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汉褒斜漕运为何失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汉褒斜漕运为何失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国,考虑到秦都咸阳已毁,且受到渭河北移的威胁,根据当时关中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政治、经济形势,刘邦决定紧接秦京废墟的南边、渭河南岸,建都长安(在今西安市西北5公里)。天下平定,人们安居乐业。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城人口迅速增加,每年政府需从外地调运大量谷物,以满足关中地区贵族、官吏和军队的需求。到武帝初年,每年运量已从汉初的几十万石增到400万石。因此,负责运输粮食的漕运便变得至关重要。

从西汉开始,历代都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漕运业务。为了确保粮食能够顺利运到长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根据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的官员)郑当时的建议,花费3年时间,沿秦岭北麓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人工运河漕渠,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大为便捷,费用降低,沿渠民田也得到灌溉。但由于运线过长,动员人力达6万人,需时很长。特别是漕船经黄河水运入关,必须经过三门峡,此峡谷河道狭窄,水流湍急,中有礁石,号称砥柱,十分凶险,漕船过此,非常艰难,经常出事,粮食损耗也大。如史念海先生《三门峡与古代漕运》所言“触一暗石,即船碎如末,流入旋涡,更不复见”。

对此,有人提出避开黄河三门峡砥柱之险、绕道转运、开凿褒斜道的方案,即将东方粮食改从南阳郡溯沔水(汉江)西上,经褒水、斜水漕运到关中。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这样记载:“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转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天子以为然,拜汤子n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所谓褒斜道,就是褒水和斜水间的通道。褒水与斜水皆发源于秦岭,一个向南流入汉水,一个向北流入渭水。两水相距最近的地方(今陕西太白东)只有百余里。如果对这两条水道加以疏浚修整,使漕船可以通过,那么山东各地的漕船就可以不经过黄河中的砥柱之险,而由南阳沿汉水向西到南郑(今汉中)的褒谷口,再逆褒水(褒河)北上,到秦岭分水岭,中间一百余里改陆路,用车转运,至斜水后顺流而下,入渭直抵长安。这是一个水陆联运的方案,而且汉中一带的粮食与秦岭的林木也可由此道运到长安。这一方案经御史大夫张汤审定上奏后,被汉武帝立即采纳,并命张汤的儿子张邛主持建设,带领上万名人员一边整理水道,一边开凿陆路,加快建设。

经过万般努力,褒斜运河终于开成了,但是建设者们只考虑到可以绕开三门峡、褒斜道路程短、运输便捷,却没有想到山间河流与平原河流有着很大区别。地处秦岭的褒水与斜水峡谷深切,地质结构复杂,河道落差大,水流湍急,暴涨暴落,礁石较多,根本无法行船。这使得原本设想水路漕运的目的根本无法实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虽然褒斜运河工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整修完善的褒斜道却使关中通往汉中的道路比过去近了400里,成为其后连接秦岭南北重要的陆路交通线,一直沿用至今。

褒斜漕运的失败告诉我们:不管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在平原还是在山间,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习性和特点,只有摸清规律、掌握特点,河流方能为我所用,否则,所有努力都只能以失败告终。■