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巴赫金狂欢化解读西游题材电影的成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巴赫金狂欢化解读西游题材电影的成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自1997年《大话西游》电影获得口碑与票房双赢,西游题材电影逐渐成为电影制片方热衷的主题。2003年至2007年每年都有西游题材电影上映,且都获得超过十亿票房。本文将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解读西游题材电影成功的原因,从文化学角度解析西游题材受到观影者喜爱的原因。最后为今后的西游题材电影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狂欢化;西游题材;电影;成功原因

1997年香港拍摄的《大话西游》在国内热映,收入3.6亿的高票房并成西游题材电影的经典。该影片2017年再次登录院线。西游题材电影近年来产量颇高且都赢得较高的票房收入:2013年《西游降魔篇》成功收入12.4亿票房领跑当年的票房榜;2014年《西游记大闹天宫》突破10亿票房;2015年《大圣归来》接近10亿的票房已经是国产动画电影的最好成绩;2016年《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不仅赢得高票房还成功入围2017年奥斯卡最佳电影初选名单;2017年《西游伏妖篇》轻松突破10亿票房。自2003年,每年都有西游题材电影上映,且都获得很好的票房。本文接下来将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解读诸多西游题材电影的成功原因。

一、西游题材电影对小说《西游记》的颠覆与重建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强调“颠覆”与“重建”。“他用‘笑’、‘向下运动’、‘讽刺性模拟’、‘小说性’、‘杂语性’、‘民间性’、‘双声话语’等因素颠覆旧世界,创造新世界”[1]通过对传统的旧世界的颠覆,“揭示了由颠倒、亵渎、逆向、反向、贬低、嘲讽、戏仿这类语言构成的民间狂欢文化的深刻内涵。”[2]西游题材电影是对小说《西游记》进行了狂欢式的颠覆与重建。

(一)主角形象的颠覆与重建

在《西游记》小说中唐僧胆小懦弱、自私自利,孙悟空桀骜不驯又重情重义,猪八戒贪吃好色、急功好利而沙和尚则是一心为洗脱自己的罪责而不顾他人。师徒四人身上都存在性格的弱点。西游题材电影颠覆性创新就是《大话西游》系列中孙悟空的双重身份,也就是具有巴赫金提及的“双声话语”。《大话西游》中周星驰扮演的强盗至尊宝常常做梦,梦到水帘洞感觉有另一个自己。最后戴上金箍至尊宝变成了孙悟空,想起了作为孙悟空的过往与职责。朱茵扮演的同样是一个身体中住着两个灵魂,白天是紫霞晚上是青霞。两个灵魂有着不同性格特质:紫霞单纯执着、追求理想化的生活,青霞现实冷静、追求真实。《西游降魔》的孙悟空则是狡诈、嗜杀成性的妖。为解除封印骗取唐僧揭了封印的莲花,最后还打死唐僧的恋人段小姐。而动画片《大圣归来》中孙悟空是一个知恩图报,向往自由的形象。孙悟空被江流儿解除了封印,护送江流儿回长安,但他是一心想要回花果山享受自由。他最后还是选择与江流儿一起对抗妖魔。西游题材电影都对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的形象进行了重新的建构。

(二)故事情节的颠覆与重建

除了对人物形象进行重新定位,西游题材电影对小说《西游记》中经典故事情节也进行了改编。如《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中,白骨夫人不再是一个嗜杀成性的妖魔形象。而是一个美艳有着悲痛过往的可怜女子形象。巩俐扮演的白骨夫人生前被人们背叛、辱没,死后带着不甘与恨意堕入魔道,进而屡犯杀孽。这与小说《西游记》中白骨精想吃唐僧肉而杀害生命,最后被孙悟空斩杀的情节是不一样的。这种改编,加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反思了可恨之人或许都有其可怜之处。人们的善良或许是出于天性,但人们的凶残与恶意都有其背后的原因,这是电影《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中重建的故事情节对人性的反思。而《情癫大圣》中更是加入了外星公主岳美艳的角色,在传统的神妖魔的世界中加入了外星人的相关情节。

(三)主题的颠覆与重建

小说《西游记》主题是通过唐僧师徒取经故事传达一种斗争精神与惩恶扬善的狭义情怀。西游题材电影往往是对这一主题进行了重新的建构。如刘镇伟的《大话西游》系列讲述的是至尊宝与白晶晶、紫霞复杂的爱情纠葛。周星驰的《西游降魔》主要是讲述段小姐与唐僧相识、生情到最后死亡中间穿插着孙悟空与二人的纠葛。这些西游题材的电影更倾向于是爱情主题电影。《情癫大圣》同样是讲述唐僧与公主岳美艳之间的情感纠葛,也倾向于是爱情主题。

二、狂欢式的西游题材电影

巴赫金J为狂欢式就是如狂欢节的仪式一样,通过加冕与脱冕这一形式使人与人之间超越身份、地位及世俗等级的限制,进行自由平等的对话。而“狂欢式的世界感受正是从这种郑重其事的官腔中把人们解放出来。”[3]是人们通过狂欢的形式来达到超越一切身份界限的交流与对话,并从中获得。而西游题材电影同样的具有狂欢的形式与狂欢的。

