脚下也是外开的”。我们的外开则是相对的。
二、古典舞中“髋关节”的内收、外展与下肢舞姿训练的关系
髋关节以下的部分称为下肢,它包括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在训练中开、绷、直是对下肢训练的要求,运动自如时可做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及环动等动作。同时,它在支撑人体运动时的平衡和重心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古典舞中的许多技术技巧并不是在垂直重心下完成的,(如探海转、踹燕、旁腿躺身、以及腿部的环动、辗转舞姿等),它们往往是在上身大幅度倾斜的情况下,由髋关节及整个骨盆支持着腿部的辗转、移动及环动,控制并调节上下身的平衡,因此中国古典舞对髋关节的能力要求是很高的。髋关节需要具有内收、外展以及通常所说的顶胯、提胯的能力。髋关节的外旋是决定下肢训练的主要原因。首要解决的就是学生的软开度问题,压胯、压横叉都是针对髋关节外开的基本训练,综上所述髋关节外开的幅度直接影响到大腿、小腿、足的外开,同时也会间接的影响到蹲、擦地、环动、控制等一系列下肢的训练。在解剖学中提到,“大腿在髋关节处的运动。股骨可绕髋关节前后轴作外展、内收运动。大腿外展的幅度最多达到45度,因受股骨大转子的阻碍,也受耻骨韧带的限制。但当大腿向外旋再外展时,则避开了大转子的阻碍,并且耻骨韧带因大腿外旋再展腿而松驰,对外展限制小,使外展幅度大大提高,所以有时外展能达到180度。”在科学的分析后,髋关节的外旋使我们在训练下肢的控制、环动、包括蹲到跳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训练,达到很好的效果。
由于中国古典舞的民族风格所定,古典舞的舞姿包含了拧、倾及俯、仰和旁提等元素,由于人体骨骼结构的相互牵制,当躯干拧、倾幅度越来越大时,主力腿的脚不可能完全站在一位或五位上完成,如果在准备时站五位,必然在做动作时受到破坏,形成脚下的“脏”“乱”而上身也不能达到古典舞的规格要求,因此从髋关节至脚的外旋就必须有所调整。我们以探海翻身为例:探海翻身在女班的动作中是一个难度幅度较大的动作,也是最具有民族风格及表现力的动作。它是由动力腿从斜后方抬起,在身体上方画一个大半圆,而上身在动力腿画半圆时产生倾、掀及拧,达到掀身、掀胯的要求,由于上身、动力腿同时加大了幅度,这时髋关节要支撑体重和负重,也就是上身和动力腿的重量,此时我们可以尝试将主力腿完全转开站在一位上来做,试验后的结果是动力腿根本抬不起来。是因为人体各关节部位回旋是有一定制约的,所以髋关节的外展就有一定限度,当两条腿同时外旋并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导致动作无法完成,因此,在做探海翻身时主力腿产生内旋的状态,除了上身加大幅度和人体骨骼的相互牵制以外,主力腿在内旋的状态下比站在外旋的状态下更加有支撑力,与整个身体形成了具有支撑力的结构,在拧、倾舞姿上,上下身并不处于完全垂直的状态,当重心偏离了人体,主力腿就要以重心的变化来相对的进行调整,而主力腿在内旋的状态下可以更有能力承受负重及运动过程中重心带来的影响,髋关节就会出现内收的现象,在古典舞的训练中,民族舞姿丰富,由于舞种的特性需要,髋关节就有“内收”的必要。
另外,髋关节的外展与内收是影响下肢形态的重要原因。腿形对于爱美的女孩子是很重要的,而对跳舞蹈的女孩子来说就更为重要。在古典班的训练中对臀部、大腿及整个腿部来说都是比较不容易练好的,由于民族审美的需要,在训练中我们有许多丰富的民族舞姿和动作,像扑步、大射燕、老鹰展翅、后腿拧身等,在不忽视“开”的前提下,我们还要完成这些民族舞姿。髋关节处是外旋的,同时大腿、小腿的肌肉也要随之不断的外旋、上提,内收同时存在。当回到小八字步、丁字步、大掖步、弓箭步时大腿及小腿的肌肉相对外旋的幅度较小,自然髋关节处外旋的幅度也会减小,从而使下肢的肌肉在不注意的状态下易松,因此,长时间的无意识下,下肢的形态就会产生变化。平时在把杆上的训练相对注重外开和规范,到了把下民族风格的动作出现,我们更加想不到转开了,把杆上的训练是为了把下服务的,它应该是科学的、规范的,而且要很细腻,从把上到把下,我们应该不断注重下肢的训练方法,以科学的角度去分析,不断强调和提醒自己动作的要求及风格。
三、内收和外展的价值
中国古典舞划的是“圆”,走的是“循环”。这不仅是其审美特征,而且是其文化内涵。“圆”作为中国古典舞的整体轮廓形态,也反映出几千年来中国文化思想锻造的民族性格的心理外化。在这样长期的文化思想传承中,人们逐渐感受到了民族审美自身的魅力,最终成就了中国乃至东方的一种文化情结。于平先生在分析中国古典舞形成的“体态”时,对应着《易经》八卦卦象,借用中国武术的经验,归纳出了“八卦体态”:在动态意义上提出了阴阳“体动”说。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中国古典舞动作的“阴阳”之说。在“阴阳”的对比变化中,在“阴阳”的辨证统一中,构成了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语言运动之“道”。“刚柔相济;离合始反”“动静相交;虚实相生”“内三合、外三合”以及“一生万物、万物归一”的核心属性。在动作上都有相同的用力点,内收和外展可谓是抓住了中国古典舞的民族风格和动势规律。在中国古典舞的表演中,旦角动作含蓄内向,双手臂多做圆形的腕花或翻臂,再由外向内收,动作温柔婀娜,属于阴极的表现。生角属阳,动作刚武强劲,由内向外发展,多为开放的动作,双手抱元守一,属阳极的表现。又譬如古典舞作品《扇舞丹青》中在与古琴曲的音乐配合中,舞者手持的扇子,是运用了绕、翻、甩、转、抛、旋、拧、搅、撩、云、盘、点等诸多技法,该舞蹈的高潮部分,舞者的扇子有如翻滚的浪花,迅速的开合与收放,它完全化作了肢体语言中的表现部分。“阴阳”这一元素在古典舞的动作中用得较多,如“风火轮”“燕子穿林”“云肩转腰”以及带敞胸的云手和卧鱼仰胸等等。舞姿上的辗、转、翻,都体现了“阴阳”的因素。
