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乡镇撤并的回头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乡镇撤并的回头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十年前,全国不少地方都进行了乡镇撤并,当时没有被撤并的乡镇,人心平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被撤并的乡镇,人心波动,群情激昂,且大都进行了群体上访讨说法,结果仍是逃不了被撤的命运。当时笔者所在的乡镇亦在被撤之列,所以也想不通,颇多腹诽,但又想既然是从中央到地方一层一级出台的政策,那就错不了,该理解,该支持,不能因为一个小乡镇的局部利益而影响了改革的大局,撤就撤呗。用领导的话说:你们现在不希望,不允许撤,一段时间后撤并的妙处显示出来,惠及到你,你就知道还是撤的好。

现在已过去了十年,笔者身处社会的最底层,所待之处原先的乡镇建制早已不复存在,这里用亲身体验回头谈几点想法。

一、从国家宏观调控上看,国家撤并乡镇这一政策是要使乡镇布局趋于合理,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化。全国建制

乡镇成千上万,大小不一,有十万以上甚至二十万以上人口的大乡镇,也有一两万人,甚或是几千人口的小乡镇,布局过散,确是不合理。再看不论乡镇大小,只要有一套建制在这地方,那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确是社会资源没有达到最佳配置,这与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不协调。

二、撤并的宗旨是为了老百姓,撤了减少财政供养,农民负担减轻了,就是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这样看来党的政策好哇!

可是撤并后的实际情况不是这样。

先看布局合理,资源优化方面。乡镇布局调整除了考虑乡镇大小、资源优化、区域位置等因素外,更应考虑人文因素,这是首要的,这方面与边疆地区区划设置不同。一地方有资源,有区位且人文因素发展已完全成熟,就需要有个建制,而不是把已有的撤去。有人就有事,设立建制也就是理人理事,一切以人为本,这也是党的执政为民理念的体现。资源方面,本是撤并优化组合,泡大做强重点乡镇。但笔者亲眼所见被撤乡镇的住地房子成片空着,有的是刚建好还没有启用的漂亮办公楼也空着,而这可是当地老百姓的血汗钱建起来的。还有那些七站八所也好不到那儿去,大片资产闲置,地上长的是荒草,再利用率相当低,有的甚至被好事者捷足先登据为已有了。也许有人说咋不租不卖呢?点子是不错,可你这儿连个乡镇建制都撤了,对别人有啥吸引力呢?试问这些资源的浪费咋就没人心疼呢?资源优化并不是丢一城再建一堡。

再看撤并初衷是为了老百姓,的确一个建制乡镇存在就有方方面面的人和事,这一套体系运转起来需要财政开支,老百姓负担不小,但撤了是不是人就少了,事就没了?非也,事一个没少,人除了个别临时用工,其他什么镇长,站长,所长的一个没少,中国特色就是能上不能下,都还是老百姓养着呢。吃饭的人没少,老百姓的负担当然也减少不了。正如老百姓所说:“负担上撤与不撤本就没什么区别”。

最后也是最坏的是,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强调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与农民生产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就是我们的小城镇,当初撤并时大小领导一再声称关乎群众生产生活的派出所、农技站、广播站、学校、医院等一律不撤,原地照常有人办事,为民服务。可事实并不是,被撤并的乡镇刚开始的几个月上述机构也存在,可不到一年全撤了,医院卖了,至于学校义务教育法说:“保证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可现在据说学校也要撤到合并后的镇上去(事实上这类学校已成教学点,象垂死的狗在苟延残喘),便于繁荣合并后的集镇,便于被撤并镇的老百姓子女接受优质教育,好象原来那地方的孩子是接受的劣质教育,优质不优质尚待实践证明。反正现在很多老百姓的子女上学路远了,为此农村不少黑车在接送学生上学,这既增加了百姓负担,又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用老百姓的话说,知道不安全但我们小老百姓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能认命。至于办事更不方便,办份材料盖个章得跑过去好几倍的路程,看病也不踏实了,来了小偷报个警没有近个把钟头休得出警到位,而等个把小时下来,小偷早没影儿了。原先的街道也早已破烂不堪了没人问,环境卫生没人管了,路灯不亮了,广播坏了得不到及时修理,其他如农村道路通达,农民教育培训,农村环境整治,农村文化建设,农民健康这些新农村建设实事工程则就更不屑说了。不知这又怎么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和谐社会的内涵?也许它符合“三个代表”,但我们俗人看不了。但那些被撤并的乡镇确已成为遗忘的角落,不是在发展,而是在倒退!这一切让群众不掏钱感受了一次“真实的谎言”大片的熏陶。

又看合并后的集镇有没有如领导所说泡大做强呢?经济总量并没有变化,集镇建设我亲眼所见的新乡镇除多修了几条水泥路,原街道旁多栽了一些树,换了几杆路灯,其他没什么变化,没有大,更没有强。既如此撤并这一个做大另一个就失去了意义。用老百姓的话说:“现在撤,当初何必建呢”?有戏言:我们百姓真辛苦,奋斗多年后没政府。

写了这些不是要为被撤的乡镇喊冤,鸣不平。笔者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读高校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时我们在教科书学的方针是: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什么积极发展小城镇?因为对不能走出去见大世面的老百姓来说小城镇与他们关系最紧呀,那就是他们心中的天堂!过象城里人的生活,让农村城市化,现代化这是条好路子,好方针。好政策咋三十年不到就变了呢?没有延续性呢?再看泡大了的城市又有多少好处在哪里?在城里现在人与生存环境的矛盾非常突出,不得不在城郊进行新开发,接着泡大,再开发,最后恶性循环,这是何苦呢?

所以,我认为撤并乡镇这样关乎众多老百姓的大事在决策出台前应该下乡蹲点,走村串户,多花时间调研,应把老百姓集中起来民主讨论讨论才是上策。可当初我们的决策者又有谁这样民主了?乡是下了,却是小车一开在原被撤的集镇街道上转了几分钟(亲眼所见),且有警察叔叔护驾呢,然后一溜烟回去决策出台了。你说这叫啥吗子事?倒象是小孩子在过家家。

所以写下这些话是想对当政者说:制定政策不是时装表演!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就必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