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掌握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更容易吸收和消化。因为信息技术主要是以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方式来体现给学生的,在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自身的各个感官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由于受学生的年龄特点的限制,动画、色彩、生动的图片、动听的音乐等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电磁铁”这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引入了学生最喜欢的卡通人物蓝猫和它的三千问《什么是电磁铁》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以此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动力。另外,在制作教学课件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设计的课件要色彩鲜明亮丽,动画和图片要多,文字要简短,操作方便,多设置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玩耍和学习,做到寓教于乐。例如,在学习鱼类有关知识的时候,我设置了一个小游戏,在课件界面上有好多卡通动物,然后让学生判断哪些属于鱼类,接着点击属于鱼类的动物,这时候点击的鱼就会跳到水里,若点击错误,课件会适时提示游戏结束。由于整个界面形象逼真,还有富于变化的背景音乐相辅,操作又简单又方便,很受学生的喜爱。
二、依据教学内容,整合要找准切入点
要实现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教师要依据相应的教学内容,找准整合的切入点。首先,我们可以在教材重难点的地方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难点。例如,“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这一课的教学,其重难点在鹅卵石是如何形成的,由于其形成的过程比较漫长,学生不容易体会出来,所以我就设计了相关的动画视频演示,通过观看这个视频,学生对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就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抽象的、重点和难点的知识进行整合。例如“地震”“地球绕着太阳转”等教学内容,我们若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学,很难让学生理解其中较难的抽象的重要知识。但是,我们如果把这些重点知识运用教学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太阳与月亮、地球的运行轨迹,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就得到了有效解决。其次,在获得有效信息的地方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小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提倡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与体验来参与学习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来主动获取知识。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在获得有效信息的地方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提高科学的学习效果。例如,我们在学到恐龙这一学习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搜集大量的有关恐龙的信息,让学生对恐龙有一个比较客观而全面的认识。我把这一教学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搜索有关恐龙的内容,看谁了解得多,知道得面广。教师也可以以网站的形式体现这个主题活动,学生可以在里面学习和交流。然后在网上查找资源的学生与在教师的网站里学习的学生进行沟通和讨论。如此学生就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有关恐龙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以实用性为目标,将信息技术的优势
最大化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必须考虑到是否具有实用性。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教学手段,这个手段不是独一无二的,也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否要整合,整合是否有效,取决于是否对我们的科学教学具有实用性。信息技术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尤其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如信息技术不可能代替学生进行试验操作,不可能让学生体验试验的过程。例如,“清清的水”这一课的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用扇闻法的方法去区分三杯液体的不同气味,以此得出水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而这一实验过程是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和体会的,这些信息的获得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验操作来得出的,这些是依靠信息技术而无法得到的。因此,在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不能盲目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科学的问题,一定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要让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体验就不用虚拟的情景。总而言之,有效整合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其根本目的就是优化课堂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这个整合是各种教学因素的有机结合,以利于资源最大化的优势发挥。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教材中的重难点有效突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许多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物理或者自然现象,基本上都能运用信息技术高效地解决。这样来看,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是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效率提高的一个有效的途径。然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验教学,教师不能盲目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相整合,要考虑它的实用性。只有发挥其优势,弥补不足的地方,才能保证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