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热证不可灸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热证不可灸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热证;灸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11-0013-02

1何为热证

1.1热证的概念热证是感受火热之邪,或阴虚阳亢,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1]。某些人认为热证即是发热的证候,是以偏概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也会错误理解热证不可灸的含义。

1.2热证的病因从热证的概念中可以看出,热证从阴阳上说分为阳亢和阴虚,从虚实上分为实热证和虚热证。可以是外感火热之邪,或者寒邪入里化热,或者七情过极,郁而化热,或者是过服辛辣温热之品,或者是劳伤,劫夺,阴虚阳亢所致。

1.3热证的分型热证可以根据阴阳、表里、虚实分型,笔者将热证分为了表热证、里实热证、里虚热证3个证型。

1.4热证的辨证要点虽然热证由于病机的不同,可以出现很多的临床表现,但临床上辨别热证的根本是热证的辨证要点:恶热喜冷,口渴,排出物稠浊,舌红,苔黄而干,脉数。

2热证不可灸的理论指导

2.1古代文献理论指导“热证禁灸”理论最早出现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提出了三阳证宜针,三阴证宜灸的治法。其中还举出了很多实例,第116条中提到“微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又有“脉浮,宜以汗解,以火灸之,邪无从出。”以及115条曰“脉浮,热盛,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其后宋代《圣济总录》也推崇“热症禁灸”、“阳症之病,不可灸也”、“若阳症灸之则为大逆,灸人火邪入腹,干错五脏,重加其烦”。在《针灸大全.灸例》中也提到“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伤血脉,燋筋骨……脉浮热甚,勿灸”。《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也有“天寒无刺,天温无灸”的论述。

2.2现代临床的实际运用从现在临床的灸法运用来说,灸法多运用于一些虚寒证型中。现代的药理学研究证实,艾灸治疗疾病时产生温热效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2],通过对穴位的温热的物理刺激从而产生疗效。内经说“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那么灸法适应的当然是一些虚证寒证。若热证再灸,不若于炭火其上乎?

2.3对热证不可灸的认识与理解笔者认为热证不可灸。首先,笔者在前面已经说过,为了方便分析,将热证分为了表热证、里热实证、里热虚证。现分析如下。

2.3.1表热证风热邪气袭表,表卫不和,出现发热重,恶寒轻,汗出,舌尖红,舌薄黄或薄白而干,脉浮数。属于卫分证,上焦证,当用汗法,辛凉解表从而热解。若用灸法,风为阳邪,艾灸温热,以阳救阳,无异于火上浇油,风热之邪更加无法得以祛除。此时运用灸法与辛温解表何异乎?而且表热证腠理疏松,阴津外泄,若再施灸法,阴津更损,阴虚则更内热,邪从何出?病何以好?

2.3.2里实热证不管是由于外邪入里化热还是七情过极,或者是饮食所伤,导致的里热炽盛,出现面红目赤,口渴,饮冷,黄稠涕痰,发热汗出,烦躁失眠,舌红苔黄厚燥,脉沉数。此时治法当以清泻里热。若用灸法,不说此时患者根本无法忍受,从灸法是走表入里而说,也可能造成闭门流寇之险。而且灸本温热,也犯了“虚虚实实”之过。

总之,实热证用针,以疏经达邪,而不用灸助阳生热。在《伤寒论》中,第8条、24条、108条、109条、142条、171条、216条、143条、308条都是实热证用针以治。如第143条:“妇人中风,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从而确立了实热用针治法的理论。

2.3.3里虚热证即是阴虚内热,可是素体阴虚,或者热盛伤阴,或者房劳过度所致,出现干燥症状和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无力等。此时治本当以滋阴清热为主,若以火灸之,灸则汗出,汗出则阴伤更重,无异于自掘坟墓乎?此为坏病也。轻则伤身,重则伤命。

3与“热证可灸”的对比论证

3.1热证可灸的理论依据金·刘守真认为灸法有“引热外出”和“引热下行”的作用,主张热证用灸。实热证用灸法属于“引热外出”法,寒热格拒用灸法属于“引热下行”法。元·朱丹溪完善了“热证可灸”的理论,认为热证包括实热与虚热,而灸法有攻有补。并把灸法用于热证的作用归纳为“泄热排下”、“散火祛痰”、“养阴清热”3个方面。《圣济总录》“肿内热气被火导之,随之而出也”。即是说灸治是“以火导之”,使热毒之邪移深就浅“随火而出”,则郁结壅滞可散,热毒肿痛可消。

那么,是不是说,热证的时候用灸法,是给邪以出路?那么是不是等同于,给燃烧的火焰加一把火,可以使火熄灭?谬乎?

现代支持热证可灸的代表人物是周楣声[3],其支持的依据是通过对流行性出血热使用合理的灸法,可以缓解病情得出热证可灸的观点。现代很多对灸法可灸的研究都从临床上灸法可以治疗如发炎,病毒感染等疾病出发,论证其真实性。也有从艾灸对机体的影响出发论证热证不可灸,如现代研究[4]表明艾灸具有退热作用,艾灸治疗热性疾病时对机体造成轻微创伤,从而产生微创效应,使机体发生一系列变化达到退热的目的。

3.22种理论对比分析支持热证可灸的观点基本是从灸法可以治疗临床某个或者某些疾病的治疗着手。那么热证究竟等不等于临床上的某些以发热为主的疾病?从热证的概念上得知,热证会出现发热,但是却不是单单发热的证候。中医讲究四诊结合进行辨证,那么使用的某些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来论证热证可灸,是不是符合传统中医的热证范围了?难道没有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从其可以治疗单个发热的疾病就概而论之说,所有热证均可灸,更是无法让人信服。

同时,用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等以发热为主的疾病以后,似乎实验者只是从这个疾病的某些症状是不是减轻或者消除了来判断灸法是否有效,而没有从整体观上评价机体的状况。如果只是单单止住出血就证明灸法对流行性出血热有效,是很不对的。治疗后不仅要评价此疾病的疗效,还要从中医的整体观入手,评价灸法前后是否出现其他临床症状或者伤精等情况?从整体上说病情是转顺还是转逆,身体是向愈还是加重。所以不仅是灸法治疗前的辨证还是灸法治疗后的评价疗效,都需要以中医整体观为依据,不可以单看一方面。支持热证可灸观点的论证,如此多方面的不严谨,于管中窥豹何异乎?

还有从艾灸可退热出发论证艾灸可用于热证。首先艾灸究竟可不可以退热就需要研究,再则从艾灸可退热也不能正面论证热证可灸。例如,感冒发热,大多数人都知道捂着被子发发汗就可以退热,可是笔者不说捂着被子可以治疗热证。而且,多数捂着被子需要微汗,而且多喝水保证不会电解质紊乱。所以单纯说热证可灸,不可取。

仔细观察现在临床的运用,灸法也是多运用于虚证、寒证,而极少用于热证的。

4总结

笔者认为中医传统观点认为热证不可灸是正确的,后人理解上出现偏差,以及西医对中医的冲击,因而对其全盘否定是不对的。当然,如果有人能提出新的论据支持热证可灸,笔者也乐于接受。文章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阅者加以指正。

参考文献:

[1]王忆勤.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2]王磊,李学武,张莉.艾灸疗法作用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01,21(9):567~569.

[3]周楣声.灸绳[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2.

[4]诸毅晖.艾灸的微创效应与灸法退热机理探讨[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1,3(1):57

(收稿日期:201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