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玉米常见病害综合防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玉米常见病害综合防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东北黑龙江地区是主要的玉米产地,玉米产量与质量均居我国前列。由于黑江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自然条件,使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种植玉米。但是,玉米病害问题近年来也较为突出。本文主要介绍几种黑龙江地区常见的玉米病害现象,并总结其具体的防治办法。

关键词:玉米;常见病;综合防治

黑龙江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也带来了极大的玉米病害防治问题,从而制约了黑龙江玉米种植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农民收入。为了有效防治玉米病害问题,应当从玉米种植的各个环节把握玉米产量和质量,积极做好防治工作,按照防大于治的思路,解决好玉米病害问题。

1.玉米大斑病的防治

1.1大斑病的症状

玉米大斑病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是玉米生长周期中的常见病。玉米大斑病首先由对叶片造成损害,随后侵袭玉米包叶和叶鞘,受病部位的突出症状从植株下部开始,由小病斑逐渐扩散为大病斑,从而在玉米叶片形成大小不一的斑点。大斑病可以造成玉米叶片的萎缩,严重的还会导致植株的死亡,从而行成玉米亩产减产等严重问题。

1.2大斑病致病原因

大斑病主要是受到东北地区的气候因素影响,并且与玉米品种的抗病能力有关,当空气的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引起大斑病现象,空气较为湿润也是病源传播的主要途径,通常适宜病菌生长的温度主要在15-30℃。主要发病温度是20℃左右。

1.3大斑病抗病手段

有效起到防治大班病的手段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选择具有抗病能力的品种,在播种前就要有效预防大斑病问题,要选择抗病力较强的品种,从源头上阻断大斑病的出现,选择带有抗病包衣的玉米种子,切实防止带病孢子的出现。其次,选择科学合理的土壤轮作方式,在播种前进行深度翻耕,及时消灭病菌子孢子生存的土壤环境,保证土壤的肥力,不断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第三,发现有大班病的病害现象时,可以针对性的选择有效农药进行喷撒,以达到及时根治大斑病的目的。

2.玉米锈病的防治

2.1锈病的主要症状

锈病主要由危害体现在玉米的叶片上,表现为叶片上出现夏袍子堆,病灶一般常见于玉米叶片的正面,背部现象相对较少,主要散落生长或聚集在表皮内,颜色主要表现为金黄色可发展成为橙色,主要为椭圆开或者圆形,最后破裂,产生黑褐色的粉末状科袍子,对玉米生长危害较大。

2.2锈病的致病原因

锈病主要是由于多锥锈菌夏袍子造成的,该病通常寄生在玉米的植株上,玉米锈病与夏玉米生长有主要关系。夏袍子主要借助气流传播,气候温暖潮湿更利于夏袍子的传播,一旦发病较为严重,病菌会随着空间进行传播。

2.3锈病的防治措施

为了有效的防治锈病对玉米的损害,主要根据黑龙江地区的季风气候特征选择可以抵御病害的品种。首先,为了有效达到抵抗锈病的效果,要选择恰当的时间进行播种,主要指在保证玉米成熟的前提条件下,尽量进行晚播,以便于使夏袍子危害的时间变短,从而有效降低该病对玉米产生的危害。其次,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对磷钾肥的使用率,不断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第三,在玉米的吐丝灌浆期使用浓度为12.5%的1200倍液欧博悬浮溶液与液三唑酮粉剂进行防治,可以起到更好效果。

3.玉米矮花叶病的防治

3.1矮花叶病的主要症状

玉米矮花叶病主要症状是幼苗的叶心会出现椭圆形的斑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绿色的班点会逐渐的发展到玉米的全部叶片上,从而成为花叶状,有的还呈现为条纹状,其最主要的症状是导致植株生产缓慢,相较正常植株变得矮小。矮花叶病还会导致结籽减少问题,从而使玉米出现早衰现象。

3.2矮花叶病的致病原因

矮花叶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矮花叶病菌会藏在植株残存在土壤中的根部,从而渡过冬季,当温度较高或者连续的雨天气温潮湿的情况下,玉米就会有更好机率感染病菌。玉米矮花叶病主要借助翅蚜传播,通常天气干旱时节越容易暴发此种病症。

3.3矮花叶病的防治措施

为了有效防治矮花叶病,可以采用有效的抗病杂交品种,通常可以采用硬粒型品种。首先,做好冬季越冬的除虫工作,重点清除田间杂草,尤其注重在冬春季节做好田间管理,进一步消除蚜虫繁殖的土壤环境。其次,采用适时的灌溉技术,不断增加有机肥。第三,在耕作期间注意培土,并且注重避开蚜虫高发期。第四,如果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以便消除感染源。

4.玉米小斑病的防治

4.1玉米小斑病的主要症状

玉米小斑病俗称斑点病,主要是一种真菌病害,这种病症对玉米产量有较大影响,主要出现在玉米的茎和穗上。首先,它以水滴状和半透明状的斑点形式出现,其次,在发病初期斑点主要是褐色的,周围有赤褐色的痕迹,后期会扩大为暗褐色的病斑,形状主要为纺锤状或是椭圆形。第三,这种病症会感染整株玉米,会导致玉米植株的绝产现象。

4.2玉米小斑病的致病原因

玉米小斑病主要是由于分生袍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而形成的,分生袍子可借风雨、气流传播,第二年初为病源。小斑病最初在植株的下部发生,随着扩散至周围,当温度在20-32℃期间时,较为容易扩散和生长迅速。

4.3玉米小斑病的防治办法

首先,在玉米小斑病的主要发病区,可以选用兼抗大小斑病的杂交品种。其次,要彻底清理病原体,收米收割后及时清除田内外存的病原体。第三,为了降低致病机率,可以摘除下部叶片,摘下的病叶片要集中深埋或销毁。第四,增加肥料,搞好除草工作,提高植株的抗病力,积极减轻病害。

结论:玉米的经济价值与实用价值都很高,在我国北方广泛种植的一种作物。为了搞好玉米种植工作,不仅注意科学合理种植,而且还要采用适当的种植技术,消除病虫害危害。

参考文献:

[1]林春玉. 浅谈玉米病害及防治措施[J]. 农民致富之友. 2016(19)

[2]韩淑君,鲁振勇. 我国玉米病害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J]. 农业与技术.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