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潮州朱泥壶与宜兴朱泥壶的区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潮州朱泥壶与宜兴朱泥壶的区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潮州朱泥壶与宜兴朱泥壶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既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也有相互影响的因素存在的特点。笔者从其原料、制作方式、艺术性等几个方面来加以解释两壶之间有何特点。

关键词:潮州、宜兴、朱泥壶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28-1

朱泥壶,顾名思义是由朱泥材料制成,朱泥俗称“红泥”,是紫砂泥料的一种,属于天然矿料。朱泥用于制造茗壶独具特色,它较瓷器质地疏朗而坚实的颗粒结构,表面平滑却能保持低微的吸水性和透水性。鲜红、明亮、细腻与实用为朱泥壶的特征,亦因而令人爱不释手,每每遇见一把完整的精品,就令人想去抚摸、观赏甚至于去拥有它,然而一把好壶实在不易多得。潮州、宜兴两地的朱泥壶的制作工艺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其区别主要在于:

一、泥料产地不同

潮州的朱泥料,产自枫溪。《中国陶瓷史》第十二章《清时代》:“自明至清,烧造瓷器者,有……广东钦州窑、潮州窑、石湾窑。”“潮州窑”,主要指枫溪窑。另外,凤塘、浮洋、龙湖一带也盛产朱泥。潮州的朱泥属高岭土,但其原土最大之特点是含极高的氧化铁,质地细腻,干燥收缩率较大,从泥坯成型到烧成收缩约15%,生坯强度较低;因含氧化铁,原土呈黄色,煅烧后呈红色,经过加工、淘洗后的潮州朱泥,泥料色系较宜兴的朱泥单调;而且潮州之朱泥的透气率较宜兴朱泥低,成形后按潮州的习惯工艺务必施釉,釉光彩照人,可惜流通在市场的大量成品用久后,其釉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稍呈失色;而少数上乘朱泥壶多不彩绘,仅凭自身天然底色产生肌理效应,为起源就具备的质朴典雅更增几分魅力,壶用愈久,摸拭日加,手泽感应,器愈生辉,此即所谓的“养壶”后效。

宜兴的朱泥,主要产地通常是指丁蜀镇黄龙山,在嫩泥层之间的一种含铁极高的黄色粘土。在宜兴,朱泥产地不是一处,具体矿脉有:黄龙山朱泥、青龙山朱泥、赵庄山朱泥、象牙山朱泥、乌山老岩口朱泥、香山朱泥等等。而且在某个地方又分布不同品象的小矿层和品种,矿脉不同,自然朱泥的内在矿物成分也不同,因此烧制出的壶质量就不同。而石黄朱泥是紫砂泥中的珍品,出于江苏宜兴赵庄(山),矿层位于嫩泥矿层底部,含氧化铁极高,质坚如石。制作石黄朱泥壶的工艺要求很高,因其烧制过程的收缩率在18%-30%之间,所以成品率非常低,若能成就一件精品就更加珍贵了。

二、工艺特殊,塑造技艺之异

两种壶在制作方法上都有自己独有的成型方法。潮州朱泥手拉胚壶,和泥立胚辘轳车手拉成型,它不属于紫砂成型工艺。潮州壶的塑造技艺是采用古老的手拉方法,在辘轳车(内装一个马达)上面安一圆盘。把泥料放在圆盘上,开关一开,马达旋转,利用惯性离心力,将泥料自下向上伸延且内外翻转,构成塑造技艺的运动空间。成型时手指和手臂对泥料的捏压按挤促使胚体旋转变化多姿。所拉出来的壶形均属几何形类传统圆器款式。壶内壁有明显的手拉痕迹,上乘朱泥壶多不彩绘,仅凭自身天然底色产生肌理效应,质朴典雅,更显魅力。成型后,胚拉出来后切下,放置晾干,粘接好嘴、把,装成一把茶壶,放置晾干后在胚体表面抹上一层化妆土,多留有笔触。经过烧制就可以成为手拉胚茶壶。目前潮州有的制壶艺人采用原矿紫砂红泥调砂制作,采用传统单孔造型,出水流畅,断水干脆利落;盖子制作,可全手工,也可使用模具。其塑造成型方法为拍身桶和镶嵌身桶两种工艺形成造型,包括捏塑、盘泥、轮制(手拉)、泥条镶接、注浆、压挤等。宜兴茗壶的塑造技艺,金砂寺僧、供春承当时日用陶的模制方法,及至时大彬,先学用模而后弃模,创泥片镶接拍打法凭空成型之技艺,被宜兴陶人一直承袭沿用至今。

三、装饰特殊,艺术性之异

潮州手拉胚壶成型后按习惯工艺务必施釉,成型后器表光洁且釉光照人,惜用之越久,其釉光稍呈失色。造型有梨形壶、水平壶、扁灯壶、扁鼓壶,均为仿宜兴壶。弯流壶较有潮州壶特点。款识相对简单,款识刻款、印款均有。见有老安顺制方印、怀德兴记方印、捷普玉兰方印、枫溪印、孟臣圆印。印款内容有人名款、地名款、图案款等,亦有很多为仿宜兴款。落款的位置多为壶底。有些潮州朱泥壶,壶体表面涂抹的一层浆料,紫砂泥的可塑性高,虽不利于灌浆成型,但其成型技法变化万千,不像手拉坯等轮转成型法,只限于同心圆范围,所以紫砂器在造型上品种繁多,款识也较为丰富多彩,多为刻款,也有刻款、印款并用。刻款多为五言、七言词、诗款。款的内容有人名款、纪年款、图案款、闲章款、地名款、吉语款、诗词款、堂号款、外销款等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曼生壶”,集诗书画印于一体,且多有精品。紫砂茶具透过“茶”,与文人雅士结缘,并进而吸引到许多画家、诗人在壶身题诗、作画,寓情写意,此举使得紫砂器的艺术性与人文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彭世奖.潮汕风物谈[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2.

[2]梁白泉.宜兴紫砂[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