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言语行为与话语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言语行为与话语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实践性、艺术性很强的工作。英语教师的英语课堂教学言语行为及其话语形式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本文在简要介绍“言语行为理论、对话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的同时,从英语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话语过程出发,着重讨论了英语课堂话语特征和教学言语行为的话语结构模式并提出了作者关于英语课堂教师教学言语行为的话语策略。

Abstract: English teaching is a practical and highly artistic work. The language behavior and discourse form of English teachers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is an important part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this paper, a brief introduction "speech act theory, conversation theory,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are made, at the same time, the discours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class and discourse structure mode of English language behavior are discussed from the discourse process of English language behavior, and the discourse strategy about the language behavior of English teachers are proposed.

关键词: 教学;英语课堂;教师教学言语行为;话语策略

Key words: teaching; English classroom; language behavior in English teaching; discours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171-02

0引言

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合作与交往显得更加重要。教师英语教学语言是进行各种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课堂英语教学中,不具备跨文化语用能力和课堂英语教学的组织能力,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学生学习的言语行为,教师和学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协调。小的不协调会使人感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各项教学活动不适应,导致双方言语交流的失败,大的不协调会导致师生关系不融洽,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就有必要了解课堂教师英语教学的言语行为构成及表现形式。

1英语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理论基础

1.1 J.Austin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哲学家J.Austin。他认为“言有所述”可以通过某种方法来验证该话语是真还是假;但“言有所为”是所谓真假的话语,它无法得到验证,因为“言有所为”的话语是被用来实施某一种行为的。如果从话语功能的角度把“言有所为”看作是言者用来实施某种行为,那么言语就是行为。

此外,Austin还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他认为,某人说话的同时就实施了三种行为。这三种行为就是“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其中,言内行为是言者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通过字面意义作为媒介间接表达言者真实意图的行为。当言者的意图被听者领会之后产生行为结果的行为就是言后行为。假如言者的意图没有被听者理解,或者即使听者领会了言者的意图,但却不按照言者的意图去行事,那么言语行为者双方的交际就会终止或失败。

1.2 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内涵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是1975年由塞尔提出来的,它是指一种以言行事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的表达方式间接地得以实现的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要解决的问题是,言者如何通过“字面意义”来表达“言外之意”。

在英语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诸如维护课堂纪律的话语,保存学生面子的委婉批评话语都是以培养师生良好关系为出发点,如果教师不顾场合、时间、对象而直截了当地批评某个学生,师生之间很有可能会引起情感冲突,使英语课堂教学活动难以正常地开展下去。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含蓄、婉转地将要说出来的话语表达出来。这种“转弯抹角”表达的现象,就是课堂教学语言的间接性。

1.3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认为,交往就是对话,对话是达成理解和一致的手段或途径。对话就是言谈交往。交往理性,就是对话理性。交往行为”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交往行动就是交往者双方的一种主体间的行动。在交往行动中,交往者双方为了达到交往行动的目的,通过理解、沟通、协调、合作等手段,在交往中发挥各自互动的作用。哈贝马斯把交往行动理论的视野集中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他主张对话的两个条件,一是交往理性作为对话参与者自身的条件,二是公共领域作为外部环境方面的条件。

1.4 中国儒家关于对话互动的思想中国儒家思想认为,人际间的对话要以“和”为贵,以“礼”为先。这实际上为我们指导对话教学提供了很好对话互动的评价标准。它告诫我们在组织英语对话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语气要温和,语调要和缓,语态要谦和,语境要谐和,语速要协调。其中,“和”与“礼”的对话互动重心是强调话语者双方要通过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协调来达到相互平等的主体之间的一种磨合。

按照以上介绍的言语行为理论、交往行为理论和对话理论,笔者认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英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理解言外行为:一是帮助学生理解英语教师的教学意图,熟悉其教学策略与方法,以便有目的地实施听课行为。二是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干扰,积极主动地配合英语教师开展各项课堂英语教学活动。三是英语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有目的地帮助学生提高课堂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英语教师如何做到以上三点,并将意图、需求、策略与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学活动,产生积极互动的教学效果,就要涉及到英语课堂教师教学言语行为的话语特征、话语模式和话语策略问题。

