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档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档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识《中国档案》,并非出于自觉自愿的喜欢,而是被前辈“逼上梁山”。更令人没想到的是,我与《中国档案》这耳提面命式的相识,却为我做好档案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87年,我毕业被分配到宁夏档案局保管利用部工作。苦读寒窗的生活终于结束了,当时心想要痛痛快快地玩一玩。但上班没几天,人大档案专业科班出身的宋杰老馆长就把我的美梦搅碎了!他一方面和蔼可亲地关心我的生活,另一方面却毫不含糊地锤炼我的工作,给了我一篇命题作文:浅谈依法治档的必要性。要求我务必在《宁夏档案》第4期统稿以前完稿。当时我一脸的无奈和茫然,老馆长看着我并以地道的宁夏方言说:“不知道咋写?那我告诉你,《档案工作》就是你的老师。”那时《中国档案》的名字还叫《档案工作》。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会时不时催问我进展如何。架不住老馆长追讨“债务”的强大攻势,我只好硬着头皮开始求助这位陌生的“老师”。这便是我与《中国档案》“师生”之缘的缘起。

得益于良师的引领和提携,我潜心钻研、勤奋笔耕,2002至2006年,《分析机关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的衔接》《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长期并存的原因初探》《找准切入点服务大开发》《展示历史轨迹、服务当今建设》《创新无止境》《追求档案工作者的新境界》《镜鉴春秋知古今――走进宁夏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要实事求是》《美国大学档案工作见闻》等数篇文章分别发表在《档案学通讯》《中国档案报》《档案博览》《外国档案工作动态》等刊物上。虽然收获很大,但想在《中国档案》上看到我的名字是那样的遥不可及,甚至灰心了,人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浮躁,不再像以前有需求、有重点、有选择地向“老师”请教,而是以“没有时间”“工作忙”等为借口,浏览下标题、扫一眼目录而已。然而,2007年第5期《中国档案》卷首语《摒弃浮躁》却深深地震撼了我。文章说“摒弃浮躁,才能静下心来,让心态平和。而只有心态平和,才能发现问题、琢磨问题、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摒弃浮躁”真正要提倡并力求做到的是脚踏实地、笃学不倦、潜心钻研、知难而进的工作作风。在它的启发下,《中国档案》我每期必读,自己也能自觉沉下心来,在宁静之境中细心观察、重新思考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岗位工作,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确定为自己今后的学习与研究重点,继续向《中国档案》投稿。每当我打通电话询问稿件是否能采用,听到“不错,有思考,继续写”或“好,很好,但这个专题组过稿了,继续努力!”的鼓励,既倍感亲切又催人奋进,真正感悟了“一丝不苟”与“诲人不倦”的力量。

在“老师”的鞭策下,通过学习《中国档案》刊登的杨冬权《服务民生:中国档案服务方向的新选择》,我找到了新的学习内容和议题:《档案工作者角色新定位》,提出“档案工作者要成为经济大潮中的社会知识工作者,为社会、为广大的利用者提供概念化、知识型的档案信息”的理论观点。同时,还以《全新视角审视档案信息化建设》为题,分析人文理念、项目管理方法与档案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认为解决档案信息化的瓶颈问题,最根本的是如何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中国档案》2009年第8期和2010年第12期先后刊载了这两篇文章。我终于在《中国档案》上看到了我的拙作。可以说,是“师生”之缘,是“摒弃浮躁”、潜心学习的探索精神,圆了我孜孜以求的理想之梦。

一个人要经历很多,比如经历时间和空间的变迁,经历痛苦和快乐的交叠,经历付出与收获的喜悦……在我看来,经历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与《中国档案》的特殊经历,使我更加理解社会、感知生活;使我内心世界变得丰富,思想境界得以提升。正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更加热爱档案工作,并走过了以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24年的职业生涯路。回首往事,只有我知道如果没有《中国档案》相陪相伴的牵引,我将会是何等的碌碌无为。正是在不懈追随《中国档案》发展的道路上,我拥有了享受学习过程、领受知识滋养、充实精神世界和追求人生理想的丰富经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时值她60华诞之际,谨以此文表达我对“恩师”的诚挚谢意。我会依然走在向上的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