(一)狂欢的形式

西方的狂欢节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是在斋戒、忏悔前的狂欢,常常以集体式的游行、纵情欢乐、恣意享受为表现形式。游行的主题是由贫民扮演国王,而人们通过给国王加冕与脱冕的形式来表达对等级、身份地位差异等世俗戒律的嘲讽。而巴赫金的狂欢化倡导的正是狂欢节这种狂欢的形式。而在《大话西游》电影中,至尊宝的金箍就如同是狂欢节中的王冠,戴上金箍加冕之后就成了善战的孙悟空,取下金箍脱冕之后就变回了凡人失去了法力。这种戴与脱金箍就如同是狂欢节中的给国王加冕与脱冕的形式,是一种狂欢的形式。而电影《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中金箍同样的被解读为给孙悟空加冕与脱冕的道具。白骨夫人试图劝解孙悟空放弃保护唐僧,利用的说辞也是孙悟空的金箍约束着他的自由与真我,就如同是被驯服的兽一样,戴上金箍就迷失了自我。巴赫金认为狂欢的形式还包括杂语性、民间性与笑等。在《西游降魔》中孙悟空的话语就充满了现代的词汇。如孙悟空介绍自己是“知道花果山十三太保吗?我是老大”。《西游伏妖篇》中唐僧常说自己如何以一敌百,但他就是“我低调,我不说”。《大话西游》里唐僧说“所以说做妖要像做人一样,要有仁慈的心,就不再是妖,是人妖”。这里的十三太保、低调与人妖都是现代性的词汇,加入到古风的西游题材电影中,显现出语言的狂欢化。西游题材的电影在其情节设置、台词对白等多方面都具有狂欢化的特征。

(二)狂欢引起的

狂欢节中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游行与表演,寻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与解放,获得的是心理上的。而人们在观看西游题材的电影过程中,同样的是能够获得这种心理上的、视听上的。近年来随着3D技术的普遍推广,随着各大院线重金打造的环绕立体声设备,使得人们的观影感受更加的直观与立体。而西游题材电影作为神魔电影,其在电影配乐、服装设计、人物外形设计等多方面都能带来新奇、魔幻、奇特甚至惊悚的观影感受。这些视觉、听觉上的狂欢化,配合电影曲折离奇的情节,带给观影者的是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而西游题材的电影在追求视觉冲击同时,更注重传达对人们内心的情感关怀。如《大圣归来》中看似冷酷的孙悟空处处保护江流儿,像严父慈母一样守护着江流儿。孙悟空这种温暖的形象,能够引起观影者想起自己类似的情感经验从而引起共鸣。而《大话西游》中至尊宝与紫霞的爱情,让多少人痛哭不止。其原因也正是在于电影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获得了情感的宣泄与。

三、以狂欢化解读西游题材电影的人文关怀

巴赫金认为狂欢化就是“把一切崇高的、精神的、理想的和抽象的东西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和肉体层次”[4]西游题材的电影以狂欢化的表述形式,最终传达的是将人性的美好都放置在平凡人的情感与欲望中,体现出了对当下社会生活的人文关怀。

(一)消除界限平等对话

巴赫金认为“狂欢式---这是几千年来全体民众的一种伟大的世界感受。这种世界感受使人解除了恐惧,使世界接近了人,也是人接近了人(一切全卷入自由而亲昵的交往)”[5]西游题材的电影虽然在情节、人物性格等多方面都不相同,但是却都带有对人、神、妖魔的对话与交互的反思。《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中玉帝与牛魔王之间是神魔之间的斗争,而孙悟空、二郎神与牛魔王之间互相欺骗与利用是神妖魔三者的合作与对立关系。但是无论是神还是妖魔,他们都能够相互平等的交流,能够实现对话。《大话西游》系列更是将紫霞仙子、菩提老祖这些受佛祖感化的仙人身上加入了凡人的与弱点。而《情癫大圣》中唐僧与岳美艳是人与外星人之间的相爱。这种能够跨越身份、物种、善恶、等级的交流对话体现的是西游题材电影的人文关怀。无论外在差异有多大,个体与个体之间是可以平等的对话。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应该消除各种偏见,要秉持平等与自由的心态进行人际交往与对话。

(二)善与爱是力量的源泉

西游题材的电影传达了对善与爱的赞美。《大话西游》中至尊宝与紫霞真挚的爱情是生死相许,紫霞为救至尊宝而舍弃生命。最后至尊宝施法让人间的至尊宝留在了紫霞身边,成全了另一段爱情。《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中唐僧为了感化白骨夫人愿意舍弃自己的生命,最后白骨夫人放弃执念愿意步入轮回,这是善的力量。《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中牛魔王最后被贬入凡间,铁扇公主对其不离不弃,这也是传达了爱。西游题材的电影对唐僧感化孙悟空这一情节上都有着相似的表述,这些电影中的唐僧能够感化孙悟空的是他内心的善良。西游题材的电影带给观影者的不仅仅是狂欢化的,更多的是对人性中善与美的感悟。

可以说西游题材电影的成功,一方面是基于神魔电影本身题材受观影者热爱,另一方面是西游题材电影往往是系列电影,第一部电影的成功为之后的系列电影吸引了固定的观影人群。如周星驰的西游系列第二部《西游伏妖篇》还未上映就引起了普遍关注。当然好的电影其票房号召力最本质的还要依赖电影所传达的人文关怀。西游题材电影a量如此高,难免引起观影者审美疲劳。想使西游题材电影常拍常新,就要努力的传达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只有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达给观影者,引导社会积极健康的发展,才能使西游题材电影具有更长远的拍摄价值与观影价值。

【注释】

[1]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1.

[2]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2.

[3]巴赫金.巴赫金全集・五[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12.

[4]巴赫.巴赫金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18.

[5]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88:223.

【参考文献】

[1]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 5 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巴赫.巴赫金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88.

[5]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