2英语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话语特征

2.1 言语形式的多样性课堂教学的言语行为是多式多样的。例如,课堂教学言语与学习言语,课堂教学的口语和书面语、课堂教学的即兴和不即兴的话语形式、课堂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等。英语教师要利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言语形式使课堂英语教学活动显得丰富多彩,气氛浓厚。

2.2 教学言语的融洽性课堂教学的言语行为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感染学生的手段,是营造和保持融洽师生交际关系的根据。课堂教学的言语行为具有建立师生融洽关系性特征。所以,英语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言语的融洽性特征不失时机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3 教学言语的交互性课堂教学言语行为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教与学的交互行为,离开了教师的言语行为,学生学习的言语行为 ,例如,回答问题,完成某个学习任务等,就不能有规则地进行。反之,离开了学生学习的言语行为,教师教学的言语行为就不能发挥作用。所以,英语教师要特别注意课堂英语教学的师生互动,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言语行为的影响下实施规范的学习行为。

2.4 教学言语的有效性教师教学言语主要通过口语途径来表达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新语言项目的传授,各种与教学相关信息的接收与传递都离不开教师教学言语。教师教学言语对课堂英语教学质量好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英语教师在使用教学言语时,要做到用词准确到位,句子长短适宜,声音高低和谐,语速节奏快慢恰当,内容表达通俗易懂,动作举止大方得体。

2.5 教学言语的连贯性英语课堂教师教学言语是在教师、学生、语境等各方因素的作用下使用的。学生在教师教学言语的作用下使用相应的学习言语。这种教学言语和学习言语的交互使用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下自然连贯,相互作用,否则,这势必浪费课堂英语教学时间。例如,当英语教师向某个学生提问,而该学生则采取冷漠、回避、不理财的方式对提问不作出反应是,如果教师的教学言语不连贯,就会陷入冷场、僵持的局面。这时,英语教师有必要采取措施打破僵局,使问答活动能正常地进行下去。

3英语课堂教师教学言语行为的话语结构模式

根据以上英语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华语过程,笔者认为,课堂教师教学言语行为的话语结构模式有以下几种:

3.1 陈述式教师对某个新语言项目进行解说。这种解说式常常通过因果言语行为、果因言语行为或探究言语行为来体现。一是因果式。教师先举例说明某个语言现象,从微观上解说其特点,然后归纳语言的规则。这种话语结构一般适用于新语言项目的传授。二是果因式。教师先解说语言规则,从宏观上把握其要点,然后举例说明语言规则的实际用法。这种话语结构一般适用于复习课的教学。三是探究式。教师先提出一个悬而不答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是任务式教师先提出某个学习问题,然后学生根据问题的要求,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

3.2 评价式评价式教学言语行为主要针对学生的课堂英语学习行为实施的话语模式。一是表扬评价式话语模式。这种话语模式的表现方式一般是当面或当作众多学生的面,针对某个学生的好的学习行为给予肯定、赞赏、表扬等。这种教师教学言语一般是通过祝贺言语行为、恭维言语行为,利用陈述句或祈使句来体现的。二是批评评价式话语模式。教师根据某个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当面或个别给予批评教育。这种教师教学言语一般是通过安慰言语行为、抱怨言语行为,利用祈使句、命令句等来体现的。从其特点来看,评价式教学言语行为具有激励、鼓励的作用,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3.3 判断式教师结合英语课堂中的真实情景,针对某个新语言项目,通过阅读、提问、听力等活动让学生对某个具体的言语现象作出真假、正误的判断。这种判断式的教学言语行为即可以用yes、no之类的英语来体现,也可以通过体态语,例如,点头、摇头之类的动作来体现。从其特点来看,这一类的教学言语行为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知判断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的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3.4 询问式教师结合开课和结束课的情景以及在讲课过程中需要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时,通过疑问句询问学生的到课情况、学生掌握新课内容的情况以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情况。从其特点来看,这一类的教学言语行为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对于帮助英语教师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是有益的。

从以上几种类型的教师教学言语行为的话语结构模式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言语行为要顺应话语结构的规律,根据不同课型的需求,使用不同的话语结构模式。