一个好的中国古典舞演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技术技巧外,还要掌握好“逢中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动势特征,这也是中国古典舞从外形到内在的审美要求。还有“行云流水,闪转腾挪”的民族审美特征。必须强调说明的是,“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路线是构成以上的根本,也是中国古典舞韵律、运动的精髓所在。因此,我认为在中国古典舞训练中,必须加强对内收和外展舞姿的训练,而“髋关节”是中国古典舞极具特点的部位,也是经常因动作的外表而被忽视的部分。所以,更要加强“髋关节”的具体训练方式。环动的训练则是“髋关节”外展和内收的幅度及能力的训练,它不仅要训练垂直状态下的环动,更要训练以腿带动全身的具有民族风格特征的环动训练,(例如:躺身大片腿、掀身探海环动到端腿展翅等)环动训练中还包括边碾转边环动、还有组合动作环动等……。因完成动作幅度较大,所以环动训练承载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要把中国古典舞的舞姿贯穿课堂训练始终,它的舞姿变化多样、技术含量高,是最能体现出古典舞风格特征,如:姿态斜腰、斜探海、吸腿拧身、长卧鱼等,遵循了“大拧合胯”的原则。总而言之,髋关节在中国古典舞训练中无处不在,是完成高幅度、高质量动作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它的作用性,掌握其运用才能展现出中国古典舞民族风格重要的一面。
通过以上的阐述及观点我认为,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不断向前发展,不断的完善过程中,有目的、有分析的吸收和借鉴了芭蕾科学的训练方法,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古典舞蹈的艺术内涵,使训练更有规范性,更具系统性,而中国古典舞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就要有民族风格的特殊要求,各类民族舞姿及古典舞的动律元素,使我们身体训练内容非常的丰富,从而建立了具有鲜明民族性、舞蹈性、科学性、时代性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对“外展与内收”进行理论系统化、科学化的研究,就是要全面地、立体地体现中国古典舞蹈,使蕴涵了中华民族内涵的中国古典舞得到充分展示!因此,在这里通过关于训练中“髋关节”的几点认识来阐明我的观点:一、髋关节作为舞蹈表演中运动范围较大也最为重要的一个关节。由于古典舞舞种的特性需要,我们对芭蕾的借鉴也要根据我们的需要而决定,通过借鉴和学习芭蕾的科学的训练方法,来有效的针对下肢的系列动作完成的训练,并且在训练中,应贯穿这一要求,通过它让我们课堂训练中展现出更干净、训练更加规范和科学,从而也使腿型更修长优美。二、髋关节的外展和内收的功能,在古典舞训练中必须兼备,两者不可分割,有机的结合渗透,成为了中国古典舞的精髓,中国古典舞蹈训练的总要求。
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至今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舞蹈家,并且可使舞蹈作品的展现达到近乎完美的境界,这说明我们的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是比较科学的。每个国家都有其自己民族的舞蹈,同时也有适应自己民族舞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我们需要芭蕾“开”的训练,就要大胆借鉴学习,它是为了丰富和完善我们的训练手段,是一个“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的完善过程,以科学的指导为前提,我们的训练才能更加系统全面,古典舞训练体系才会更加完美。总而言之,我们应该重新去认识髋关节在训练中的意义,使其在古典舞教学训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释:
①沈元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法》3页 、4页
②刘群杰,高云.《舞蹈解剖学教学》63页
参考文献:
[1]王国宾,刘青弋,平心.《中国古典舞教学与理论研究》
[2]于平.《舞蹈形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