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态语文教学:让语文“活”起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态语文教学:让语文“活”起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让学生用嘴巴读一读、说一说,用手画一画、摸一摸,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闻一闻,用脑想一想,让学生对语文的教学内容有体验、有联想。

“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几乎每一位教师都知道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这句话,但却很少有人能在课堂上有效地实践它。通往活力课堂的途径或许有很多种,但走在学习、思考、实践生态语文教学的路上,我的确感受到了活力在课堂中焕发,生命在课堂上尽情绽放。

语文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审美世界

生态课堂最早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西方,它站在生态美学的角度,从认知领域到学生生命领域延伸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

审视生态语文,它和传统语文教学之间的区别在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重视“教”,而忽视“学”,学生完全处于被教学、被动学习的状态,每天面对的是字词训练、篇章分析,完成任务、应付考试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没有空余时间阅读、认识广阔的世界,审美体验缺乏,思维发展僵化。而生态语文超越了传统语文的弊端,课堂以人文为本,以儿童为中心,以开放为经,以个性发展为纬,回归自然,唤醒对话、体验、情感和智慧,营造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具体说来,生态语文有体验性、多元性和适应性三个基本特征。

体验性。生态语文需要生活的体验,故教师要把语文引向生活,把生活带进语文,让学生体验和触摸到鲜活、可感的生活语文。所有的经典都来源于动人的生活。在生态课堂上,经典可以通过生活化、可触摸的形式重现。海伦・凯勒离我们远去了,但自小双耳失聪却还在不断创造耀眼成就的周婷婷还在;瞎子阿炳离我们远去了,但《二泉映月》还在传递着情感;《爱之链》中充满爱心的乔依离我们远去了,但汶川地震众志成城的人们都还在。体验就是经历,经历是一种成长的财富,学完《第一次抱母亲》去体验给爸爸洗脚,学完《二泉映月》去阿炳故居想象他的遭遇和生活,学完《苹果里的五角星》,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切一切,和作者一起享受发现苹果里奥秘的乐趣……这些都可以进入生态语文课堂的视野。

多元性。“生态”的语文是和谐共生的。其一,学习主体是多元的。生态语文课堂把学生看作不同个性的儿童组成,打造“多元共生”的学习合作关系。如小组合作,有小组长、计时员、记录员等多种角色组成,每一种角色处理学习的方式各不相同,在寻求认同中合作完成学习。

其二,学习活动是多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往往会有不同的学习活动串联起来完成。组织者要设计智慧的、生态的学习活动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益。如拼音教学中声母“b、d、p、q”的辨析,有的教师用“摆一摆”的方式,准备“竖”和“半圆”,让学生在随意组合中分辨这些长得很像的声母;有的教师则用“儿歌”的形式来区别,“b和d对面坐,p和q面对面”,学生很快就能区别清楚。

其三,学习能力是多元的。每个学习主体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语文生态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的现实学习能力,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让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适应性。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特定的学习现场。生态环境和学习主体间为相互作用的互惠关系。为此,生态语文的适应性还指向生命体与学习现场之间的和谐调适,它强调现场感和学习主体在现场与他人交往、互动。现场的学习环境应随着学习主体的需求而不断变化。如学习《做一片美的叶子》时,学生自学4~8自然段,体会描写时子美的句子并写出感受。安静的阅读氛围时而画句子,时而写感受,在默默地体会中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同时,等生还要观察真实的叶子,走进大自然,从而对语文的句子产生更深刻的共鸣。

从亲近、感悟。走向主动的语言表达

生态语文教学追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重视目标、过程、情感的生态,引领学生学着以现实生命事件中的寻觅、感悟和创新为学习方式,让整个语文学习成为和谐、开放、圆融的生态系统,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在教学实践中,围绕生态语文教学,我逐渐积累了一些具有实效的实践攻略。

确立生态教学目标,让教学指向“亮”起来。生态语文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人的发展性、教的生活性、学的个性化。核心就是强调人的发展,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程应该来源于生活,故教学目标要尽量使教学还原生活,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学有效对接,生态的语文学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生活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独立个体,课堂应该尊重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长需求,体现学的个性化。例如,在一节低年级的拼音教学中,教师出示“d”的图片,引导学生投入“你发现了什么”;在区分“t”“d”的读音时,让学生把手放嘴前感受区别。

建立生态教学过程,让语言文字“活”起来。如何让文本枯燥、乏味的文字呈现出生活的画面,让文字“活”起来?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让学生自己去用嘴巴读一读、说一说,用手画一画、摸一摸,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闻一闻,用脑想一想,让学生对语文的教学内容有体验、有联想。

例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课文的难点。我会摘来两三枝大荷叶,让学生举一举荷叶,想象一下,假如现在烈日当空,举一片荷叶什么感觉。学生们欣喜地发觉荷叶就像一把大伞,似乎能感受到荷叶带来的那份清凉、惬意。那假如自己能变成一片荷叶给别人带去快乐,那是多美妙的事呀!

把荷叶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画上几条小鱼、几只蝴蝶……一幅生动的“荷塘图”呈现在眼前,美的画面一下子就唤醒了学生们对夏日情趣的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再愉悦地读读诗歌,这种美的情感就得到了升华。

培养良好的教学情感生态,让教学对话“暖”起来。教学情感生态,就是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情感生态。常说“披文入情”,就是要孩子与教材对话,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进而建构自己的认知大厦。作为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中要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冲动,使他们亲近语言,感悟语言,进而激发孩子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再以书面、口头或其他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实现由认知到运用的良性循环。

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第五小节时,可以先利用学生已有的阅读基础,体会句子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带着想象去朗读,在头脑中形成“天鹅破冰”的具体画面。这些问题和要求会让平面的文字生动起来。平面的文字读起来变得有声有色、入境人情。

调动深层次的情感,可以让孩子转化自身角色,顺利地进入课文中的角色,变为一个参与者。这时的学生“物我相容,物我统一”。“假如你是这只老天鹅,你会怎么想?”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可以把孩子带入一个情绪场,让我们看到不同的孩子内心世界那些不同的精彩。

在对待语言文字的感觉上,读是表达情感的一种适度的方式。例如,悟读帮助学生触发联想,望文生象,读得有滋有味,文中之意自然不言而喻。

不难看出,在生态语文课堂中,学习的主人是学生,但是理念的设计和引入却是由教师来完成的。这对教师的要求是极高的,它要求教师要始终对课堂中的“人”保持真切关注,让生态教学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寻找共性,尊重差异,有效触动学生心灵,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与思考的习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并留给学生审美的课堂空间。同时,要带领学生从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营造思维自由开放、形态有序和谐的课堂教学空间。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更多地像农业,而不是工业。”这是对语文教学最朴素的诠释。生态语文教学就像在广阔的大自然中种庄稼,有春种的期盼,有秋收的喜悦,有日月星辰,有泥土的芳香。学生身在其中自由呼吸,吮吸着语文的营养和智慧,用生命拥抱语文,用语文滋润生命,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