4英语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话语策略

4.1 直接话语策略对于表扬、赞扬、恭维、祝贺等教学言语行为一般应该采取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没有必要转弯抹角。这是清晰原则和经济原则所要求的。清晰原则和经济原则是属于语用学中的话语修辞的范畴。[5]话语修辞一般完整、独立地存在于情景语境中。话语修辞可以短至一个词。所以,英语课堂教学语言要求结构简练、意义通俗易懂,能用一个词表达的时候尽量不用短语,能用短语表达的时候,尽量不用句子,能用手势、动作、眼神、脸部表情等无声教学言语行为表达的时候,尽量不用有声教学言语行为。

4.2 间接话语策略所谓间接话语策略就是回避正面冲突,迂回地、委婉地、含蓄地、暗示地隐晦地回答对方的提问或者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对方自己去把握和领悟话中的意思,做到藏而欲露,情理兼融。画龙点睛,点到为止。

对于表示批评、抱怨、怨恨、痛苦等方面的言语行为,教师可以采取间接、暗示的话语策略。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宽容大度的课堂教学言语行为是维护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待课堂上经常违纪的学生,教师要顾及场合、时间、和学生的情绪、面子,避开学生此时的厌烦心理,找准恰当的时机,帮助学生醒悟其错误之处。

4.3 体态话语策略手势、动作、眼神与面部表情的综合运用是一种辅质的教学语言。它有动态和静态,有声和无声之分。英语教师在用教学语言解说新语言项目或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手掌、手指、拳头和手臂等的运用来表情达意。例如,用手指表示数目的多少,用两手形容物体的长短或大小;用拳头表示不满或愤怒;用手臂表示迎接、拥抱或欢迎。用点头表示赞许认可或支持,用摇头表示反对或不许可,等等。以上类型的教学语言有助于加深学生认知的效果,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4 情景话语策略话语策略的选定与特定的情景相关,要使话语行为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选定有效的话语情景策略。因为话语的真正意义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一旦话语离开了情景,话语就只剩下语言结构本身的意义,所以情景决定话语的意义。

笔者认为在英语课堂环境中,要根据话语的内容来创设话语情景,再根据创设的话语情景,由话语者将话语的内容和意义表达出来。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在不同的话语情景中进行话语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师应当结合自然情景的现状,设法将话语内容自然地运用到情景上下文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根据不同的话语情景实施不同的话语行为,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

4.5 情感话语策略话语意义是在话语情景中体现的,但话语内容表达的质量又受话语者的情感制约。一般而言,好的情感能使话语的表达思路清晰,话语者的行为动作大方得体,声音洪亮,语音、语调、语气随和,传送和接收话语内容的效果就好。反之亦然。因此,英语教师要充分考虑话语者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从事各自的话语活动。

笔者认为,不同的词语及其变体具有不同的感情、语体等色彩,能传达出言者不同的态度,从而影响到话语的效果;不同的话语组织形式,如省略句与完全句、倒装句与常态句、把字结构与非把字结构、单句与复句、反复与非反复等都具有不同的促效作用;严肃、正式、轻松、随便的话语风格与直接、间接、暗示的话语表达方式都可能影响到话语的效果。

5结束语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实践性、艺术性很强的工作。英语教师的英语课堂教学言语行为、话语策略,教师教学语言的表现形式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正因为如此,本文从英语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过程出发,着重讨论了英语课堂教学言语行为、教学言语行为的话语模式和话语策略,希望对英语教师组织课堂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陶明星.谈判言语行为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谭晓云.从有疑而问到无疑而问――课堂提问的言语行为分析[J].修辞学习,2005,(02).

[3]陈恩泉.乙种:双语双方言(8)[M].北京:汉学出版社,2005.

[4]刘国辉.当代语言理论与实践探索[M].重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5]陈之芥,郑荣馨.修辞学新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6]富上元,张重光.绵里藏针的Yes和But口才第一课[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7]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8]张良杰.论米德,符号互动论及对传播学的影响[J].东南传播,2008,(2).

[9]刘琳.米德的符号互动论评介[J].现代企业教育,2006(11).

[10]罗贻荣.走向对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1]钱冠连.语用学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12]盛晓明.从公共性到主体间性―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转向[J].浙江学刊,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